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waewluin wrote:
我不是因為他們是"G...(恕刪)
那只是Conference的Paper罷了, 雖然檔次不高(沒排進EI), 但一定的審核流程還是有的. 但那最多只能算Proceedings, 不能算Journal.
我以Reviewer的角度看了一下那份Paper, 寫的還算OK, 非常有參考性, 且寫的人算是行家, 該注意的都有注意到(Burn-In Process, Data Collecting Methodology, Data Filtering Rules, Failure Definition, Sample Description). 唯有統計分析的部份有點弱, 若能做多變量分析要上IEEE Transaction不是問題.
好了, 廢話不多說. 有人說這種東西不值得參考的樣子, 那除非他能用掉比Google更多的硬碟(超過十萬顆硬碟), 而且是每隔幾分鐘搜集資料一次, 然後把統計資料翻出來. 否則, 就憑某人一張嘴, 還是某人一千個親朋好友使用硬碟的心得, 都不足以推翻這篇文章的論證. 人家是有系統有方法寫的, 不是靠一張嘴寫的.
依據這篇Paper提出來的觀點, 關於硬碟溫度來說, 硬碟平均溫度愈低, 早期故障率愈高; 硬碟平均溫度愈高, 晚期故障率愈高. 但合適的工作溫度似乎在30度附近. 至於溫度小於30度的硬碟, 尤其在前兩年, 甚至故障率遠較超燙(溫度大於45度)的硬碟為高. 因此, 個人使用者不必牽拖溫度過高, 要牽拖溫度, 請牽托溫度太低導致故障.
本篇Paper對使用者的重點其實很明確, 請大家拿到硬碟時, 先把硬碟密集的存取3天以上, 要壞的硬碟將會提早損壞. 密集使用撐過前三個月, 要壞也不容易了. 至於溫度, 不要太離譜即可. 剩下的我還在看, 蠻有意思的文章..
公喵不帥, 母喵不愛. 公喵愈壞, 母喵愈愛. 不帥的公喵想要母喵愛, 就只好學壞.
sambad wrote:
依據這篇Paper提出來的觀點, 關於硬碟溫度來說, 硬碟平均溫度愈低, 早期故障率愈高; 硬碟平均溫度愈高, 晚期故障率愈高. 但合適的工作溫度似乎在30度附近. 至於溫度小於30度的硬碟, 尤其在前兩年, 甚至故障率遠較超燙(溫度大於45度)的硬碟為高. 因此, 個人使用者不必牽拖溫度過高, 要牽拖溫度, 請牽托溫度太低導致故障....(恕刪)
你這裏的心得,不就表示溫度跟硬碟壽命有關??
看了這篇報告,溫度的確是影響硬碟壽命的原因之一。
溫度愈高,硬碟的故障率在第三年高升,這跟硬碟廠的說法是一致的,(使用壽限提早來到)
而溫度太低,則是初期故障率較高,但不知散熱系統如何,
因為震動也會影響硬碟的壽命。
報告裏對溫度的圖表,在35-40度之間,硬碟初期故障率最低(六個月內),
30-35度在三個月內故障率第二高,之後下降,六個月後,一直為最低的。
(依圖表來看30-40度都算不錯的使用溫度,故障率偏低)
一棵死雞排120GB 放置檔案用 死亡原因不明 硬體聲響無
臨死之前發現有檔案無法拷貝 趕緊做備份100GB檔案
備份完掛點 無法格式化
想說找時間沒有下載的時候 嘗試用格式化軟體重新低階看看
一棵易拓80GB 發出明顯喀啦喀啦聲響
朋友說用了三年(上網 及時通 MSN 沒玩遊戲 沒養動物過)80GB硬碟除了系統少量軟體之外 空空如也
很少開機 週末比較多而已 都是用及時通在約假日去哪邊玩而已
一天算一小時吧 三年 總時數365*1*3=1095小時
真低的使用率 換算24小時養動物45天就壞了
硬碟 少震動多散熱 通常都維持很久
現在買回來都先做燒碟動作 拷貝滿整個硬碟或是做全硬碟寫入0
來偵測硬碟讀寫工作正常與否 才會正式投入使用
彈幕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