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用電腦 v.s 伺服器 手機 v.s 電腦 RISC v.s CISC x86 v.s ARM IA64 v.s MIPS Windows v.s Linux v.s UNIX
其實兩者在架構上設計思維本來就不一樣, 且 ARM 本來就是簡化後的 RISC (精簡指令集),
而 Intel x86 的設計架構是 CISC (複雜指令集). CISC 目前代表的 OS 平台分別是 MS 的 Windows 家族 (包括家用 PC / NB 裝的 Win XP / 7 / 10, 與伺服器用的 Windows Server ), 以及 Linux ( 包括家用的 Ubuntu, 與 RedHat Enterprise Linux 和 Oracle Enterprise Linux ) P.S. AMD 跟 N 年前就消失的 Cyrix 也是屬於 CISC 架構
而 RISC 就不像 CISC 一樣屬於 Intel 一家獨大囉. RISC 架構除了後來因為 Android 平台而發光發熱的 ARM 外, 目前常見的有 Oracle SPARC (運行 Solaris 作業系統) / IBM Power (運行 AIX 作業系統) / HP PA-RISC (運行 HP-UX 作業系統) / Fujitsu M10 (也是運行 Solaris 作業系統, 日本「京」高速電腦用這個 CPU 架構) 而這些作業系統都是屬於 UNIX 平台, 指令集架構與思維跟前述 Windows & Linux 是完全不一樣的. 所以開版大所提到的系統移轉, 我可以打包票跟你說這絕對是個大工程, 不是重裝作業系統那麼簡單.
另外, ARM 同屬於 RISC 架構, 那麼可以拿來當伺服器嗎? 其實如果只是要拿來當分散式的平行運算, 這個技術上當然可行, 但管理上與相關的設計絕對是很笨的行為. 因為我用一顆強而有力的 CPU 就能運行 service, 我何必要搞一堆慢的 CPU 來進行運算, 況且我光是要有效的運用這些分散式的運算器, 我要用更複雜的程式碼來進行管理, 反而更沒有效率.
我以我最熟悉的 Oracle SPARC 目前最新的 SPARC T7/M7 這顆 CPU 來看, 它的 clock rate 是 4.13GHz / 32 core / 256 threads, 另外它可以堆疊 32顆 CPU 來進行運算, 並且內建很多其他 CPU 沒有的加密模組與 SQL 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