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邊沒有 INTEL 11 代及 AMD 5000 系列處理器,所以先拿 10 代跟 3000 系列來參戰,顯示卡的部份準備了 NVDIA RTX 3080 與 AMD RX6900XT,至少在遊戲上不管是 4k/2K 都很夠用了吧?相信大家搶顯示卡搶得比處理器還兇,這樣的配置就算在今年,也仍然算是主流,帶著參加 LanParty 一樣不落人後。
測試設備
處理器
Intel Core i9-10900K
AMD R9-3900XT
顯示卡
MSI Gaming Trio RTX 3080
AMD Radeon RX6900XT
主機板
MSI x570 Gaming Plus
ROG Strix Z490-E Gaming
談到效能前,先紙上分析一下在價格、功耗及功能面上的考量。 從處理器來看,R9-3900XT 與 i9-10900K 價格目前不相上下,顯示卡如果買得到,RX6900XT 比 RTX 3080 高了 5,000 塊左右。所以若不計主機板,不論處理器用哪顆,在整體的花費上選擇 RX6900XT 成本會高些。當然啦,一分錢一分貨,效能上也會有些差距。這裡拿 RTX 3080 而不是 RTX 3090 來比的原因是……我手上就沒有 RTX 3090 啊哥~~而且 RTX 3090 的效能價格比對遊戲應用來說不是那麼討好。
功耗的部份,雖然 i9-10900k 會比較高些,然而 R9-3900XT 定位在高階處理器,所以製程上的優勢有點被沖淡了。6900XT的300W比RTX 3080 的 370 瓦少了近 20%,所以如果選擇 A+A 平台的話,理論上電力會是最省的。大家關心的可能不是電費,而是電供,基本上這樣等級的設備,我自己是不會因處理器的不同而在電供的等級上有所調整,能有 850W 以上還是比較安心。
功能面的話,Gen4 這件事 AMD 仍是佔了不小優勢。即使是 i9-11900k,也是要搭配 Z590 平台才有 Gen4,整體的成本等於是被拉高。AMD 處理器目前支援的記憶體頻率畢竟也高些,在超頻上能帶來的效能增長很容易就能被突顯出來。
組態上,皆使用主機板預設的懶人超頻,開XMP,顯卡不手動超頻。溫度就不多做著墨,這樣的配置只要 120 水冷就能應付得來。
接下來,我們把這四個核心組件分成四組,分別是 A+A / A+N / I+A / I+N,既然顯示卡都加入戰局了,就把重點放在「繪圖渲染」與「遊戲」這兩件讓處理器跟顯示卡都可以同時很忙、而且要一起協作的工作上,看看綜合效能是怎樣的情況。

R9-3900XT,7nm,TDP 105W

RTX 3080 10GB
1080p 的遊戲表現,6900XT 佔了不少上風,10900K 由於仍然有時脈上的贏面,幾乎是一面倒的領先,儘管差距不大。

2k 與 1080p 的情況差不多。

到了 4K,RTX 3080 有些遊戲上有逆轉的優勢。這點倒有些奇怪,6900XT 的VRAM多了6GB,在高解析度的表現上卻沒有比較好。

在 3DMark 呈現的數字也很有趣。A家在 DX11 (FireStrike)的成績很突出,但在 DX12(TimeSpy) 被追了上來,光追則仍然是 NVIDIA 的強項。從3DMark也再一次說明,高解析度的瓶頸仍然在顯示卡,一般解析度較能看出處理器的落差。

接著看繪圖渲染的部份,

渲染是 NVIDIA 自豪且跟不少軟體開發商有密切合作的領域,RTX 3080 幾乎全勝,只有 Victor 這個項目略遜。整體看來,AMD R9-3900XT+RTX 3080 顯卡的效能會是最好的。

Indigo Bench 分為 BedRoom 與 SuperCar 兩部份,顯卡端,BedRoom A家大幅領先,SuperCar則是由 N 家明顯逆轉,但處理器都是 A 家表現較好。
至於其它的渲染成績,要不是都針對了 NVIDIA 最佳化,就是 NVIDIA 獨佔,因此比較的就只有 A+N 以及 I+N。


做個簡單的總結。遊戲來看,10900K 仍然有時脈高的優勢,因此都小贏 3900XT 一些,這裡不談 Inte, 11 代或 AMD 5000 系列處理器,若遊戲是一切,那麼10900K功耗會高一些,遊戲效能也會好一點。只是,這次有個環節沒測到,就是射擊遊戲的部份,如果加上記憶體超頻,AMD 還能再扳回一些也說不定。顯卡端則當然是 6900XT 性價比較高。
遊戲之外,處理器的算力就是 3900XT 佔上風了,不管是轉檔還是渲染算圖能力,加上 Gen4 誇張的頻寬,AMD 會是很好的生產力平台。只是大多數算圖軟體都是針對 NVIDIA 做優化,創作者平台的顯示卡還是以 N 家為主。
簡單三行做出本文重點:
遊戲-Intel 10代處理器(略勝) + AMD 顯示卡
繪圖-AMD 3000系列處理器 + NVIDIA 顯示卡
轉檔及生產力-AMD 3000系列處理器(勝多)
最後要再提醒一下,這都是「上一代的處理器」測試出的結果,接下來應該得是 AMD 5000 系列跟 Intel 11 代對打才對,前提是要買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