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D把Hitachi硬碟部門買下來了


jojochang888 wrote:
有太多"玩家"把硬碟...(恕刪)


http://www.hitachigst.com/internal-drives/desktop/deskstar/deskstar-7k3000

7K3000是24x7的,WD官網規格不公布= =

7K3000都可以跑24x7,一樣價錢的WD沒理由不能跑,不能跑就是WD賣太貴= =

NeoF wrote:
SSD發展這麼久,還沒有廠商要推出3.5吋


明明就有一顆3.5的SSD
只是很貴沒人買
台灣人的錢很難賺...可是很好騙

xlsh0131 wrote:
http://www...(恕刪)


恩恩 我找了半天終於找到他在哪裡有寫了

備註也寫得很漂亮 不知道他的解釋是否與使用者是一樣的角度
Intended for low duty cycle, non mission-critical applications in PC, gaming and external storage environments, which may vary from
application to application. Note that customer environments may vary from application to application.

Low Dute cycle?
non mission critical applications?
Customer environments may vary from application to application?

這種有說等於沒說的東西 對實質上有意義嗎?

Ranma wrote:
當年 HDD 做到 1G 時, 認為 1000G 還是遙不可及的, 由 1G 進到 1000G, 也花了不少時間, 更何況別忘了, 現在的 SSD 都是放在 2.5 inch 尺吋的機殼內, 而目前 Micro SD 都已經出現 32G 了, 我認為只剩價格和穩定性的問題了...


硬碟碟片不論是古早時的1GB還是到現在的1000GB,
材料都最少是一張碟片加一隻讀取臂+頭
只是因技術的增進,資料寫入的面積越來越小,
同樣3.5"面積的磁片,可存入的資料量才會越來越多。

不過SSD卻不是這一回事,每一個bit(正確來說是每一個block)
都是得用矽晶圓去一個一個製作…
一樣地,當奈米技術能做得越小,
同樣材料成本12"面積的矽晶圓能製作出的Flash記憶體也就越多了。

以目前34nm的技術,intel的SSD可以壓在120GB=$7,000的CP值上…
那要做到1,200GB=$7,000時,需要多少奈米的技術才有可能?
原來HT硬碟比WD硬碟耐操

我的HT160G硬碟用三年掛一顆

WD40G硬碟用七年掛一顆

現在用SG80G硬碟超過八年活的還好好的

不知道怎麼搞的

所以以後要買HT的是嗎?
不用想太多,因為能做的很有限。
WD要跟日立合併?@@
我看真的要先去買個3T回家放
也好過之後品質大亂
GSX-R1 wrote:
原來HT硬碟比WD硬...(恕刪)


日立不是只有把IBM名稱改成Hitachi而已嗎?

日立這麼多人愛用怎麼還會被併購呢?虧損嗎?

有人注意過日立2.5吋硬碟,使用外接式USB在移除電源時,

是否都會出現用力咖一聲呢?是正常現象嗎?還是?

像是讀取頭用力歸位的樣子,但是測試過希捷的不會!

身為這件合併案的當事者, 還真是無言啊...
W+H 市佔很低嗎?
為何W可以收購H
不是有反托辣司法?

issyo wrote:
日立不是只有把IBM...(恕刪)

是虧損的沒錯啊..
謝謝妳用最青春的歲月陪伴我這麼久^__^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