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570 對 Gen4 的支援是最完整的,若只是為了插 NVMe SSD,B550 其實就夠。晶片組支援插滿三條 Gen4,實作上則依板廠而有不同,以一般標準 ATX 主板來說,至少會有兩組,要再做 RAID 0 來來效能倍增並不是問題。

入手的 SSD 是 Seagate FireCuda 520,雖然只有 512GB,應付工作碟綽綽有餘,先來看一下與 AMD 5600x / B550 結合的數據表現:

ATTO 測出來的成績毫無懸念, 讀取破 5GB/s。

DiskMark 的成績直接呼應,漂亮啊這數字。

AS SSD 的 1GB 測試,遠遠的把 Gen3 拋諸腦後。
理論速度很快,實際速度呢?以讀取來看,5GB/s 與 3.5GB/s 差了 1.5GB/s,這已經是三顆 SATA 6.0 SSD 做 RAID 0 的差距了。如果你常需要搬動 Steam 或 Uplay 的遊戲庫,就能很明顯的感受到速度落差。
比如,Cyberpunk 2077 裝完大約耗用 62.6 GB,全速對拷約是 18 秒與 12 秒的差別,實際上由於檔案多、速度不會那麼快,因此 Gen4 在絕對秒數上的領先更顯珍貴。以下是測試幾款載入特別耗時的遊戲比較:

GTA V,到現在仍然常拿來測試載入時間,很難回想起剛推出時用 SATA SSD 或 HDD 玩有多麼辛苦。用 Intel Core i5-10600K 搭配 Gen3 SSD,從載入遊戲到序章畫面出現,約為 30 秒,Gen4 約為 26 秒。

Horizon Zero Dawn 的載入也很花時間,Gen3 約為 15 秒,Gen4 10秒。

RDR2,Gen3 約 36 秒,Gen4 也要花上 32 秒。

看門狗:自由軍團,Gen 3 花了 36 秒載完,Gen 4 花了 28 秒。
這還只是 Gen3 與 Gen4 的比較,若是經由 SATA SSD 或傳統硬碟來存取,一個遊戲讀個一分鐘以上是司空見慣的事。
至於 Gen3 與 Gen4 會不會直接影響遊戲效能?坦白說不會,反而是記憶體的時脈及頻寬有較大關係。比起第 10 代或第 11 代 Intel 處理器,AMD 5000 系列目前在此項目仍佔有規格上的優勢, 而且仍會持續。
光測讀取速度不太過癮,剛換了一組新水冷,來看看處理器及記憶體聯合超頻後對遊戲的影響。使用 MSI 的 BIOS 來超頻,預設值為:

超頻後為:

沒有經過任何手動調整 PBO 或透過 Ryzen Master 來超頻,4.65 GHz 燒機 30 分鐘還蠻穩定的,5600x 能有這樣的體質,其實我個人已經非常滿意,萬元以下的核心數及時脈等級,現在可謂穩坐王座.
由於搭配的顯示卡是 RTX 2060,為了避免顯示卡瓶頸影響效能,以下的解析度都是 1080p:

全境封鎖二畫質開極高,每秒有 80 張。GPU 使用率來到 95%,處理器還是很輕鬆。

Rainbow Six Siege 之類的射擊遊戲接近 300 張,最小也有超過 200 張~

看門狗:自由軍團也幾乎把顯示卡吃滿了,處理器的耗用也不低,好在張數表現佳,代表 AMD 5600x + NVIDIA GeForce 2060 也能玩得很過癮。

古墓奇兵:暗影有 120 張的成績。這是畫質為「高」的結果,建議可以再調到最高。

另一款射擊遊戲:Gears 5。因為有列出 CPU 的畫面更新率,這裡故意與超頻前做比較:
超頻前:

超頻後:


FarCry 5 超頻前後的差異也很明顯,先說一下 Far Cry 5 每次測試的誤差都很小,所以數值參考價值很大。

超頻後最低幀數是 83 張。

超頻後最低幀數是 91 張。

奧德賽的成績落差就沒那麼明顯了。可能是因為顯示卡也吃極重的關係,超頻前後的數字可視為誤差。

RDR 2 怎麼測也都是一樣的數字,最低有 50 fps。

地平線黎明用最高品質跑 1080p 很穩,處理器的負載也很平均。
接下來來看看記憶體頻寬的分數。記憶體是美光的 Blallistix:

超頻前:

超頻後:

可看出差異還不小,而這只是透過主機板 BIOS 懶人超頻下的結果。多出將近 11GB 的記體體頻寬可以做啥?除了上述的部份遊戲在張數上會有感增長,一些工程上的應用也可以節省不少時間,比如最近很紅的 AI 學習。
有在玩 RAMdisk 的玩家,也能直接體現到檔案存取的飛快。儘管有時大容量記憶體 vs 高時脈脈記憶體無法同時兼得,擁有一個頻寬設置有較大彈性的平台,仍然可以最大化發揮硬體價值,也不必再為了工作、遊戲雙用而變成雙機流。
如此幾輪測下來,遊戲、跑分、應用,AMD 5000 系列的優勢已一覽無疑,時脈高、核心夠、製程新、耗電低,i 社在消費端的優勢目前只剩對幾款遊戲有做最佳化,不然在應用上很難查覺其領先之處。
也由於如此,針對 AMD 5600X 的主機板搭配,個人建議若沒有要衝處理器時脈、或是搭更高階的 5900X,那麼價位在 5,000 元上下的型號便可滿足。記憶體加主機板的預算控制在萬元以內,再看遊戲需求來調整顯示卡成本,會是最為保險且固本的作法。

↑ 四千元左右就能找到不錯的 B550 主板。趁機買多一點記憶體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