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gate 1T 3.5" SSHD(混合碟)使用心得分享

skiiks wrote:
看著那些數據不太能分...(恕刪)


我決定要當白老鼠了,並且在原價屋買,操壞直接丟原價屋,反正能快換,還能隨時保持韌體的更新(因為一直換新),反正...小惡魔的勸敗能力強,3年後直接換SSD XDDDDD
死雞,我跟你走著瞧-.-+
billion wrote:
我是建議你去了解Seagate 出這顆產品和別的消費型硬碟整體組成的差別,看別人文章都斷章取義,好像以為別人說到SSD就高潮,其實是你自己爆走。
你可以找誰說這顆硬碟有SSD就有SSD的高速嗎?一切都是你自己腦內補完的內容,目前大家的結論只是他比傳統硬碟快一些,比SSD慢,哪來的SSD高速?

沒人說SSHD無敵,只是Seagate出的SSHD硬碟,目前都搭配64MB Cahce Buffer,就算他沒有SSD,光那64MB Cache,貴個幾百也具有價值,不要一直局限在討論這顆硬碟的SSD容量,畢竟和一般市面上7200rpm搭配16MB or 32MB Cache Buffer的硬碟,64MB Cache buffer 對於硬碟整體檔案存取,也有明顯的差異。

而且老是提睡眠模開機速度,但相信您也知道,如果光以一個開機來看,睡眠模式的開機速度,目前沒有任何外不存取裝置可比擬,就算拿SSD也只是吃灰,SSHD更比不上,但是難不成一台電腦只為了開機嗎?

你自己當初也有很多錯誤的想法,例如:
[月] Seagate SSHD 混和HDD跟SSD的特殊體驗
第19樓,你還說他使用的環境只適合4G的記憶體,結果後來你自己的連結中,有人在16G環境測試也有效益,你忽然改成8G,相信你應該知道最初你也有主觀及局限的看法。

不否認您後期對於快取的結構及使用逐漸清晰明確,但不代表別人一直都是錯誤的,也很多人像您一樣會進步,把對他人的攻擊、批評轉化為共同討論、合理建議,應該更有意義吧!
當初用情緒性字眼與一些貶低的譬喻 來喊別人情緒化了 現在惡人先告狀?

我講得很簡單 你卻好像從沒聽懂過
搞不清楚睡眠跟開機是對SSHD作用是什麼 還混為一談
簡單講:用待命模式不會讓SSHD比HD有優勢 常開機SSHD才有優勢
但是現在使用趨勢是待命模式越來越常用 SSHD優勢就越不被需要

另外還在講說什麼32MB 64MB 4GB 8GB 16G用在SSHD會有效益不同
我講的是W7記憶體控制
記憶體小 原資料越容易被抹除無法復原 也就越需要再從硬碟讀取資料重新載入記憶體
記憶體大 原資料不容易被抹除 檔案直接在記體中恢復 也就越不需要再從硬碟讀取資料重新載入記憶體
簡單講:需要再讀取資料新載入記憶體就是SSHD的優勢 利用內建SSD高速提供資料
反之當記憶體越大 這SSHD優勢就消失

記憶體4GB以上到8GB是一般人裝機需求
我建議的是4GB以下
4~8GB以上大概載入記憶體一次就不會再用到SSHD提供的效益了

結果你還什麼搞不同記憶體容量SSHD效益會有高低..............
都是讀碟片別跟我說碟片效益就會高出傳統硬碟多少

SSHD就只有這幾個優點卻還要被記憶體取代 以至於SSHD所能提供的效益非常稀少
不要把記憶體功勞當做SSHD效果 如此而已
                              彈幕濃!
skiiks wrote:
當初用情緒性字眼與一..我講得很簡單 你卻好像從沒聽懂過
搞不清楚睡眠跟開機是對SSHD作用是什麼 還混為一談
簡單講:用待命模式不會讓SSHD比HD有優勢 常開機SSHD才有優勢
但是現在使用趨勢是待命模式越來越常用 SSHD優勢就越不被需要
.(恕刪)

你還是搞不清楚我說這顆硬碟的優勢在哪裡。
有人跟你討論SSHD的差別嗎?,我僅僅是告訴你,Seagate這顆硬碟用到64MB的Cache Buffer,相對於一般硬碟用到16MB/32MB效益有差,這一點差別已經是企業型硬碟的配置,但價格和企業型硬碟差不多或是更便宜,和他是不是SSHD無關,了解嗎?不要再牽拖SSHD 作業方式?
討論睡眠模式開機和使用哪種硬碟也沒關係,何必又再牽拖到SSHD?
後來才發現你都以OSX的系統來討論,那更是落差更大,Win7沒你想像中的完美,不要混為一談,張飛打岳飛,如果您還是看到SSHD就爆走,只能說....你爽就好。
簡單講記憶體使用模式

當你開啟軟體常駐 使用方便
但是當關掉時 記憶體就會被釋放 重新開啓需要重新載入記憶體中

較先進的記憶體使用模式
會將關掉軟體所需的檔案標記 先暫時保留檔案內容並當作可覆蓋的空間(當其他使用需要記憶體時就會蓋掉這空間)
在沒有被其他資料覆蓋寫入 而軟體重啓時 此時就會直接由記憶體恢復 並不需要再去讀取儲存裝置上的資料
這種情況不管是HD SSHD SSD都一樣

而SSHD「開機」「初次開啓軟體」的同時 就將軟體所需資料載入記憶體中
二開不管是HD SSHD SSD都瞬間開啓 已經不是儲存裝置提供的速度 是記憶體提供

而SSHD在提供「開機」「初次開啓軟體」後 已經沒有SSD效用 剩下的就是碟片速度
碟片速度不會比傳統HD要快上多少

配合 待命的睡眠模式 電腦不關機 更沒有「開機」「初次開啓軟體」的需求


所以我的建議簡單明瞭3點
1.常開(關)機
2.記憶體4GB以下
3.XP舊系統
非常適合
                              彈幕濃!

billion wrote:
你還是搞不清楚狀況。
我不是跟你說SSHD很好,而是Seagate這顆SSHD用到64MB的Cache Buffer,相對於一般硬碟用到16MB/32MB效益有差,這一點差別已經是企業型硬碟的配置,但價格和企業型硬碟差不多或是更便宜。

討論睡眠模式開機和使用哪種硬碟也沒關係,何必又扯到SSHD?
後來才發現你都以OSX的系統來討論,那更是落差更大,如果您還是看到SSHD就爆走,只能說....你爽就好。
硬碟內建的16MB 32MB 64MB快取只是用用來拼湊資料完整度 讓寫入碟片更順暢
只會略微提升碟片傳輸速度

這個在討論區早有人測試過
在16MB 32MB或是64MB同轉速下不會對傳輸效能有重大影響
即使加裝到128 256MB都不會大幅提升傳輸速度
只有兩個條件下 才會對傳輸有較巨幅的影響 碟片密度 轉速
當時HD下的結論現在依舊適用

而SSHD的SSD根本不需要這個內建記憶體拼湊檔案完整度

我才會說你還在提什麼64MB大於32MB 這種根本旁支末節 無關SSHD效用的東西
這樣你瞭解嗎?
                              彈幕濃!
skiiks wrote:
... 這樣你瞭解嗎?(恕刪)

瞭解~~~
s大,我想問一下,網上有人說碟片越多越適合做開機碟,是真的嗎??(他的理由是搜尋時間變短...)


我未閱讀過且並不同意遵守討論區規則
skiiks wrote:
硬碟內建的16MB ...(恕刪)

我以前曾告訴你,每次硬碟的新技術,都只提升那一點點順暢度,卻是硬碟始的大進步。
第一代Seagate SSHD 32G Buffer Cache到第三代64MB Buffer Cache,轉速從最初從7200rpm降至5400rpm,看起來像是downgrade,但實際跑起來卻沒有降低,部分效能還提升,卻讓你說的這些東西都是沒用沒意義,真的不知道你在講什麼。
看你說的睡眠無敵,SSHD用途諸多限制,硬碟大 Buffer Cache沒意義?
不只傳統硬碟需要Buffer,連SSD都很需要,最初推出沒Buffer的SSD現在淪為次級品,結果你認為加大硬碟內部Cache Buffer 沒用?還說什麼以前是討論+實測沒用?五年前我會認同,但是現在真的沒用嗎? Buffer的用途了解一下吧!
什麼是硬碟的Buffer(緩衝記憶體)?

Buffer 大小要與轉速,碟盤密度,讀寫技術搭配,在這幾項中只要有一項限制住,Buffer Cache就不是越大越好,但是以目前普遍主流的硬碟技術,16MB/32MB/64MB一定有差異,就是你說的順暢度提升,和是不是SSHD完全無關,所以我一直提Buffer Cache,而不是提Cache。
billion wrote:
我以前曾告訴你,每次硬碟的新技術,都只提升那一點點順暢度,卻是硬碟始的大進步。
第一代Seagate SSHD 32G Buffer Cache到第三代64MB Buffer Cache,轉速從最初從7200rpm降至5400rpm,看起來像是downgrade,但實際跑起來卻沒有降低,部分效能還提升,卻讓你說的這些東西都是沒用沒意義,真的不知道你在講什麼。
看你說的睡眠無敵,SSHD用途諸多限制,硬碟大 Buffer Cache沒意義?
傳統硬碟需要Buffer,連SSD都需要,結果你認為加大硬碟內部Cache Buffer 沒用?是討論還是實測沒用?五年前我會認同,但是現在真的沒用嗎? Buffer的用途了解一下吧!
什麼是硬碟的Buffer(緩衝記憶體)?

Buffer 大小要與轉速,碟盤密度,讀寫技術搭配,在這幾項中只要有一項限制住,Buffer Cache就不是越大越好,但是以目前普遍主流的硬碟技術,16MB/32MB/64MB一定有差異,就是你說的順暢度提升,和是不是SSHD完全無關,所以我一直提Buffer Cache,而不是提Cache。
說得頭頭是道 那你知道所謂的Buffer Cache 實際在作用是什麼?

用燒錄器舉例就好 早期燒錄器標榜2MB 4MB 8MB的緩衝記憶體
燒綠時的寫入是最慢的 所以需要有比燒錄更快的記憶體作緩衝
來供應不管是讀取端還是燒錄端的機械延遲下 資料能持續供應
當初 CD燒錄一倍速是150K寫入 2MB緩衝是綽綽有餘 足可供應13秒延遲
到了4倍速 8倍速的時候 2MB就變的不足 而需要更大的緩衝
但是緩衝增大對於燒錄速度一樣沒幫助 不會因為緩衝加到跟一片CD一樣多 燒綠就會飛快
1倍燒就是1倍燒 4倍燒就4倍燒 8倍燒就是8倍燒

硬碟也一樣 寫入最慢 一樣需要靠緩衝記憶體在兩端之間的延遲下 去維持不間斷的資料供應
只是硬碟速度更快延遲更短 所以才會用上8 16 32MB這樣的容量去當緩衝
而假設硬碟寫入128MB/s下 你就算裝超過128MB也沒用 寫入還是128MB/s
而這個緩衝只是應付延遲所需 多半是幾十毫秒的延遲
像100毫秒的(0.1秒)的延遲寫入是12.8MB(這是很嚴重的延遲了)
所以不需要用到128MB 只需要16 32MB就可以
而拜磁區密度提升 延遲也越低 所以不需要持續加大緩衝

五六年前至今依舊維持32MB的硬碟也年年提升速度 怎不用加大緩衝就能提升速度 靠的是磁碟密度

------------------------------

硬碟沒資料會先用緩衝供應寫入 再繼續沒資料過來 就會開始等
等到系統預設時間到 就會出現視窗提示寫入不完全

早期光碟機沒這個等待功能(防燒死) 緩衝用光了就是燒壞片
後來硬體與軟體配合加入防燒死功能 其實也就是針對緩衝內資料用光而設計的
主因是當時硬碟速度也很慢

所以硬碟緩衝不用像燒錄器要高於寫入速度 不會有燒壞片的顧慮
只要維持十幾毫秒延遲時 緩衝仍有資料提供寫入

------------------------------

回到主題上
SSHD轉速降至5400轉要加大緩衝磁區是因為5400轉比7200轉延遲要更高的關係
5400轉的碟片讀寫速度多少就是多少 不會比同期傳統HD增進什麼
                              彈幕濃!
skiiks wrote:
說得頭頭是道 那你知..六年前至今依舊維持32MB的硬碟也年年提升速度 怎不用加大緩衝就能提升速度 靠的是磁碟密度

.(恕刪)


首先,五六年前主流硬碟的Buffer cache是2~8MB,只有高階硬碟才用到16~32MB,16MB以上的記憶體是近3~4年才開始使用的,2005~2006年,Hitachi使用垂直寫入技術,硬碟密度增加,當時也只用到8MB buffer cache,非垂直寫入的還在2MB,你可以去查一下當時生產的硬碟型號規格歷史就知道...
直到2009~2010年熱門的Hitachi 7K500才用16MB Cache,當時主流還是在8MB Buffer cache,即使今天,還一堆低階硬碟為了便宜,使用16MB buffer cache,但是企業型都已經用到32MB和64MB甚至128MB了

而你終於講到其中一個重點,就是磁碟密度提升,內部搜尋及寫入速度相對都提升很多,但是硬碟或SSD不是每個區域或是不同檔案大小讀寫速度都一樣,有快也有慢,又偏偏電腦記憶體/CPU的處理資料的速度比硬碟讀取的速度快的太多,硬碟存取速度及Buffer cache 就變成瓶頸,外部要求資料的速度及數量越大,Buffer cache更容易滿,自然Buffer cahce不足造成的卡頓現象就會更明顯,SSD也難逃。
燒錄器加大Buffer的原因只在於寫入穩定,因為燒錄器和硬碟比只有更慢,實際上以前有過到8MB,但因為現在燒錄軟體幾乎都可以靠主記憶體調整Buffer,這記憶體大小影響已經很小,所以到目前主流反而都再1~5MB內,硬碟是可是又讀又寫,這個buffer cache又是Buffer,又有cache工能,容量相對重要很多。
因此五六年前的2~8MB的Buffer逐漸不夠,在三四年前Buffer容量開始增加至16~32MB,至於為什麼不用64MB?...就是硬碟用的32MB記憶體比64MB記憶體價格高很多,成本會高很多,對於使用者來說,CP值會變低....。
為什麼傳統硬碟廠商不肯在加大快取大小?

不然你以為後期SSD越來越快,卻用超過32MB甚至超過64MB的DRAM當Buffer cache是心酸的嗎?
至於Buffer 和Cache的差別,樓下amigoccs直接解釋,我就不重覆了。

網路隨便找個有公信力的網站也可以知道Buffer Cache加大的效益:
A-DATA to OCZ: 64MB Cache on SSD? Easy(from tomshardware)
一句話:thank the included 64MB SDRAM buffer for the speed boost. Double the size of more typical SSD caches, the extra memory—alongside an alleged new controller design--allows the drive to spit out better performance by providing more room for storing frequently accessed data

當然,這些是屬於計組範圍,大一的課程已經離我超過20年了,書本也已經封箱,僅能靠印象中的邏輯概念加爬文來解釋極佐證,當時也沒有SSD,只是經過這麼多年,電腦瓶頸還是卡再硬碟,能更新的資料真的不多,當然再深入真的要花點時間找資料,有錯誤也請大家直接指正,但建議大家如果可以的話提出出處來佐證,不然老是看到用個人想法解釋,有些真的邏輯一整個不通,可信度真的很低。
我的部落格:http://amigotechnotes.wordpress.com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5)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