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D把Hitachi硬碟部門買下來了

WD以前硬碟還蠻耐用的啊...

我手上還有IDE的好幾顆 13.6G(136AA) 30G(307AA) 40G(400BB) 200G(2000JB) 80G(800JD)

Hitachi 500G

都活得好好的連壞軌都沒有...

另外有兩顆外接Hitachi 500G(sata2) Toshiba 120G(sata)

最近想要把資料整合在大容量硬碟

正在考慮要買WD藍標還是7K3000呢...

話說以前Hitachi DTLA災情還蠻嚴重的..
WD這牌子是還可接受, 名氣也不小
吃下冷氣牌也算是更進一步在硬碟市場的宣示
除了綠標的慘, 其實藍標和黑標都是很有名聲的好..
以此為出發點, 小弟個人是持樂觀態度
同是天涯淪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識
管他誰買誰,管他誰的 CP 值高誰的效能好
我只管我買的硬碟上的資料不會葛屁,不需要送修就好

就這點而言
WD 給我的體驗還不錯,經手超過百顆,從來不需要送修
倒是其他廠牌...
狡兔剩兩窟...
其中一窟剛瘟疫完...
另一窟目前雜草叢生...
BeRich wrote:
2.5吋Hitach...(恕刪)


去年想說要再給Seagate一次機會
就買了一棵500G的2.5吋硬碟....

結果通電63小時就陣亡了


只好默默的拿回原價屋,換一棵HITACHI的500G回來.....
順便又找塊雞排的錢拿去買雞排吃

話說我有棵320G的HITACHI IDE 牧場碟
通電時數上萬小時了,依然健在(24HRX7)
真是耐操耐打啊....
There is something more than you will ever see...
現在硬碟容量跟性能並竟都卡在一些瓶頸,包含2TB與4KB...等
雖說都有一些針對舊系統去做相容性的解決辦法,
但在還沒全面換到新系統上之前,仍然不是太完美的做法.....

雖說傳統硬碟的廠商越來越少,但應該會演變成越來越多廠商競入SSD硬碟的市場
現在周邊很多人建議組裝電腦之際,慢慢地把64GB左右的SSD納入考量,當作系統碟
然後將普通硬碟變成資料碟使用(即使是WD黑標硬碟)
只好慢慢轉換到SSD囉
很慢~很慢~的轉換
(趕快再買1~2顆H牌的)
有太多"玩家"把硬碟當成無敵

個人覺得這根本是基本面的錯誤認知

你會用一般家用小客車去跑24H不間斷賽車還不准這中間有錯誤或著是意外發生?
(wow 那還真的要求蠻多的)

之所以有些東西貴有他的道理

我是不知道有多少用者是拿藍標或綠標去跑24x7的作業 管他是100% loading還是當牧場
有些東西就不是拿來這樣用的 偏偏拿去做超出他所能負擔的作業 壞了卻怪廠商不好
如果今天法拉利出了一台車卻連1000公里都跑不完就掛了 或是連腳踏車都拼不過 當然要據理力爭
可是如果今天是一台Pinto (美國公認的大爛車之一) 順順跑就謝天公了

WD的綠色產品 從基本面上它就是一個非高功效的產品
拿去跟7200RPM/10,000RPM/SSD比較 本來就不正確
他的failure 比例也相對的高也是他的致命傷

HGST被WD買下 有多少人知道為什麼他被買走? 真正的原因是值得探討的
不會有生意人放掉金雞母的 說不定是個爛攤子也很難講



硬碟感覺上這麼脆弱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現在使用的方式千奇百怪
10年前還沒有聽過外接盒這種東西 誰敢把硬碟這樣拎過來丟過去?
烤麵包機? 除工程師外 幾乎沒有人在用裸碟在跑吧?
NB開機就跑來跑去? 以前NB多貴啊 誰忍心如此粗魯的對待?
20MB占用現在750,000MB的同樣物理空間 光是可接受數據的誤差率就不知道差多少

資料這種性質的東西
還是回到最基本面的作法 備份 備份

沒有東西是無敵不會壞的 如何去想出好的方法來防治 比事後再生氣來的有效率

都說現在硬碟多便宜 妥善備份 管他是哪一家的硬碟壞掉都沒有關係了


holynora wrote:
根據我的計算
6奈米

不過這種尺寸會面臨物理極限


你怎麼算的??各家光是量產25nm就難產了還6nm,
只憑拿來驗證的的單一元件是很難說服人的
用過多顆WD都沒壞過...反倒是朋友們HITACHI出包過...
結合以後希望不好的地方可以負負得正
好的地方當然就正正得正
價錢就不求低,畢竟東西容易壞的原因,有一部分是大眾追求C/P的結果...
但是請記得給有良心一點的價錢就是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