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A傳統機械硬碟實際的正常速度是多少?

nwcs wrote:
這顆WD 320G SATA2 2.5" HDD 直接讓我懷疑人生


320G 是很久以前的東西

另外 2.5" HDD 全系列本身就慢,包含空間、耗電、散熱限制。
nwcs wrote:
那問題來了,那市面一般HDD硬碟,正常速度應該是多少?我GOOGLE不到


一堆吧。

自己 Google HDD Benchmark
正常表現喔
5400rpm這樣速度很正常
硬碟容量大小也是關鍵
越小容量越慢
https://www.harddrivebenchmark.net/hdd.php?hdd=WDC+WD3200BEVT

這速度正常,連結裡面有
簡單講
傳統機械硬碟
速度約60~280MB/Sec.
2.5"會比3.5"慢
小容量會比大容量慢
低轉速會比高轉速慢
碟片內圈會比外圈慢
隨機讀寫會比循序讀寫慢非常多
HDD技術停滯好一陣子了
循序讀取的傳輸速度
跟碟盤儲存密度、內外圈和馬達轉速有關
2010後的3.5" 單碟1T高轉速盤在外圈應該可以接近 200 MB/s左右 內圈就剩100初頭
資料會先放外圈所以裝越滿剩內圈空著跑CDM測速會較低
2.5"本來就更低
nwcs wrote:
那問題來了,那市面一般HDD硬碟,正常速度應該是多少?我GOOGLE不到,硬碟原廠官網也沒實測資料,不知是否有網友可以提供的 ?

以上面數據看,除了SSD算正常,傳統HDD根本就是搞笑,尤其是SATA3和SATA2一樣慢,規格敢寫SATA3, 好歹也該有個200MB/s吧 ? 不然,規格寫SATA3 是寫辛酸的 ? 是不是哪裡搞錯了 ?

會這樣問,是偶而碰到SSD/HDD速度出不來,要抓BUG用。
目前經驗是,在8G RAM+SATA3 下,4K對齊+CPU快慢,都可以影響測速,另一個有影響的是,MB是否提供原生SATA3接口,最後就是SATA線的品質。


這個問題其實很大哉問,因為3.5吋硬碟發展時期跨度極大,從SCSI到IDE到SATA到SAS,其實已經超過30年。

官網不給資料原因也很簡單,因為早期根本沒有普遍的測試軟體,直到HDTune出來,大家才逐漸對轉速、緩衝記憶體、搜尋速度、磁碟密度開始有比較客觀的認知,在那之前,硬碟跑30~40MB/s都是很正常的,因為根本沒人知道多少。

然後針對你的各種SATA速度的問題,只能說SATA跨度也大約15年,早期技術尚未突破時,SATA1 150M的通道速度剛開始的硬碟依舊是IDE規格速度大約是40~60MB/s。打個比方,要先蓋好高速公路,高性能車才有研發的意義對吧。然後隨著技術突破,一般硬碟存取速度(peak)大約來到120MB/s的時候,SATA2 300M出現,同時出現的還有SSD,然後就發現SSD的無限可能,很快的SATA3 600M就被開發出來了,但硬碟根本沒有這麼高的速度,可以說SATA3完全就是服務於SSD的,從此HDD走向高容量,且速度小幅成長至140~160MB/s,但這也是高存儲密度帶來的附加效果,並非有什麼技術突破。

另外,4K對齊也是很後期才出現的概念,SATA2硬碟都是非原生4K的。最後,如果真的要抓HDD的Bug,可以使用前面大大提到的HDTune,因為它才是針對"硬碟"測試各項指標的大佬,其他什麼diskmark、ATTO、AS SSD都是因為HDTune的測試方式對SSD不公,所以後來才陸續出現的。
機械硬碟變成以前的磁帶一樣,放備份用的..
光是馬達跟讀寫頭的延遲.
速度最爛的SSD都贏HD
藍色蟾蜍跟藍蛆 = 最大的在野黨..
惡魔的右手
TLC/QLC的SSD如果快取用完,10年前的HDD都可以吊打SSD...
nick667 wrote:
速度最爛的SSD都贏HD

想必你沒用過QLC SSD...

nwcs wrote:
傳統機械SATA硬碟(恕刪)

SATA只是接口形式,是屬於外部頻寬
硬碟速度受到轉速,單碟密度,快取影響,這是內部速度
你的都是舊式硬碟單碟密度很低,這速度很正常
SSD的速度本來就比較快,跟4K又沒有關係

我的硬碟速度超過200以上,那是因為單碟密度高很多,你那個太舊了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