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年前左右吧, 機殼跟現在有何差別呢?

主要是看當時買什麼等級的 一般水準都還停留在8cm風扇


如果當時買得是高檔聯力跟高檔酷媽Centurion就沒什麼差了...
(說真的 早年的高階機殼設計就是現在一般中上水準機殼的等級 沒什麼進步到 但也沒什麼退步)
手邊有兩款聯力鋁殼
一款是標準ATX,除了兩片側板太薄之外
我換房間燈泡時會拿來放在床上當墊腳.......
另一台miniATX的,就真的很厚,我一拳灌下去,我手還會痛,他沒事...
哇~~
我還在用10年前的機殼耶~~~
裡面裝的775的531

現在的機殼我只有一個感覺



><
七年前五位數入手的好殼CM ATCS-220
目前還在服役中 想將內容物升級(P4 2.5->I5-750)
應該還可以裝吧???

Leebin 李斌
李斌 wrote:
七年前五位數入手的好...(恕刪)


真不愧是五位數...

現在看起來還是頗高級的
最大的差別是
七、八年前的主機板
只會內建音效卡網路卡,

現在隨著內建的元件變多,真正需要PCI擴充的機會也越來越少,
所以感覺現在的機殼,可以做的比以前小,甚至有前置power的迷你機殼設計...

要沿用,也不是不可以啦!只是POWER最好配合主機板買新的。
李斌 wrote:
七年前五位數入手的好...(恕刪)


看到PSU位置的放置跟機殼整體外觀
是可以沿用的(ATX規格主機來講)
p.s:若擴充卡槽固定方式還是螺絲固定就不用擔心碰到佔用雙卡槽的顯卡

頂多就是螺絲孔公差的問題
但這問題是每個機殼都有的(包含現在市售的)
甚至只要標稱是機構件的物品都會有
連我近日買的CM 430,有幾個孔還有0.15mm左右的誤差,但還是可以正常固定
p.s:個人映像中0.25mm的誤差之內,通常是可以接受的

不過還是很難想像這樣的機殼7年前就有了(雖然5位數更讓人吃驚)
那時的機殼給我印象都是要抽板子的,像Pentium2時代的機殼幾乎是那樣
p.s:抽板子聽起來很方便,實際上整線(或是接線)會弄到想抓狂
尤其那時排線還是傳統的IDE排線(家裡當時更是有接一台SCSI光碟機)
wlcc7223 wrote:
看到PSU位置的放置...(恕刪)


八年前朋友好多都在買聯力可以裝雙POWER OR E-ATX板子的機殼
以標準聯力1000系列的 差不多5-6千就買的到含一般420BKV 也不用7000..

基本上高階機殼+大機殼 10多年來都架構差不多...
(以前有段時間很流行組PIII-933 雙CPU當架站 跟 開論壇)

所以以前在賣機殼常常看高級機殼就不覺得現在機殼有什麼厲害之處了
(偷料到是很歷害..)

唯一變很大就是滿街都買得到小機殼+ITX機殼 早期ITX機殼零售很少漂亮的
以前1300買到的是像鐵櫃一樣~~~
現在買到的是像紙糊一樣......


+1
會自動分解搖晃~
阿 ...難怪ThermalTake V3裝機過程,總感覺機殼好薄, 尤其是後擋板的地方 , 手指一戳,差點戳破一個凹痕, 重點是我沒有練過一陽指阿.....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