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箱分享] Seagate SSHD固態混合碟可以同時平衡預算、主機配置空間、儲存空間、效能。

[開箱分享] Seagate SSHD固態混合碟可以同時平衡預算、主機配置空間、儲存空間、效能。
▲ 如果您是筆者一樣,天天開電腦就是打報告及上網找資料,為了省電會用完就關機,或者想在筆記型電腦中,想兼顧儲存空間與速度的快感,Seagate SSHD固態混合碟將會是您最佳的選擇。

[前言]

先前一篇Geforce GTX960的開箱分享文章中,將跑分與遊戲體驗,分別在兩個作業系統,也就是兩顆硬碟上執行,其原因即為,現在電腦遊戲的畫面越來越細致,遊戲內容所需要的儲存空間也隨之增加,原本來玩遊戲的固態硬碟的容量已不敷使用,故將備用機的另一顆硬碟拿來安裝跑分用的3DMark等程式,能在儲存容量與執行效能取得絕佳平衡點的SSHD,在此時就能發揮絕妙的效用。


以下為本文的大綱:

- SSHD的誕生
- 快取擊中率的影響
- Adaptive Memory演算法
- Seagate 1TB SSHD開箱
- 安裝Windows 7作業系統
- 跑分
- 價格試算
- 心得與結語

[SSHD的誕生]

[開箱分享] Seagate SSHD固態混合碟可以同時平衡預算、主機配置空間、儲存空間、效能。
▲ 大家可以看出這三張圖片有何差異性嗎?感覺上(A)的最高傳輸率是169MB/sec,(C)的529MB/sec是他的三倍多,很顯然(C)是固態硬碟,那麼介於中間的(B)為何呢!當然可能的答案有很多種!比如ISRT,ISRT是Intel Smart Response Technology,主要是以個別獨立的固態硬碟與傳統硬碟協同運作的d方式來提升效能,簡單說就是利用固態硬碟當作傳統硬碟的磁碟快取。

[開箱分享] Seagate SSHD固態混合碟可以同時平衡預算、主機配置空間、儲存空間、效能。
▲ 當然者也不是所有主機板都有支援ISRT的,比較舊型的主機或者低階主機板,就沒有這種功能。

於是乎直接在傳統硬碟上,直接搭載一個小容量的快閃記憶體,組合成一顆單一磁碟,變成了低階主機板類似的選擇,就叫做SSHD,全名為Solid State Hybrid Drive。

[快取擊中率的影響]

電腦系統日新月異,半導體製程突飛猛進,然而系統的效能往往卡在IO存取瓶頸,但也不可能整機都存取地表目前最高速的儲存媒體,所以階層式記憶體的觀念運用在電腦設計的許多角落,磁碟快取機制就屬於階層式記憶體管理的一種應用。

先不論階層式記憶體管理運用在哪一個層級,之所以快取機制可以發生作用,基本上是資料分布特性的關係,剛剛抓過的資料,過一會很有可能會繼續用到,又或者連續數次存取的資料,在實體儲存上都非常靠近,就在剛剛抓過的地方附近,特別是以陣列這種資料結構做為儲存的方式時,快取擊中率會特別高。

例如第二次開啟Chrome或者Office時,速度就明顯增快很多,因為作業系統本身會使用RAM作為磁碟快取,但是大家都知道RAM屬於揮發性的記憶體,裏頭的資料在重開機後就會消失,無法在開機時達到加速的功能,所以SSHD搭載非揮發性的快閃記憶體,就能夠做到開機加速的效果。

階層式記憶體管理的效果,取決於設計的演算法,導致不同的快取命中率,普遍來說都有八、九成以上,也就是有八、九成以上可以由較高速的記憶體中讀取,在SSHD的例子中,就是八、九成的機會由快閃記憶體中讀取。

快取對於傳統磁碟的重要性,不僅僅是少讀取一個區塊的傳輸時間,傳統磁碟之所以緩慢,就是因為讀取頭必須內外圈跑來跑去的緣故,區塊一但存在快取之中,讀取頭就不需要移動過去抓取檔案,減少了搜尋的次數,在讀取速度上就大大的增加了。

[Adaptive Memory演算法]

由於資料型態無法由硬碟機控制,與快取擊中率相關性最大的,就是快取機制的演算法,Seagate為SSHD發明了Adaptive Memory演算法,這是一種智慧學習技術,內建在硬碟機的韌體之中,與電腦主機或者作業系統無關,Adaptive Memory演算法先追蹤資料的使用情況,判斷何為該系統最常使用的資料,再將常用資料從碟盤搬移到快閃記憶體。例如重新開機、與休眠相關的資料以及頻繁存取的資料,都會優先儲存在快閃記憶體,但視訊或音訊資料檔案則依然放置在碟盤中。

[Seagate 1TB SSHD開箱]

[開箱分享] Seagate SSHD固態混合碟可以同時平衡預算、主機配置空間、儲存空間、效能。
▲ Seagate 1T SSHD使用靜電袋包裝,尺寸為3.5"為桌上型混合碟。

[開箱分享] Seagate SSHD固態混合碟可以同時平衡預算、主機配置空間、儲存空間、效能。
▲ Seagate這顆SSHD型號ST1000DX001,容量1TB,內建MLC/8GB,硬碟轉速為7200 RPM,擁有64MB Cache,支援SATA 6.0Gb/s。

[開箱分享] Seagate SSHD固態混合碟可以同時平衡預算、主機配置空間、儲存空間、效能。
▲ 可以看到使用SATA排線與電源,背面只有一塊電路板,外觀上跟HHD幾乎無二致,根據資料是單碟雙讀取頭的機種。

[安裝Windows 7作業系統]

本文為貼近使用者使用狀況,選擇以目前市占率最高的Windows 7作業系統,並安裝Office2013作體驗分享。

安裝平台如下:

1. Windows 7正版軟體一套
2. Office 2013正版軟體一套
2. ASUS MD 750主機一組 (支援SATA3、RAID-0與1)
3. 4GB DDR3 SDARM兩支

[開箱分享] Seagate SSHD固態混合碟可以同時平衡預算、主機配置空間、儲存空間、效能。
▲ ASUS MD750使用intel core i5 3570處理器、Ivy Bridge平台與Q77南橋晶片。

[開箱分享] Seagate SSHD固態混合碟可以同時平衡預算、主機配置空間、儲存空間、效能。
▲ 灌完驅動程式,接下來就是Office2013,還有就是重灌完大家都會做的一件事,用IE下載chrome來安裝。

[開箱分享] Seagate SSHD固態混合碟可以同時平衡預算、主機配置空間、儲存空間、效能。
▲ 這樣就完成了筆者日常辦公環境所需要的基本軟體,第一次系統重開時間約為23秒,之後為17秒左右,後面開機的速度差異不大。

[開箱分享] Seagate SSHD固態混合碟可以同時平衡預算、主機配置空間、儲存空間、效能。
▲ 實際安裝office 2013時,速度之快有點讓我嚇到,可能是因為全新硬碟的關係,上圖為開啟Word以及同時用chrome開啟網頁所監控到的硬碟速度。

[開箱分享] Seagate SSHD固態混合碟可以同時平衡預算、主機配置空間、儲存空間、效能。
▲ chrome接著繼續開啟更多網頁所監控到的硬碟速度。



[跑分]

[開箱分享] Seagate SSHD固態混合碟可以同時平衡預算、主機配置空間、儲存空間、效能。
▲ CrystalDiskMark第一次SSHD跑分

[開箱分享] Seagate SSHD固態混合碟可以同時平衡預算、主機配置空間、儲存空間、效能。
▲ CrystalDiskMark第二次SSHD跑分

[開箱分享] Seagate SSHD固態混合碟可以同時平衡預算、主機配置空間、儲存空間、效能。
▲ AS SSD Benchmark的SSHD跑分

[開箱分享] Seagate SSHD固態混合碟可以同時平衡預算、主機配置空間、儲存空間、效能。
▲ ATTO Disk Benchmark的SSHD跑分

比較這次SSHD的跑分中得知,SSHD在實驗室中的數據當然無法與單純固態硬碟來相比,也與HHD差異不大,但實際使用體驗,往往比實驗室數據來的重要,因為跑分軟體的資料分布型態與實際上使用並不相同,也無法發揮Adaptive Memory自動學習的優勢,就比如不管是市售房車的實驗室油耗有多麼的優異,實際在大馬路上跑,需要耗費多少油,才是消費者實際可以感受得到的。

結果顯示在小區塊的寫入部分,SSHD有不錯的表現,筆者起初認為是寫入時丟給SSD就算寫入成功,而讀取時可能產生快取未命中,所以必須自HHD讀取,而導致這樣的結果,但經官網資料確認過,Adaptive Memory演算法並不會將寫入的檔案直接寫到快閃記憶體裡,避免因頻繁的寫入而提早讓快閃記憶體提早壽終正寢。

[價格試算]

[開箱分享] Seagate SSHD固態混合碟可以同時平衡預算、主機配置空間、儲存空間、效能。
▲ 128GB的固態硬碟在2015年Q1的零售價格約1700元起跳。

[開箱分享] Seagate SSHD固態混合碟可以同時平衡預算、主機配置空間、儲存空間、效能。
▲ 而以1TB家用型3.5"傳統硬碟機來說,價位約1800起跳,連同前面的固態硬碟,合計3500元。

[開箱分享] Seagate SSHD固態混合碟可以同時平衡預算、主機配置空間、儲存空間、效能。
▲ Seagate 1TB 3.5"混合碟售價2490元,若以Seagate 1TB家用型3.5"傳統硬碟機,價位約1850起跳,加上目前最便宜的固態硬碟為64GB系列,價格為1350元,合計為3200元,比Seagate 1TB 3.5"混合碟貴上3200-2490=710元,總容量只多64GB。

以均速來說只有放置在SSD中的檔案比SSHD快,在傳統硬碟1T的檔案,卻比SSHD為慢,而差異大小視實際使用狀況不同。雖然可以將SSD+HHD設定為ISRT(Intel Smart Response Technology),產生與SSHD相同的快取效果,但是卻需要主機板有支援,為了ISRT而貼錢買上更高階的主機板,也是一筆額外的費用,所以SSHD是兼顧效能與價格的解決方案。

[心得結語]

追求極致效能的高端玩家,當然選擇組成RAID的固態硬碟,但也是有資料保全以及昂貴價格上的極大缺點,SSD+HHD在一般玩家中最為常見,但也有放在HDD中沒有加速功能,全部灌在SSD又容易爆滿的兩難,以及兩顆硬碟要自行管理檔案分類,價格上也比SSHD略高。純SSD、SSD+HHD、SSHD三種方案在選擇上見仁見智,需視使用需求與採購預算來通盤考量。

混合碟的最大優勢就是省,到底有多省?

第一省荷包,比單純使用SSD或者使用ISRT便宜!

第二是省空間,並不是每一台電腦裝置,都有辦法裝置兩顆以上的硬碟,比如內部空間狹小的準系統,何況大部分的筆記型電腦,設計只能搭載一顆2.5"硬碟,這時候需要兼顧預算、安裝空間、儲存容量,就非SSHD莫屬了。

第三是省電,SSHD的轉速並非重點,SSHD的重點在於快取擊中率以及4K對齊,較慢的轉速反而更省電。

第四是省時間,裝SSD+HDD的複雜度與檔案分類管理,都比單獨一顆硬碟來的花時間。

合併快閃記憶體的SSHD。在資料保全性方面,由於最終資料都存在碟片上,故較固態硬碟不容易因硬體損毀而遺失寶貴的資料。

然而在Seagate獨家的Adaptive Memory演算法加持之下,使用上感覺非常順暢。

如果您是筆者一樣,上班時間在辦公室中,使用著類似的文書處理軟體及上網找資料,為了省電會隨時關機機,那麼3.5"的SSHD將會是您合適的選擇。

如果想在低硬碟槽的筆記型電腦中,想兼顧儲存空間與速度的快感,那麼2.5"的SSHD將會是您最佳的選擇。

kiralara wrote:
[前言]先前一篇Geforce...(恕刪)

首先感謝你的開箱

但是,抱歉,不是我要挑你的語病,因為你中間有一段推論有很大問題,我不得不挑出來講(這應該算是職業病...)

【若以Seagate 1TB家用型3.5"傳統硬碟機,價位約1850起跳,加上目前最便宜的固態硬碟為64GB系列,價格為1350元,合計為3200元,比Seagate 1TB 3.5"混合碟貴上3200-2490=710元,總容量只多64GB,並且只有放置在SSD中的檔案比SSHD快,在傳統硬碟1T的檔案,卻比SSHD慢上許多。】

紅色的字我是建議可以刪除,或是要說在那8G SSD中的檔案會比傳統1T快很多,但其餘的並沒有(後面這小句可以選擇性隱藏..)。

SSHD中如果不是硬碟本身認為常用的檔案,他是不會丟到8G的SSD中處理,這時並沒有比傳統1T硬碟快多少。但上面紅色這句話是說傳統1T中的檔案不論如何都比SSHD裡面的檔案慢上許多,這樣說誤導很多很多...


Shome wrote:
首先感謝你的開箱。...(恕刪)


同意
慢上許多還要註記是何種應用情況
而非"大部分"的傳輸應用下

Shome wrote:
首先感謝你的開箱。...(恕刪)


也感謝大大的回文,以SSHD來論,取其均速,當然是以經由特定演算法後,快取擊中與不擊中合併論之。
傳統HD慢上許多或許有點誇大,這部分接受您的指正,以跑分與實際使用經驗來說,SSD > SSHD > HHD 應待沒有太大問題。

合併全文來看,應該與您的意思雷同,該段為避免重複論述,故在此簡單以結果帶過。





jacson1019 wrote:
同意慢上許多還要註...(恕刪)


感謝專業jacson1019大大的悉心指導使得本文更臻健全,
在下已略加修正。
正常情況下依然是SSD+HDD比較好,兼顧各方面的需求。

不過某些特殊情況,例如上述的『省空間,並不是每一台電腦裝置,都有辦法裝置兩顆以上的硬碟的,比如內部空間狹小的準系統,何況大部分的筆記型電腦,設計只能搭載一顆2.5"硬碟,這時候需要兼顧預算、安裝空間、儲存容量,就非SSHD莫屬了。』

這時候SSHD或許是不錯選擇。
筆電用這個不錯 兼具容量與局部加速
桌機通常容量不需要考慮直接買SSD 就不需要SSHD這種有條件的加速了
SSD就算不裝系統 只裝軟體(遊戲)與放檔案 開啟軟體與檔案也都是秒開
遊戲更不會因為沒有載入SSHD快取中而可能出現讀取碟片的延遲


開機開軟體 開檔案
HD 碟片 碟片
SSHD 快閃晶片 碟片
SSD 快閃晶片 快閃晶片



SSHD使用流程
1.多次使用中篩選
2.載入篩選檔案 以常用少更新檔案 多數是系統與軟體的檔案居多
3.下次開機時有效(本次已經載入記憶體中 記憶體中已有快取優先於SSHD SSHD快取無效)
4.更新檔案(例如 儲存進度或是系統檔案更新)是先儲存在碟片 需要再從1開始

所以大致上來說就是常常開機的電腦 可以開機快 開軟體快(初次)

對於資料處理 需更新儲存進度的檔案來說 則是一點效用也沒有
因為幾乎還沒篩選入快取中 檔案就更新進度而儲存又要從1.的篩選開始


另外 SSHD開啓軟體並不會同SSD一樣快
有些軟體會不更換檔案內容但是會更新日期或是更新使用次數(日期也會更新)
這些檔案不會載入快取 還是得從碟片讀 變成部分有快取的高速加部分碟片的慢速
就會變成相同軟體 從SSD開啟10秒 SSHD開啟1分鐘 HD開啟3分鐘這種速度差異
有在處理儲存進度的檔案 就是一直在碟片中更新 不會進入快取 還是碟片讀寫速度

SSHD 載入快取不即時 有條件加速 快取內容無法控制
建議桌機不缺容量 還是買SSD才能享受高速帶來的順暢體驗
                              彈幕濃!
不過就我目前幫人裝機都是 用一顆64G OR 120G的SSD 當系統碟~另外加裝一顆500G~1TB的硬碟當資料碟用~

系統跟資料完全分離有他的好處~ 我連桌面都會刻意把他設到資料碟,一般使用者都習慣把資料就丟在桌面,

我直接把路徑改掉,當他們電腦中毒或者系統死掉,這樣完全不影響到他們的資料,只需要將SSD系統碟重灌或者修復即可,

資料大多都還是會完好無缺~很方便。
I'm major.

skiiks wrote:
筆電用這個不錯 兼具容量與局部加速...(恕刪)




但書來了, 現在接口(USB3, TYPE-C)越來越快的情況下

我還是認為內建SSD是王道(以速度來看)

要儲存資料外接就好

混合碟, 個人想法成不了氣候

應該是過渡/小眾產品無誤

只有一種情形是例外:

當混合碟容量與傳統硬碟相當, 價格也相似的時候

這時有可能可以取代傳統硬碟
目前的,SSHD只能說還不成熟啊
也許一個SSD 120G+HDD 1TB價格是比較高
但是但看容量至少是一個120G SSD
希捷那個SSHD裡的SSD部分才多少容量而已
這部分如果拉出來看幾乎不值錢
再看速度,那也沒啥好說的
這樣算一算好像根本沒便宜到那
唯一只有空間大小的優勢而已
這種東西就是這樣,做的好就是兩者優點兼具,做不好就是兩者缺點都有,四不像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