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終於普及化10奈米的Intel 7製程之外,也多了許多架構的革新
最明顯的就是從以往核心累加制度,更改為隨等級調整大小核配置
且只有大核心P-core具備超線程技術、小核心E-Core皆為單線程設計
那麼就來看看本次的活動紀錄吧!看看12代Core i究竟升級了什麼~
- 活動主視覺圖
- 活動會場的演講區
- 活動開場介紹
- 免費茶飲小點
本次介紹的主題總共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11代H平台、EVO認證、12代Corei
首先是從11代的輕薄移動架構開始說起,從輕薄~高性能系列都區分的很清楚
無論是1080p 60fps的入門級、或是4K 120fps的高端級都能有滿意的選擇
新的架構除了更節能、更強大以外,I/O速度也因為PCIe 4.0與TB4而強化
新款的i9-11980HK更是解鎖開放超頻,並可使用Intel XTU軟體來調教使用
具備20條PCIe 4.0直通CPU的效率,遊戲性能也可獲得一定的加分效果
- 主題介紹三大項
- 11代H系列平台區別
- 11代移動架構的特色
- 獲得更高的遊戲性能
緊接著是11代開始支援的Intel EVO平台認證的相關介紹
Intel EVO平台有六項需要符合標準的要求,達成才能稱為EVO系列
像是快速掀蓋使用、夠長的續航、高速的快充、TB4與WiFi6支援...等等
這些比較貼近現實的使用特點來說,都是11代的EVO平台所開始支援的
對於疫情時代來說,前陣子居家辦公的情況都會更常使用筆電工作
因此挑選具有這些認證的筆電,比較不會遇到參差不齊的機器水平
- EVO平台簡介
- 功能特點
- 各項使用認證
最後的主軸重點就是本次全新推出的Intel 12代Core i系列處理器
除了使用了最新的10奈米製程以外,並換上了大小核設計的核心架構
大核心P-Core有著高達19%的效能進步,同時具備Thread Director技術
並且P-Core同時支援HT超線程技術,搭配上E-Core的節能核心互補
成為目前世界上最強大的遊戲處理器,並可體驗最高的超頻性能
- 全新12代桌上型Core i
- 世界上最強遊戲處理器
- 核心架構的特點介紹
- 大小核功能說明
全新12代Core i架構,同時支援了DDR4舊平台與DDR5次世代新平台
記憶體可達DDR4-3200與DDR5-4800的原生支援性,比起上代大幅進步
因此可獲得更高的時脈與低延遲率、更強的I/O效能、更快的工作效率
且搭配上P-Core和E-Core相互協助,與更大的L2+L3智慧快取更進步
但因應更換為LGA1700的腳位,主機板也推進到Z690的全新世代
除了DDR5的支援性,也增加了WiFi 6E、USB 3.2 Gen2x2的支援性
- 全新DDR5與PCIe升級
- Thread Director介紹
- 12代的各項特點總結
- Z690晶片架構
12代Core i處理器不光是具備了大小核配置的設計,也更優化了能耗比
平均可有20%左右的能耗表現,且竟也有10~50%的遊戲性能提升
無論是遊戲上或是工作的多工處理上,搭配Windows 11可有最佳使用體驗
而Thread Director技術,會妥善自動地分配大小核心的使用和附載分工
相較於10代Core i處理器,12代i9的P-Core可高達28%的性能提升
甚至連同E-Core的節能核心,與10代相比都有著1%的性能優勢
不會因為掛著節能核心的名義而犧牲掉性能,同樣都有很高的生產效益
- 實際遊戲的效能差異
- Win11下的強大的工作力
- 一般附載的情況
- 重度負載分工的情況
- 大小核心的性能差異
- 與前代的功耗比差異
由於增加了大小核心的設計,平常無論是遊戲或者工作都會很有感
舉例像是遊戲時,大核心可全附載於遊戲程式、小核心則可分攤實況軟體
而工作上也是如此,大核心負責重負載的轉檔,小核心可負責輕附載部分
分工合作之後,實際可增加47%~84%的明顯差異,增加工作的效率
- 11代與12代遊戲性能差異
- 跑圖工作軟體差異
- 工具軟體與上代差異
- 能耗表現與上代差異
- 最強遊戲處理器首選
- 本次活動簡報告一段落
簡報介紹結束後,也舉辦了一場非常有趣的線上有獎徵答比賽
總共十題都是與前面簡報相關的12代Core i內容與11代H平台內容~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下面的影片紀錄,題目有些頗具陷阱(錯一題)
最後就是自由參觀時間、除了12代的各品牌主機外,也有EVO平台區
但因11代的EVO平台也體驗過很多次了,本次重點還是放在12代上啦~
下面就簡單帶來一些分享,期待之後真正的上機測試,吹起反攻的號角
- 遊戲登入畫面
- 最後比賽結果
自由參觀部分:
這次的展區共分為兩個區域,一邊是主打12代Core i的桌上型專區
而本次的重點也是比較著重於12代部分,另一邊則是11代EVO的平台
以下簡單分享展區的各品牌與官方體驗區~
- ASUS展區
- 本次Z690主機板
- ASRock展區
- 本次Z690系列主機板
- BIOSTAR展區
- 本次的Z690主機板
- GIGABYTE的展區
- 本次的Z690主機板
- ALIENWARE展區
- 特製的主機板一體機
- HP的展區
- OMEN系列電競主機
- Lenovo的展區
- Legion系列電競主機
- MSI的展區
- 電競主機與Z690主機板
- Acer的展區
- Predator系列電競主機
- 第二展區
- TB4體驗
- 11代H系列筆電
- 11代EVO系列筆電
- 本次首發Z690主機板牆
- 二樓的小小展區
- 12代大小核心運算體驗
- 使用的Z690整套主機
- 11代vs12代的實機模擬
- 12代的後台同步在實況
- i9-12900K正式版盒裝
- CPU內盒造型
整體體驗心得小結:
自從AMD的Ryzen二代誕生後,Intel的優勢性能逐漸的被拉近到了近一兩年來,可以看出Intel在14奈米上掙扎了許久未大更進
但醞釀了整整兩年,10奈米的製程也趨近於穩定能夠有足夠產能
且架構大幅改進,更掛上了Intel 7的名號,家用核心數也達到16核
與對手的高端處理器核心數終於拉到同一水平,且架構更加進步些
大小核的P-Core、E-Core設計的確在電腦上也能有很高的效益
這點在手機上的處理器也行之有年,同時能夠兼具能耗與高性能
在這次體驗中個人比較感興趣的也是這一部分與DDR5的實際應用
期待之後效能解禁後的真實跑分成績!希望能夠勾起換機的慾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