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A14要使用5奈米,有消息amd啥時推出嗎?

確實時代改變了.腦袋也要跟著變.不跟進時代而變.觀思維腦袋有洞實為可悲.
bbblee wrote:
時代變了 現在AMD...(恕刪)
人品是做人最好的底牌.
bbblee wrote:
你要看的重點是 Br...(恕刪)


不不。
你把商用的xeon跟消費用的core i給混在一起了。
兩個是完全不同的部門在負責。
開發的時程也不一樣。
更不用說產品販售的方式也大大不同。
一個一定要搭著客人完成的產品。
一個能只賣cpu這個零組件。
你要是從amd epyc來看我是不意外你會有如此誤解。
懂了嗎?
intel xeon才沒有先出啥好搞的後出難不搞的。
整個系列會推出完整的。
也就是total solution
這就是產品給人的的可信賴感

Wow_Senior wrote:
不不。你把商用的xeon...(恕刪)

產品的漏洞數量這麼多還談信賴感?
沒錯.你樓上那位只剩下刷存在感功能之外.其餘當浮雲就好.
笨的人 wrote:
產品的漏洞數量這麼多還談信賴感?
人品是做人最好的底牌.
游戏脑力 wrote:
不知道爲什麽那麽多amd...(恕刪)

..你知道VII架構是GCN架構嗎? 對 就是從HD7000系列開始的那個GCN架構...
..7nm帶來的進步 已經讓GCN趨近極限了
比較有看頭的是navi之後的全新架構...
bbblee wrote:
Rzyen 第一代R3/R5/R7 CPU 都是一個die,從8C16T基礎下,屏蔽核心的,沒有MCM,
APU都是4C8T為基礎,屏蔽核心數,沒有MCM
Rzyen 3XXX 是MCM,但Zen2 die都是小的die,.(恕刪)

R5以上指的是ZEN封裝的所有處理器, 包括伺服器的Ryzen Threadripper系列.
另外, 14 nm的 Summit Ridge和 Ryzen Ravendie size是 192 mm2和 210 mm2, 一點都不小.
對照, 14 nm的 Skylake 2 CPU cores + 24 GPU EUs是101.8 mm2, 而 Coffee Lake Octa-Core 174 mm² 8 CPU cores + 24 GPU EUs, 差別很大.
die size比Intel大, 而製造成本和封裝成本更便宜, 除非晶圓廠和封裝廠都是慈善事業. 不然很難吧.
至於 ZEN2 die很小? 方便分享個連結吧, google不到.

bbblee wrote:
超大型網路公司或超級電腦中心直接大量採購64核,
那些公司寫程式的人就要儘量依系統的特性去編寫。
讓CPU和cache的效能最大化,(恕刪)

真要是如此就能解決問題, 那 Intel為何要升級到 Mesh Interconnect? AMD Threadripper 64核為何要封裝超大的I/O晶片? 若真的差別不大, 怎麼不用 Ryzen core直接以 Infinity Fabric連連看.

bbblee wrote:
不需要每個指令都跑得比intel快,
只要能達到intel的95%效能,但成本低、價格低,
自然就有大生意可做,(恕刪)

記得當年 AMD的RV770也是這樣想的, 但是投機取巧的後果是最後技術底子停滯被 nVidia輾壓.

bbblee wrote:
中間那顆是 14nm IO die,成本低,拿來當IO和Cache(恕刪)

漏看了I/O晶片是 14 nm, 不好意思. 倒是I/O晶片可以當Cache? AMD的 PPT有提到嗎?
另外, 比 ZEN2還大上6倍的 14 nm製程, 晶片面積將近 700 ~ 800 mm2, 很便宜? 哪家? 好康要報給大家知道啊.
我下線幾十顆 11 mm2的矽晶片就要價70多萬台幣. 幾顆 18 mm2的 InP晶片也要20多萬台幣, 最近一直在找便宜的晶圓代工廠.
umts wrote:
至於 ZEN2 die很小? 方便分享個連結吧, google不到.


目前都是網路上,大家都是用照片在預估的
https://www.reddit.com/r/Amd/comments/9uskmh/zen_2_die_size
Chiplet size: 70-78mm2 (7.1(2) mm x 10.1(3) mm)
I/O die: 427-440mm2 (15.4(5) mm x 28.2(7) mm)

那顆 7奈米的Zen2 die大概 78mm2,
差不多就是 apple A12, Kirin 980的 die size

umts wrote:
R5以上指的是ZEN封裝的所有處理器, 包括伺服器的Ryzen Threadripper系列.
另外, 14 nm的 Summit Ridge和 Ryzen Ravendie size是 192 mm2和 210 mm2, 一點都不小.
對照, 14 nm的 Skylake 2 CPU cores + 24 GPU EUs是101.8 mm2, 而 Coffee Lake Octa-Core 174 mm² 8 CPU cores + 24 GPU EUs, 差別很大.
die size比Intel大, 而製造成本和封裝成本更便宜, 除非晶圓廠和封裝廠都是慈善事業. 不然很難吧.


直接看 intel 最高核數的 28核,

intel xeon 28 核 約698 mm2

從理論良率來看
14 nm的 Summit Ridge die size是 192 mm2
如果 Ryzen/EPYC (一樣的die) 14nm die 192mm2 的良率是 90%,
defect的密度一樣,
那 Xeon 14nm 28核 光size是 700mm2這個變因,同defect密度下,良率就掉到 70%左右
die的單位mm2的成本就高了 30% (90/70)
(缺陷 vs 尺寸 vs 良率)
https://zhuanlan.zhihu.com/p/29767262

消費性CPU 一年出貨量大概是 250M (二億五千萬)級
Server CPU一年出貨量大概是 12M (一千二百萬) 級
Xeon 10核、Xeon 18核、Xeon 28核是不同的Die size
而最高階的Xeon 28核的出貨量會有多少 ?
良率能不能拉到 70%,又是另一個大問題,如果掉到只有 60%,
那die的單位mm2的成本就 就高了 50% (90/60)

另外 Xeon 10核、Xeon 18核、Xeon 28核是不同的 die
這樣的做,在設計、製程、生產、庫存管理都增加的負擔,
而因為die size不同,又需要有三種封裝的設計,
這些全都需要增加更多的成本和人力資源去跑一遍流程,
而這樣的成本再向上加,
平攤到 每顆CPU,單位mm2成本又再往上加

先寫到這邊,有空再討論其他的部份
人生就該好好的玩 !
umts wrote:
真要是如此就能解決問題, 那 Intel為何要升級到 Mesh Interconnect? AMD Threadripper 64核為何要封裝超大的I/O晶片? 若真的差別不大, 怎麼不用 Ryzen core直接以 Infinity Fabric連連看.


EPYC 第一代不管幾核,都要四個 die,
結果客戶買個 8核 EPYC,結果還是要包進 四個die,

Rome 把 I/O 晶片獨立出來,讓 功能模組化,
原來 64核 (8 cpu die + 1 I/O die) EPYC Rome可以提供 128 條PCIE, 8 DDR4 記憶體通道
I/O die 獨立出來,那8核 (1 cpu die + 1 I/O die) EPYC Rome也可以提供 128條PCIE, 8 DDR4 記憶體通道

而且 AMD必需照顧 Global Foundries,所以 I/O die用 GF 14奈米,也有消化GF產能的目的。
人生就該好好的玩 !
umts wrote:
記得當年 AMD的RV770也是這樣想的, 但是投機取巧的後果是最後技術底子停滯被 nVidia輾壓.


AMD被 nVidia輾壓不是單一問題造成的,

2006年 AMD花了 54億美金併了 ATI,讓自己的現金大流失,財務壓力大增,
AMD自家的晶片廠又狂燒錢,
即使後來獨立出來變成 Global Foundries
製程還是一直追不上 intel,
而 AMD 還是必需配合使用 GF製程去生產CPU或GPU,造成了很大的問題,

製程落後,CPU和GPU的量產時程不定、產品時程落後、
技術研發投入不足、公司虧錢、股價大跌、人員流失、
PC市場衰退前景不明,ARM的興起,AMD又分出經費和人力去投資ARM Server,
AMD的弱是很多問題造成的

相反的 Nvidia 是個 fabless公司,身輕靈活,只專注在 GPU
光先天體質上,就佔了上風了。

網路很可怕 wrote:
AMD目前有5奈米...(恕刪)

拿手機比電腦蠻無聊的說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