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llcat wrote:

真抱歉 , 目前手...(恕刪)


80386DX 也是沒有浮點計算器的......
SElephant wrote:

想當年我的第一台電腦可是一台(山寨版的)Apple II哩,雖然在之前就已經曾在一些親戚家裡玩過用錄音帶輸入的遊戲,但我的Apple II上可是配備了兩台TEAC 48 "KB"的5.25" FDD,一台要價5000台幣(當年計程車起跳才3.5元,所以5000台幣有多大各位請自己想像)......(恕刪)


您說的應該是小神通/小教授那種米白色主機的吧?
當年不是有錢人鐵定買不起哩~

SElephant wrote:

來回想一下記憶中自己的電腦進化史...感覺,自己好像真的很老了呀orz
Apple II -> 80286 XT -> 80386 DX33 -> 80486 DX50 -> 80486 DX2-66 -> Cyrix 5x86 100GP -> Pentium P100 -> AMD 5k86 PR166 -> AMD K6-II-333 -> Celeron 300A -> AMD Athlon XP 2000+ -> AMD Athlon 64 2800+ -> Athlon 64 X2 5000+ Black Ed. -> Core 2 Duo E7400 -> Core i3-540......(恕刪)


記得是
Apple --> AppleII --> AppleII GS-->8086/8088-->80286......

真的好老了 >_<
SElephant wrote:
以前有一家叫SyQuest、專門做抽取式硬碟的廠商,有人記得它嗎?
記得啊
還有 Jaz
還有 PD,這是 MO 的親戚
還有 Zip、LS-120,高容量軟碟
以上這些我全部都沒用過
u1401056 wrote:
您說的應該是小神通/小教授那種米白色主機的吧?...(恕刪)


不不不,我那台山寨Apple II的機身真的就跟下面這台正牌Apple II長得一模一樣,不同的是我很幸運的擁有一台彩色螢幕(是RGB端子四色的),而非照片中的黑白螢幕

Apple II

u1401056 wrote:
Apple --> AppleII --> AppleII GS-->8086/8088-->80286......


後來Apple II GS誕生之後,原本很想要一台,但那時正好遇到聯考中斷了快兩年沒有再碰電腦,等上了高中之後,Apple II的王朝已經結束,後起之秀的IBM已經席捲了PC領域的半壁江山,變成新的標準。


Stallings wrote:
記得啊
還有 Jaz...(恕刪)


這些東西的價錢不能算貴, 但是相容性太差(只能在自己生產的機器上讀寫), 所以看看就好了......
theplum wrote:
這些東西的價錢不能算...(恕刪)


其實抽取式硬碟之類的設備之所以出現,跟硬碟的發展史有點關係

那時的硬碟非常昂貴,但光碟又還沒誕生,因此需要儲存大量資料時如果全存在硬碟裡,成本會讓人吃不消,但用軟碟存卻又擔心耐久問題(以前的碟片密度低,FD超容易發霉壞掉)

因此才會出現SyQuest的抽取式硬碟這種過渡的玩意兒,那時它的機身有點貴(記憶中比單台44MB硬碟高),但是一樣是44MB容量的碟片卻只有硬碟的半價,所以只要買兩、三張以上的碟片,單位容量成本就會比硬碟低,更不用說抽取式硬碟可以抽換,但一般硬碟要拆裝很困難(那時也沒很多IDE port可接硬碟)

不過,後來因為硬碟技術開始大躍進,容量成等比級數在成長,沒多久之後抽取碟就失去降低儲存成本的意義,而被淘汰了......
看到這篇我可是每一個回覆都完完整整的看完,除了感動,還是感動
很少發文的說,可是這篇我就很想說說"令人感動的辛酸史"
話說...我的第一台電腦是80286 哈哈哈...我比各位年輕,年輕真好...
看到大家講的"當年",都是我曾錯過的,尤其是PC GAME
雖然我的第一台電腦是80286,但我真正"利用電腦"已經是486了
為了交格式排版報告,當年被那個"彗星一號"的排版搞的天昏地暗
為了交試算表,當年被Lotus 123整的欲哭無淚
就是從來沒有"玩過電腦",所以跟大家比較不一樣的是,當年的我"恨死電腦"了
因為這個原因,接下來又是拒絕電腦好幾年,一直到586初期,才真正用電腦
不過後來會重新接受電腦,也是有原因的
當兵時,軍中已經在搞電腦化,偏偏當時會電腦文字排版的不多(這時才發現當年被磨練下來的好處)
也或許我比較笨,大家能閃則閃,只有我呆呆的承認--"我會"
就這樣,在軍中那段日子裡有好一段時間別人出操,我都不用,但別人睡覺,我卻要孤軍奮鬥到天亮....
但也因為這樣在軍中得到的那麼一點莫名其妙的成就感,後來才沒那麼排斥電腦
但接下來的586,真正為了電腦而開始花的第一筆錢就是"format硬碟"&"灌DOS",為了這個花了我1500(沒包括軟體喔)
這對當時的我來說,怎吞的下這口氣(修電風扇只要200、修冰箱只要300、修冷氣只要500,"format硬碟"&"灌DOS"總共約1小時經然要1500....)
從這開始,才真正展開自己搞電腦的第一次...但代價就是...最後重新買一台花了38000...

剛好也趁此,我也來獻寶一下,但明天了...有點想睡了...(剛才才說我年輕說...)
順便藉由這麼多資深前輩,來解開好幾個我不知道的東西
已發在11頁103樓
印象中要到486DX以後才有內含浮點運算器,
386DX,486SX系列還沒有浮點運算器...
幸好我沒有說過我玩三國演義是用360K進入遊戲然後兩片5.25放AB槽
俠客英雄傳是四片輪流A槽讀到破關......
原來286還能裝硬碟~~
努力拼經濟
擺在牆角佈滿歲月的痕跡,古懂級的APLLE II


左邊那台5.25的360K的磁碟機,在當時可是奢侈品喔,
大家還記得用,單音錄音機存檔的年代嗎?

想當年80286時期,RAM最貴的時候買過1MB新台幣一萬元的,
那時主機板上大都是裝640K RAM

而486DX2_66這顆CPU剛上市不久在光華的X美買過一顆台幣要價19,500
可是勝過現在的I7喔!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3)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