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運算,數學運算、氣象、環境模擬、蛋白質免疫分析.....什麼的,需要大量浮點運算的,使用 GPU 去輔助運算,效能會強過使用 CPU。
舉例:
比特幣 的加密運算(挖礦),就有很多人用多片顯卡(GPU)串連來運算。
也有一種專門的挖礦機,它的處理器專門針對這種運算去做設計。
這種浮點運算,用 GPU 或 專門的處理器,效能強過用多顆 CPU去運算。
最主要是 C/P值考量,性價比,成本/效能 。
用更少的錢,去完成本來要花大錢才能做的事情,這才是研究科技的核心價值所在。
*****************************
伺服器有些應用,多核心/多線程(多執行緒)佔有優勢
舉例比如:最常見的 WEB 應用
CPU 有所謂的「週期」,一個週期僅能執行一道指令,或僅能回應一個要求。
速度,是完成指令所需要的時間(需歷經多少次週期)。
即便速度在快,要進入下一個週期,才能再度接受指令。
有一些不那麼要求速度的工作,比如 HTTP 的回應,並不太要求速度,大部分的工作指令,在一個週期內必定可完成。
然而要求短時間內能負載大量的連線要求。
這種情況,多核心/多線程 就佔有優勢。
一個核心,或者 1線程/2線程,在一個「週期」內,僅能回應 1~2個連線要求。
若有 多核心/多線程,在一個「週期」循環中,能回應更多個連線要求。
1個 ARM CPU 若有 8核,一台主機中裝個 4~32 顆的,就有 32~256 線程的處理能力
也就是說:在一個處理週期中,能回應非常多的連線要求。
會比只有 1~4 顆的傳統 x86 CPU(就算速度很快),短時間內回應能力來的強。
耗電方面(電力成本、散熱成本),更是立刻分高下。
但如果是需要高度運算的應用,ARM 就會比較吃虧了。
主要是看「應用」、「用途」。
去選擇最合適的,C/P值最高的。達到 低成本,高實用性 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