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是不是沒有消費級4TB 7200轉的硬碟?

9F的問題是有意義的 這當然跟SATA protocol有關係

影像的東西又不是用類比傳輸到HDD裡
而是透過SATA線寫入的
如果因為是監控碟就對寫入資料正確率放鬆的話
那就不符合SATA protocol的規定了
雖然目前SATA logo並沒有強制送測的規定
各家廠商對這部分還是有一定的要求的.........
JQJQ wrote:
監控碟 當一般資料碟...(恕刪)

先搞清楚只有在ATA Streaming Command set且監控設備不糾錯才會無法保證資料正確性
否則監控碟接在電腦日常使用上並不會有這問題發生,跟普通硬碟沒兩樣

要是如你所說的話..豈不是全都壞擋壞光光
那為何有用監控碟當資料碟的人都沒這問題產生呢?

而且原廠都表明監控碟也能用於入門級Server、工作站 或NAS了
MD03ACA–V Series
標準的『傳說拔到獅子的鬃毛,掉落頭髮就能長回來』...

舉個自己的實例,我上次為了重建 RAID5,搬移滿滿 3TB*(7+1) 的資料(八顆都是SV35監控碟) 到外接硬碟,裡頭單檔 > 40GB 的 ISO 檔至少佔一半。

要說我運氣超好還是平常有燒好香,移出到暫存外接硬碟比對 與 回存RAID後的檔案比對 MD5 都一模一樣耶...
Metrostar Ghia-Limited 225/45/R17   power by MMC!

JQJQ wrote:
硬碟內部處理方式怎麼扯到 SATA protocol...


硬碟內部沒糾錯機制的話,外部的CRC驗證就過不了...
所以內部一定有糾錯機制,才可以讓資料流過外部驗證這一關。
4T 如果找不到消費級,就往 3T , 2T 找,
有預算限制就只能如此。



對於監控碟 與 一般硬碟差異,有興趣自行 google,
就來點正經的討論吧

我在WD的spec上有查到以下文字 針對監控碟所謂的All Frame解釋如下

AllFrame™ —
AllFrame technology works with ATA streaming to reduce frame loss, improve
playback and increases the number of drive bays
supported. AllFrame reduces video interruptions that commonly occur when desktop
hard drives are incorrectly used as storage in security systems.

AllFrame
技術
WD Purple
監控系統硬碟配備
AllFrame技術,與ATA串流搭配運作可減少影格遺失的問題、改善播放效果,並增加支
援的硬碟抽取槽數量。AllFrame可減少將桌上型硬碟做為保全系統的儲存設備時,常見的視訊中斷問題。當監控事件發生且需要擷取資料時,遺失影格與損失資料可能會是個嚴重的問題

而網路上有以下文字----
"另外得留意,AllFrame 一詞行銷重點不掉畫面(格/幀),可是犧牲資料紀錄容錯來換得。一般硬碟寫入資料發生錯誤,會即時透過 ECC(Error Correction code,糾錯碼)處理,以確保資料儲存完整性。這動作難免耗用些時間,在監控錄影環境可能導致等待寫入資料大塞車,造成嚴重的掉畫面問題。

監控硬碟因而放寬了錯誤容忍度,以求即時寫入所有資料,待空閒時再回過頭修補錯誤。即便錯誤點棄之不顧,代價不過是錄製內容出現破碎、間斷、馬賽克等現象,影響層面也許就 1 格/幀,但是能確保其餘內容完整度。反觀如果是紀錄一般資料,那怕是 1bit 錯誤而已,都可能導致該筆資料損毀。"

雖然這是WD的說明 不過我想跟Hitachi原理應該也相近.
針對官方文稿和網路評論 我個人對官方文稿信任度高一些.



我不知道監控碟會不會使用校正用的地方也用來存資料。

這想起以前的例子

資料用的CDROM只有650MB 可以燒錄。

影片檔卻可以燒入高達720MB。

差別是校正用的地方也用來存資料。


Auroras777 wrote:
就來點正經的討論吧

我在WD的spec上有查到以下文字 針對監控碟所謂的All Frame解釋如下

AllFrame™ —
AllFrame technology works with ATA streaming to reduce frame loss, improve
playback and increases the number of drive bays
supported. AllFrame reduces video interruptions that commonly occur when desktop
hard drives are incorrectly used as storage in security systems.

AllFrame
技術
WD Purple
監控系統硬碟配備
AllFrame技術,與ATA串流搭配運作可減少影格遺失的問題、改善播放效果,並增加支
援的硬碟抽取槽數量。AllFrame可減少將桌上型硬碟做為保全系統的儲存設備時,常見的視訊中斷問題。當監控事件發生且需要擷取資料時,遺失影格與損失資料可能會是個嚴重的問題

而網路上有以下文字----
"另外得留意,AllFrame 一詞行銷重點不掉畫面(格/幀),可是犧牲資料紀錄容錯來換得。一般硬碟寫入資料發生錯誤,會即時透過 ECC(Error Correction code,糾錯碼)處理,以確保資料儲存完整性。這動作難免耗用些時間,在監控錄影環境可能導致等待寫入資料大塞車,造成嚴重的掉畫面問題。

監控硬碟因而放寬了錯誤容忍度,以求即時寫入所有資料,待空閒時再回過頭修補錯誤。即便錯誤點棄之不顧,代價不過是錄製內容出現破碎、間斷、馬賽克等現象,影響層面也許就 1 格/幀,但是能確保其餘內容完整度。反觀如果是紀錄一般資料,那怕是 1bit 錯誤而已,都可能導致該筆資料損毀。"

雖然這是WD的說明 不過我想跟Hitachi原理應該也相近.
針對官方文稿和網路評論 我個人對官方文稿信任度高一些.


之前當兵的地方有24*7監視系統,這點可以解釋一下。

許多監視系統並沒有糾錯機制,就算使用的儲存媒介是SATA硬碟還是記憶卡。如果沒有糾錯機制是錄到什麼就直接往儲存媒體塞而不理會儲存媒介是否延遲。8路以下的監視系統使用SATA通常沒有這個問題,但如果超過延遲的機會就很大,而沒有糾錯機制的監控系統在一般硬碟延遲時還是不停的丟東過來就會造成斷頭檔或損壞的情形,然監控碟則是有什麼就寫什麼,就算有延遲資料端又持續輸入資料則會優先寫入新的資料,舊的資料就能救就救,不能就隨緣去...所以監控系統不支援除錯,要避免掉格斷黨真的是比較適用監控碟。

然如果是有除錯或緩衝機制的監控系統,因為資料端有糾錯的機制,就可以使用一般硬碟。

監控硬碟並不是少了糾錯機制,而是擁有對應沒有除錯機制的即時儲存能力。
所以一般電腦使用上,輸入端都有除錯如CRC糾錯的能力,監控碟和一般碟都沒問題。
而如果是監控系統,尤其是低階的,使用監控碟比較不會有斷頭檔的情形。

好一點的監控系統會有複數個儲存媒介,一個延遲或損壞,另一個會同步接軌...

一般電腦上的SATA硬碟在傳輸時一定會有校驗碼比對的機制,資料有異一定是重新傳送。
沒糾錯的監控系統則沒有這個步驟,有丟資料和校驗碼出去但不進行糾錯比對,所以監控碟可以繼續無腦的寫入,一般硬碟就卡住,運氣不好就變斷頭檔了。
感謝您的說明 如果綜合您的說法和WD的解釋(也是相通的)
可以得到以下的結論

桌上型PC: 用監控碟跟一般碟均可
好的監控系統: 用監控碟跟一般碟均可, 因為delay時有另一顆會補上, 其次也有ECC機制
陽春監控系統: 最好用監控碟. 類似All frame的技術可以讓掉frame的機率降到最低 影音檔掉一兩個bit也是不太影響




JoyRex wrote:
之前當兵的地方有24...(恕刪)
也許是資料來源有錯誤, 例如說監控攝影機有傳回有破損的畫面, 對硬碟來說這種錯誤在多少之內是可以省略不去追尋錯誤來源。 並直接以維持寫入(繼續錄像)為優先。或是監控系統內本身晶片組傳訊號有錯誤, 一般硬碟回盡全力去想辦法復原資料, 甚至去跟host要求再傳一次。 可是即時影像怎麼再要一次, 所以才會有機制性的跳過錯誤, 並以錄到畫面為優先。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