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A66 (80芯)排線規範定義的清清楚楚,那一端該接什麼都定義好了,
你不想設定 jump 的話,只要藍色端接主機板,另外兩端用 cable select 也行,
接錯肯定不能通,可是老是有一堆人說「我插反也能通啊」,
那是因為主機板商遇到太多這種澳客,
老是打電話來客訴說明明有插好為什麼偵測不到?
只好把設計改為「Master/Slave避開即可通,插反無所謂」的樣子,
我只能說,Master/Slave 插反可通叫做"算你走運",不叫"正常",
插反不能通才叫正常,不要再去跟廠商靠北說為什麼插反不能通,
請照標準規範插就不會有事。
再來,上面還有人說 60, 90cm 的排線也能用,
ATA 排線定義的清清楚楚,就是 18inch(約45~46cm)
排線廠商做出 60, 90cm 不負責任的產品,
你怎麼能保證訊號從這一頭跑到另一頭都不會有任何的電氣衰減?
主機板商能保證?還是硬碟商能保證?還是你排線說能通就算數?
跟上面一樣,超長排線能用叫做"算你走運",不叫"正常",
不能通是應該的,不用去靠北排線品質差,不符規範的產品本來就不應該出現在市場上。
有空多看標準規範吧
http://en.wikipedia.org/wiki/AT_Attachment
「Parallel ATA standards allow cable lengths up to only 18 inches (46 centimeters).」
(超長排線這種產品真的是個笑話)
(主機板商:「我照標準規範製造產品喔」
硬碟商:「我也照標準規範製造產品喔」
結果兩者中間冒出一個不按牌理出牌的超長排線,
主機板商+硬碟商:「訊號怎麼過得去啊?囧rz!」)
講了這麼多廢話,一定有人會說「我就能用啊,你管我咧?」
我只能說,如果你們對產品品質的要求就是「看起來能用就好」,那就去用吧,
那是個人自由,我管不著吧。
給一樓的建議,
換新電腦一定會有多出一些 IDE 硬碟,
你覺得「多出來的40G、80G IDE硬碟不用很浪費」,實際上真的是嗎?
你不能只想「怎麼把它裝上去就好」,要想想為了裝這幾顆硬碟得多買多少東西
扣掉光碟機,你只能裝一個 IDE 裝置,而且速度還會被光碟機拖慢,
容量又只有小不拉機的 40(80)GB,
若你要裝多顆,就得買 PATA/SATA 轉接卡或擴充卡,
多顆硬碟又要考慮電源瓦數不足,再買一顆更高瓦數的電源,
花了大把銀子只換來效能低落的傳統硬碟,
多顆容量總計和效能都輸給一顆兩千元的 500GB SATA2 硬碟,
這樣真的划算嗎?
舊硬碟不用可以擺著備用或送人做功德啊,不是一定要丟掉啊。
全聯廣告說的省小錢花大錢就是在說你啊~~~
作者為網路嘴砲家,長期關注論壇筆戰動向。
threesecond wrote:
上面怎麼有一堆人拿著匪偽當正統
有空多看標準規範吧
http://en.wikipedia.org/wiki/AT_Attachment...(恕刪)
不好意思,方便說明一下你註明的wiki網頁上這端段話嗎?
Pin 28
Pin 28 of the gray (slave/middle) connector of an 80 conductor cable is not attached to any conductor of the cable. It is attached normally on the black (master drive end) and blue (motherboard end) connectors.
threesecond wrote:
上面怎麼有一堆人拿著...(恕刪)
大大~~不是跟你爭~不過市面上還是有販賣超過80CM的包裝牌線也是不爭的事實
如果每條都不能用我想那些廠商應該也被告死了吧?如果每條都能用~真的都是好運?
所以個人的經驗是這樣的
通常打破規則的方式還是可以使用的話應該是主機板的規範跟用料有達到要求
所以不會出現異常狀況
通常比較會出現異常狀況的大多是大廠次級板或是二線主板甚至雜牌板
不過樓上幾位大大都說的沒錯,不管怎樣~照著規範來操作才能將異常狀況降到最低
早期的排線是有規範必須要將主硬碟接在最後一個端口,不過時代進步~~現在的BIOS都可以手動切換硬碟位置
所以這也不再是難題,可還是老話一句~照著規範走~比較不會有出問題抓不到原因的窘況
尤其在每年製作成本降低的狀況下~~還能拿到足料的3C產品已經不再那麼容易了
(話說當初我也有訂做一條145CM長的硬碟排線~也是用到蝦蝦叫,可後來換了塊新主機板後就問題一堆XD)
所以不要針鋒相對~~有問題~你願意幫忙解決~大家很感謝你~如果你覺得這不算問題~不值得你解決
那就直接按CTRL+F4關掉省的煩心........懂我說的嗎?
給樓主,如同前面幾位大大說的~~現在IDE40G的本身在轉速、傳輸速度、跟壽命都已經大不如前
加上現在的硬體跟軟體都需要比較高速的傳輸,所以你的硬碟反而壞事~~哪怕你不接光碟機也是一樣慢
就算換上IDE轉SATA也不會快到哪去~~因為硬碟骨子裡就是慢慢慢
所以最好花點小錢另外買過新的硬碟~~SATA規格的拿來跑系統
至於你的IDE40G~建議你用硬碟外接盒或是桌上型硬碟抽取座來當作移動式硬碟
也可以拿去找動物下載機給它當動物下載用~~~淘汰的硬體並非完全沒用~~只是看妳要怎樣做後製處理而已
希望這樣可以幫到你^_^
k2 wrote:
不好意思,方便說明一下你註明的wiki網頁上這端段話嗎?
Pin 28
Pin 28 of the gray (slave/middle) connector of an 80 conductor cable is not attached to any conductor of the cable. It is attached normally on the black (master drive end) and blue (motherboard end) connectors.
網址
http://en.wikipedia.org/wiki/AT_Attachment
上面這段話字面直譯:
「第28pin:
80芯排線的灰色端的第28針腳,不連接到排線的任何導體,正常來說只接到黑色端與藍色端」
看不懂對不對?我也看不懂。(自爆)
這段英文文法怪怪的,我找個老外幫我研究了一下,應該這樣說:
從右上角的 Pin Out 表格可以看出,28pin 的用途是 Cable Select,
那麼第 28pin 如何達到 Cable Select 的效果呢?
80 芯排線的灰色端(中間端)是空腳位,而藍色端(主機板端)和黑色端(Master端)的 28pin 則是連通的,
當主機板偵測到 28pin 有通,就知道黑色端是 Master,
若偵測不通,則知道灰色端是 Slave。
所以利用灰色端為空腳位的這個特性,當兩個 IDE 裝置都設為 Cable Select 時,
就能讓主機板分辨出誰是 Master、誰是 Slave 了。
這樣解釋可以理解嗎?
作者為網路嘴砲家,長期關注論壇筆戰動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