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這項產品失敗的原因是廠商太貪了毛利率想要獲更高, 結果產品效率不佳以現在Windows大小至少快取碟部分要20GB,才不會拖垮速度這還是沒有裝大軟體之前8GB變20GB, 硬體成本多不了多少, 但效能差很多看來賣的價貴, 是把控制軟體研發成本算太高了, 問題是軟體效率不彰
Dear all,SSHD 架構在傳統硬碟的基礎上,是否需要 Defrag / 重整是要看作業系統採取的檔案系統,重整是否能有效提昇效率而定。如果你使用 NTFS,其實根據 Inside the Windows NT file system 對於該檔案系統的說明,是可以重整,但沒有明顯效益。重整對於硬碟的 Read-Ahead Buffer 是有幫助的,因為資料連續。請參考 Buffer and Cache in Hard Drive and Operating System explains the SSD Cache Size of your SSHD。該文內有詳細說明為何目前消費級的 SSHD 是 8GB 而不是 32GB,也簡單說明緩衝區 (buffer)、快取 (cache) 在硬碟 (hard drive) 與作業系統 (operating system) 的基礎觀念。就像是為何廠商不加大 CPU L2 Cahe 反而另外以較大容量的 L3 來輔助提昇 CPU 效率,有其經濟、能源利用率、與整體效能上的平衡點。如果 L3 快取加大到 20GB 不是比使用 20GB 的 SSD 快取更好嗎?觀察我使用的 OpenSuSE 12.3 x64 雖然執行在 16GB 硬體中,通常 (檔案快取 + 緩衝區) 僅有不到 2GB,因此擁有 8GB 的 Seagate Desktop SSHD 還是可以協助提昇非開機時的效能,也因此我會感受到系統運作順暢的正面回饋。當我開啟兩個虛擬機器,各佔用 4GB 與 3GB 的記憶體的時候,(檔案快取 + 緩衝區) 並沒有繼續擴大。只有當你的檔案快取大小大於 8GB 時,以容量為基礎的思考下,檔案快取才有機會提供比 SSHD 8GB 快取有更好的效能。作業系統的檔案快取與 Seagate Desktop SSHD 的內容是不同的:前者以檔案為單位,後者以磁軌磁區 (track sector) 為單位,而開啟檔案並不一定需要載入完整檔案內容,這也是兩者同樣為快取,但快取對象是不同的。因此,在一個框架下,整體思考你現有的資源(記憶體、作業系統、檔案快取系統)與使用習慣(以工具檢查檔案快取大小),判斷 8GB SSHD 對你是否有幫助,是比較綜合考量的。How I choose SSHD for different purpose 還有提出以耗電率作為考量參數之一,也可以依照你的需求,自己修改思考框架,針對自己,以數字與證據為基礎,透過邏輯思考推論出適合自己的答案。Best regards,Amigo
它的SSD速度要出來有使用條件 專為系統與軟體檔設的快取 對於處理檔案並不會增進太多效益請看這篇 第八個回應 有使用流程 #8這是我實用觀察的結果在HD容量與SSD快速之間擇一 用SSHD並不會有更好的檔案處理效能
JoyRex wrote:這裡有版友分享的SS...(恕刪) 那是前篇 其實還有後篇只是跟前篇的樓主無關就是 後來是因為不是在01的有獎徵文活動被刪文不過講的太複雜 也扯太多SSHD以外的東西還是這個比較簡單易懂 第八個回應 使用流程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