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電腦機殼正壓差風扇配比進塵量少, 雙塔 cpu 散熱器風扇對沖新方向, 實證高效散熱布局.

真的想要好清潔跟進塵量少,我還是願意搞負壓機箱加開冷氣,這樣比較好整理,溫度是比較高沒錯,整理方便這很重要
如果真的要推廣新的方法,不提供與舊的對照比較是比較沒說服力
5min量一次也是可以改進的,例如使用hwinfo https://www.hwinfo.com/download/ 就可以做到將30min的監控結果輸出csv,可以匯入到excel或其他軟體做處理
對啊! 平常我都是拿吸塵器清理防塵濾網而已,
追求 省時 省力 簡單 高效 是本人的訴求與主張,
長期以來都是幾乎沒啥積塵,
看得到些許零星, 摸起來幾乎沒有的程度 --
不輸軍中清槍一樣,
看起來有油 ( 光反射 ), 摸起來沒油 ( 幾乎無感! ). ^_^y

前文已提及, 節錄分享:
"
在風扇滿速 max. 下:
進風 - 排熱風扇的風流量
= ( 機殼贈品扇 45 x 3 + 酷碼 39 ) - ( 富鈞 65 + 排熱渦輪扇 55 ) = 174 - 120 = 54 ( CFM ).
採用正壓差, 已達最大程度的防塵效果,
多餘風流量可以將多數微塵排出機殼細小孔洞, 減少積灰......
"

然後有 bios / GCC app 設定溫度風扇速率曲線,
現今夏天機殼正壓差風扇配比 max. 滿速下是正壓差,
冬天寒流或者夏天風扇減速比如半速或更低時,
會是略為呈現負壓差,
畢竟 pci 排熱渦輪扇永遠滿速 55 CFM, 2200 rpm. 排熱,
月有陰晴圓缺嘛, 四季也有春夏秋冬,
所以正負壓差是浮動的, 只是我更希望是正壓差 大於 負壓差,
最好平時風扇噪音也不要太吵.

除非不要 bios / GCC app 設定,
風扇直接全時滿速......
我個人認為平常還是不要常常 max. 滿速風扇太吵就好. ^_^y

前文有完整版,
也有提及開冷氣......
業已經全面鋪設防塵濾網, 無論是正負壓浮動對於防塵效果這一區塊都沒什麼好挑剔的了.
假若再吹毛求疵下去要找機殼廠商為什麼不鋪設更綿密防塵濾網了喔~ 呵呵~


grs2015 wrote:
真的想要好清潔跟進塵量少,我還是願意搞負壓機箱加開冷氣,這樣比較好整理,溫度是比較高沒錯,整理方便這很重要
__ AMD粉絲,CPU&GPU首選! v( ̄︶ ̄)y __
前文已提及, 節錄分享:
"
★ 本文客群定位:

99% 雙塔 cpu 風扇使用傳統右進左出風流使用者,
以及下吹式 cpu 散熱器改投雙塔陣營玩家.

由於此右進左出傳統習慣僅需改變風扇導向,
您只要參照本文 1% 新觀念引領新方向實作參考最佳解答,
直接更改風扇吹向即可達到趨近於一致的效果! ^_^y

以結果論:
打電動高負載時, 溫度上升緩慢,
退出遊戲時, 溫度迅速恢復至原來水準.
既然可以號稱是最佳解答,
本文不再回頭提供傳統右進左出的對照實驗,

( 中間省略...... )

假若對於本經驗分享文要 迦空 ( 閩南語發音: ㄎㄧㄚ康~ ) 苛求比照論文嚴謹等級,
請首先承諾頒授博碩士學位, 也給予散熱器與電腦機殼大廠對等薪水,
屆時我們再來談喔! XD
"

既然客群是 99% 舊客戶,
也就是習慣雙塔由右至左一路到底,
請先紀錄一下溫度時間曲線,
然後採用我實證成功的雙塔風扇對沖與機殼正壓差風扇配比,
這樣會是最快的方式.

★ 我已經爽用, 也達到媲美下吹式散熱器對 cpu 周邊元器件的散熱效果了,
況且根據圖文實證,
打電動時散熱平衡後, 整體 cpu 高 5 ℃, VRM 高 7 ℃ 而已,
用誇飾法涼到快感冒了都, 還回頭找對照實驗咧,
食飽換枵 ( 枵, 閩南語發音: 邀~ 飢餓之意思. )? ^ ^?
結果論直接輾壓一切!!!!!! ㄎㄎ~
所以以上提供給您參考.

至於5分鐘人工紀錄一次,
就打電動高負載最貼近我們實際應用場景,
你終究就要打電動的, 為什麼不一開始就用打電動紀錄呢? ^ ^?
況且根據圖文實證,
5分鐘間隔已經非常足夠顯示溫度變化了! ^_^y

溫度緩慢上升過程有時候都是5分鐘高1℃,
有時候5分鐘還維持平盤;
而離開遊戲, 溫度快速下降過程5分鐘就非常接近恢復打電動前的水準了,
我還多紀錄到離開遊戲10分鐘, 比5分鐘紀錄時只降1℃, 已經趨於穩定.
所以更頻密的紀錄意義與追求在哪呢? ^ ^?

我們都知道 " 空氣比熱 " 可以大量充分混合與稀釋熱量,
更頻密的時間間隔紀錄, 也許比較適合水冷系統吧? ^ ^?
水冷是接觸熱源, 最終還是要靠冷排風扇除熱,
旗艦水冷這一區塊就給其他人補完.

對了, 精益求精嘛! XD
也要您贊助一下 + /- 紀錄1℃ 的溫度感測器,
改成以 0.1 ℃ 為單位, 這樣您說好不好呀? ^ ^?

前文完整版也有提及 log 檔, 就不再節錄分享,
我是覺得主機板廠商, 比如技嘉,
它已經有給 bios / GCC app 讓使用者設定溫度時間曲線,
而 GCC app 也已提供匯出 Profile 1 設定檔存檔功能,

( bios 那個存檔檔案我找不到硬碟檔案~ XD @.@~ )
( bios 我設定 111 無副檔名; 1.1 有正副檔名. 都看得到吃不到~ 超好笑~ XD )
( 所以只要 bios 大改版被清空設定值, 我就拿手寫筆記小抄手動複製貼上回去...... )
( 也許可以吃得到, 但我沒從 bios 回存過, 只是開機後實體硬碟找不到該檔案檔名. )

現在 GCC app 只缺提供實際溫度時間曲線 log 檔以及存檔功能而已.

追求 省時 省力 簡單 高效 是本人的訴求與主張.

而您提供建議的軟體程式 hwinfo 非常棒,
電腦也比人力高效,
但我只用得到本文這一次,
跟著網友常喊再戰十年,
真的也用不到自動記錄了,
除非主機板廠商, 比如: 技嘉 GCC app 改版提供 log 檔記錄功能,
用統一內建的就好,
因人生已過熱血組裝反覆測試階段.

發現雙塔 cpu 散熱器風扇對沖產生 X 形廢熱路徑新大陸,
機殼正壓差風扇配比實證非常有效就好了, 實用最實在.

本討論串目的推己及人, 希望共享共好此一研究實作成果而已,
剩下的交給時間, 參與實證的人越多發酵越快......

謝謝指教, 您也是高手, 我個人認為以上方法與結論已經足夠.
前文完整版已經都給予完整解答, 努力進前朝著教科書式經典標竿致敬. ^_^y


quamtum wrote:
如果真的要推廣新的方法,不提供與舊的對照比較是比較沒說服力
5min量一次也是可以改進的,例如使用hwinfo https://www.hwinfo.com/download/ 就可以做到將30min的監控結果輸出csv,可以匯入到excel或其他軟體做處理
__ AMD粉絲,CPU&GPU首選! v( ̄︶ ̄)y __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