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老婆大人的主機要換新衣了(也就是換機殼啦)


為甚麼要換呢? 因為要開始整理小朋友從出生以來拍攝的DV影帶(這個我已經被唸很久了, 現在小朋友都快3歲了, 影帶累積太多了@@, 所以老婆要親自出馬剪輯), 因此需要大容量的硬碟來儲存及處理


但是主機擴充出現了瓶頸, 硬碟數量除原來的2顆(IDE 120GB, SATA 160GB), 再增加1顆(SATA 1TB), 而目前的硬碟槽只能放2顆硬碟, 雖然外接的方式能擴充, 但是放在外頭有點可怕, 尤其有個2歲多的小男孩...., 真的很擔心會遭遇不測呀, 還有~就是3顆硬碟疊在一起~通風不是很好


所以最後決定找個擴充性夠而且通風佳的機殼, 不久的將來也差不多需要提升主機的性能了(又是一筆不少的花費呀), 不過好的設備真的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耐用度也比較好, 目前我們用的主機系統都還停留在5年前的中高階水準


在網路上搜尋了幾款機殼, 價位定在2千-4千的機殼, 考量預算以及擴充性, 最後選定迎廣出品的Maelstrom


產品描述:

迎廣全新推出的重量級新機Maelstrom,採用奢華雙面黑色烤漆,不僅讓機殼的質感再升級,更能避免因潮溼造成金屬氧化,延長產品壽命。在散熱方面,支 援多達10個12cm風扇,強大的風流有效降低溫度,預留的水冷架構更是能將廢熱消弭於無形,讓玩家們不再擔心溫度問題。在噪音及防震方 面,Maelstrom的內部配有獨特吸音棉,讓散熱效果與靜音能同時兼顧。專利的防震導軌及人性化的免螺絲設計,讓組裝與改裝變的輕鬆便利,還能保護硬 碟免於震動而造成損壞。擴充空間總是不足? Maelstrom解決了所有玩家的問題,超大內部空間,不僅擁有5個5.25吋和6個3.5吋磁碟槽,還支援多種主機板規格,從mAtx到E-ATX都 能輕易容納,滿足所有玩家的需求。(摘錄自官網)



左邊是開封前的外箱, 右邊是箱外的特點表


 


 

初開箱, 1.是所有可能用得到的線材及零件包,  2.是說明書(一大張)


 




出閘, 因為頗大的...得""出來...


 




來個正側面特寫, 那2根像是鋼管的, 請千萬不能拿來"拖""提"唷, 因為那是塑膠作的...裝飾而已啦

不過整台機殼頗大的, 很難用"抱"的, 所以那2根很容易以為是可以"用"的, 如果不清楚的看到上面的英文"警語", 很可能會"誤用"而造成不可彌補的"痛"呀!


 


再來Review一下外觀



22cm的大風扇, 加上簍空的設計, 側邊很"涼快", 預留6個12cm的風扇空間, 玩家若覺得22cm風扇1個不夠用, 改裝6個12cm風扇, 肯定大大滿足


 




機殼上方也採簍空設計, 上頭還有1個12cm風扇, 旁邊還有1個預留空間可以加裝風扇, 最左邊的為功能面板, 功能面板提供了USB.E-SATA.1394.音訊等插槽


 


另一側邊光禿禿的....所以略過


 


 

後邊除了一般該有的之外, 多了4個可裝水冷系統的預留孔, 另外, 電源器是裝在下方, 與一般在上方的不同, 聽說是有助於散熱, 因為電源器的散熱風扇直接散熱, 不像以往裝在上方還得協助CPU散熱, 現在CPU散熱靠獨立的後置風扇


 




後置的風扇口設計凸起, 有助於導流風出機殼, 兩側的面板開啟直接可以用手將螺絲旋開, 方便省力


 


 

22CM風扇旁的開關, 一開始以為是風扇有獨立的開關, 結果是開啟風扇上的LED燈啦(看高興用的, 沒有實質功能)


 




很實用的機殼座腳, 可以向外旋開增加整體穩定, 四平八穩的~很讚


 




開殼囉! 輕鬆旋開固定螺絲, 外翻的方式開啟側蓋, 右邊的圖是打開後的22CM風扇的內面, 風扇旁邊是吸音綿


 


前置面板拆卸後的真面目, 下方裝置12CM風扇, 導入冷空氣, 直接吹硬碟以及提供殼內的空氣流通


最上方為軟碟機的插槽(唯一需要用到螺絲的裝置, 因為要把軟碟機鎖在插槽上)


 


   


 





各式滑軌(質感還不錯)


 




很有質感的檔板


 


大致的零件跟外觀就說明到此囉

接下來進行舊主機的拆卸了....過程啦里拉雜的部分略過...


因為都是舊規格所以我就直接寫型號, 有興趣的人請Google一下查查



  • 主機板: ASUS P4P800X

  • 記憶體: 創見DDR 1GB*2

  • 顯示卡: 微星 NVIDIA GFORCE 7300GT

  • 1394卡: UPMOST DVLINK

  • 硬碟: SATA 1TB. 160GB

       IDE 120GB



  • 光碟機: Lite-On DVD燒錄機

        ASUS DVD光碟機

  • 軟碟機: NEC

  • 電源器: 海韻 380W


以上



開始組裝囉.....


 


STEP1. 安裝主機板



機殼上提供主機板的支撐銅柱鎖孔, 可因應多樣的主機板大小配置(左方3個小箭頭指向的黑點是提示這裡的黑點都是給銅柱使用的), 我們這塊主機板只用到整體面積的2/3不到


 


STEP2. 裝電源器



左邊4個紅圈圈的是支撐電源器的橡皮墊, 可以吸震及吸音, 就像是避震器一樣


 


STEP3. 前制功能面板接線



這裡不拍那個接線的畫面了, 不過有個遺珠之憾, 上面2個規格因為現有的1394卡沒有外接的PORT, 還有主機板上沒有多餘的SATA接口(只有2個, 也都需要接到硬碟), 未來更新設備應該就用得到囉


 


STEP4. 裝置軟碟機于軟碟機插槽


 


STEP5. 裝置光碟機&硬碟機滑軌


 


STEP6. 軟碟機.光碟機.硬碟機.通通給它"滑進去"


 


STEP7. 接線囉!



裝置電源跟訊號線接合, 但因為電源器的支出線長度有點不足, 所以還是得用上延長的接線(拆舊電腦的來用)來彌補


 




接上22CM的風扇, 接下來就是把機殼合上, 後面的電源還有顯示器訊號線, 滑鼠鍵盤接一接(不好意思呀, 其實線的部分應該好好的整一整, 例如集成一束, 這樣有利於機殼內部的空氣流通, 不過這樣的集線我實在不太會處理呀)


完成


 


後記

寫這篇文之前已經安裝後2天了, 目前為止就是一個字, , 還有運作聲音小, 之前用的機殼, 通風不佳, 曾經打開機殼去摸硬碟(這個動作請小心, 請確定已經斷電了), 我還頗能耐熱的, 覺得有點燙燙的, 而現在使用一天後, 關機觸摸硬碟的溫度, 只覺得溫溫的, 這麼多風扇還有結構上用了很多簍空的設計, 讓通風成為必然的結果

裝完機後的整體重量十足, 很穩, 不過前置面板那個"假鋼管"倒是有點小在意, 總覺得中看不中用, 這是小瑕疵


意外

整個過程發生了一段意外插曲, 組裝過程中, 主機板被小朋友給"修理一番", 他說"爸爸, 我幫你修電腦...."......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後來起出更舊的板子來救急, 這次就等到小朋友睡了之後進行, 所以, 家中有學齡前小朋友請注意, 任何外接的設備, 沒在用請不要接著, 要拆換設備前請先把小朋友支開再進行...痛呀...一塊板子就毀了><

文章關鍵字
看了STEP7圖之後
感覺你的線好亂喔...
整一下吧
不然20個風扇也沒辦達到散熱對流好的狀態
一樣散熱不好
版主有說他不太會理線啊, 我也覺得理線真的好難, 有沒有專家跳出來給一些秘訣啊
richard1975 wrote:
最近老婆大人的主機要...(恕刪)


那顆1TB下去,先前兩顆120GB/160GB就可以不用裝了吧...應該會更涼...
不過為未來作準備總是好的...
裡面裝的好像是P4
樓主要不要裡面也全部換掉呀!!!
chiang:加減點一下啦,不然最近要買server,總價快5百多萬,貴到想罵髒話.......
= =這咖缺點好多喔 還那麼貴..........

1.硬碟架 風扇太小
2.超級吸塵器
3.介面卡擴充槽沒免螺絲....
4.腳架過高 架構不夠穩 直立有可能會晃......
别看你今天闹得欢,小心今后拉清单,这都得应验的。不要干这种事情。头上三尺有神明,一定要有敬畏之心。
avexgroup wrote:
裡面裝的好像是P4樓...(恕刪)


感覺一樣...

機殼和內部零件剩餘價值不搭... 為什麼會換新機殼呢?
Nikon D90(MB-D80) + 17-55 + 28-70 + N35.2 + N50.4 + SB-800(SD-8A) + T124
jerry20530 wrote:
= =這咖缺點好多喔 還那麼貴..........

1.硬碟架 風扇太小
2.超級吸塵器
3.介面卡擴充槽沒免螺絲....
4.腳架過高 架構不夠穩 直立有可能會晃......


現在沖孔機殼一堆 每咖都是C塵器~
免螺絲也是見仁見智~
腳架過高?? 應該還好吧 我用過類似的腳架很穩說~
也可以4支腳架轉出來更穩~

真的要會影響購買慾望的是 不能走背線~
還有前方的二根保險桿是塑膠的~ 很解HIGH~
這咖跟CM-狙擊手有很多相似之處
他的腳架是跟狙擊手差不多的
所以穩定度應該不至於太差
可能樓主有小孩了, 所以先換外殼, 內部再慢慢存錢升級吧, 嘻嘻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