45奈米四核心CPU,Intel Penryn 架構解析測試

有人知道penryn開賣了嗎?
個人還挺期待的
已經開始賣了,已經有幾位網友po了市售版的開箱文,不過現在也只有那顆QX9650,本要非常粗才買得起,一顆要1499....美金。

平價的Penryn要到明年囉。
多謝GF的回答
看來這樣好的東西,得用時間來戰勝他了
反正現階段P35晶片未來也可以跑Penryn
現階段的雙核就夠我用了,趁記憶體便宜來考慮全面升級好了
擺脫H264撥不動的窘況
要duo core啊?
45nm 的E8000系列即將上市。
是不需要等到明年啦。
請問一下即將上市是什麼時候?價格呢?現在的雙核心價格不會掉嗎?謝謝大大回覆...
camiry wrote:
而且據說 intel 有一個12" FAB專門for R&D...真是超大的手筆......(恕刪)


如果此傳言屬實, 那 AMD 在 CPU CHIP 這塊要玩贏 INTEL 很難, 光是資源就差很多.

INTEL 的優勢也是缺點 : 資源大到什麼都有, 但是也 "非常驕傲" 到看不起別人的產品, 什麼都想要自己搞自己玩.

( "決戰時刻" Mel Gibson 飾演的美國開國游擊戰英雄, 用來打敗英軍常勝將領的策略, 就是利用對方的 "驕傲" )

AMD 只能夠運用 "策略" 來找到出路, 從平台和架構來找到施力點與 INTEL 抗衡, 再找到一個很好的機會購併 ATi. 從平台 + 架構 + 顯示卡 (GPU) 來延伸自己的戰場和生存空間.

歷經 A+A 整合期的陣痛, 產品的延宕, 目前 K10 CPU 和 HD 3 系列 GPU 的陸續推出, A+A 應該已經站穩腳步, 找到發展的步調和產品整合的優勢.

財報是反應過去的情況, 只要 A+A 稱得住這一波, 到 2008 Fusion 異質多核心架構的 GPGPU 上市, 就應該可以避免調跟 INTEL 產品 1 on 1 對幹的窘境, 再次創造一個全新的電腦架構.

至於單顆通用型多核心 CPU CHIP 的效能, 就留給 INTEL 表演吧, 人家 R&D 可是有一個專屬的 Fab 廠在 Support 呢, AMD 怎麼可能打得過 ?
Hiro hyn hi^dh ab 'wanath......
Gwaewluin wrote:
那來看看現在的股價好...(恕刪)


一樣跟小弟前面講的不衝突阿, 這就是拿 CPU Chip 跟 INTEL 1 on 1 對幹的下場.

AMD 眼下要用 "架構+平台+GPU" 來為自己找到出路, 如果再不行, 自然有人會把它購併掉, AMD 還是不會消失啦 ......
I 社也不是沒有弱點 ......

很簡單的道理, 人力多資源多, 相對的 Overhead 也大, 所以 INTEL 什麼策略都可能作, 就是不會作慈善事業, 要不然怎麼能夠 exceed revenue & margin target ??

某一策略性產品 ( ex, CPU ) 打出低價之後, lost 掉的 margin 勢必需要從其他產品彌補回來 ( ex, CHIPSET ) 依此類推.

另外一項弱點小弟在前面內容有提到, 資源大到什麼都有, 但是也 "非常驕傲" 到看不起別人的產品, 什麼都想要自己搞自己玩, 玩的出名堂還好, 玩不出名堂則不上不下什麼都不是 ( ex IGP ).

所以 AMD 拿 CPU CHIP 跟 INTEL 1 on 1 對幹, 本來就是吃力不討好. 會落入超頻 / Super Pi / 測試軟體分數 ...等, 老早就針對 INTEL CPU 優化的陷阱之中.

AMD 除了強化 "架構 +平台+GPU" 之外, 還應該加強跟業界各領域專精者策略聯盟, 利用 INTEL 的 "驕傲" 來打敗 INTEL.

其實從 939 K8 開始, 一路到 AM2 K8, 乃至 K10, AMD 單看 CPU 超頻幅度, 本來就落後 Pentium-M ( Banias / Dothan 核心, C2D 的前身 ).

但是以整機電腦來看, I 社的東西 C/P 值就沒有想像中那麼高了, 如果沒有玩超頻又想昇級平價四核心平台, 在一般實際使用上, I vs A 兩種平台誰能勝出就難說了 .....
如果拿現在的四核心平台來看的話,AMD 在價位上也沒有優勢啊,Phenom 比 Q6600 貴,效能也沒有比較好,790 系列的 chipset 也不便宜,再加上子彈短缺(現金),是不是真的能像 AMD roadmap 一樣畫出 fusion 美好繁榮的未來是一大問題,我不認為 intel 驕傲,光從今年 cpu 積極降價搶攻市場以及每兩年製程進步與微架構調整來看,我認為 intel 是非常積極的在經營市場,相反地,看看 AMD 的腳步,在 K8 取得不錯的先機後,卻不能把握機會,整整五年都沒有新架構的產品,只好落入以前降價求售的窠臼,併購 ATi 後更糟糕,幾乎只會打嘴砲了,很多人一定還記得 AMD 是如何抨擊 Kentsfield 的「假四核心」,現在 Phenom 出來後無疑是打了自己一巴掌,雖然 AMD 某些技術上不一定輸 intel,像是 HyperTransport (不過也只有在 server 上表現傲人,desktop 平台展現不出優勢),內建 mc 降低記憶體延遲(不過 Nahalem 也內建了,在目前的平台優勢也不算明顯),五年都是這樣倒是讓人覺得 AMD 沒有進步...

再來說 fusion 好了,雖然手上的資料不多,但是 fusion 除了 cpu core 外,似乎沒有辦法拿來處理 general purpose 的程式,要跑重量級的遊戲還是非得拿獨立顯卡出來不可,跟 Cell 的不同點是,Cell 的 SPE 都可以拿來做通用上的處理,雖然在多媒體的 stream data 上最強,看起來 fusion 的訴求還是跟 SoC 的 Geode 差不多,並不是定位在 performance 的....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