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RSAIR 3500X 機殼。
CORSAIR 海盜船在今年上半年推出一系列支援背插主機板、採用正面/側面全景設計的新款 500 字尾機殼,包括寬體水平雙艙配置的 6500X 以及 2500X 機殼,以及採用傳統下置電源供應器分艙設計,但支援背插主機板設計的 3500X 系列,並且在 Computex 展中公開亮相(請見:【Computex2024】CORSAIR 展示高可自訂周邊設計 還有新款機殼可以一次安裝兩個系統!),而陳拔也在六月下旬收到了這款機殼的測試品,並且進行實組測試,以下是陳拔的開箱測試報告:

CORSAIR 在 Computex 展示的 3500X 裝機成品,圖中的是白色的款式。
CORSAIR 3500X 機殼開箱與外部配置
首先來看 CORSAIR 3500X 機殼的開箱與外部配置,陳拔這次收到的是黑色的款式。
CORSAIR 3500X 機殼的外箱,CORSAIR 今年也開始採用較為精簡的外箱印刷設計,沒有像以前有那麼多說明註解。

僅有在箱體側面有著款式的貼紙,這次陳拔測試的是黑色透明側板的款式。

開箱後可以看到這個:組裝說明書的連結 QR-Code,話說現在真的就連說明書都省了....

機殼內除了本體外的配件,包括安全須知以及配件包。

配件包裡的物品,包括束線帶、前面板按鍵排線延長線、各種尺寸螺絲以及備用銅柱,不過現在束線帶沒有提供較高質感的魔鬼氈形式,跟 CORSAIR 3500X 機殼的設計也有關係,這點真的比較可惜。

CORSAIR 3500X 機殼尺寸為 505mm x 460mm x 240mm,以支援背插式主機板的機殼來說算是比較窄的款式,只比起不支援背插式的 3000D 要寬了 1 公分。CORSAIR 3500X 機殼的側板拆卸全部都是使用卡扣的形式,基本上拆卸機殼的話是可以不使用工具的,以下是 CORSAIR 3500X 機殼各角度的拍攝畫面:
- 斜向視角
- 正面視角
- 左側視角
- 右側視角
- 後方視角

卸下正面與左側透明側板後的情形,CORSAIR 3500X 機殼在出廠時已經先預裝好了三顆 RS120 RGB 風扇,不過因為仍為傳統有線串接設計,所以在風扇側邊還是有比較多的風扇 4 Pin 電源以及 ARGB 接線配置。

出廠時預裝的三顆 RS120 ARGB 風扇,這個風扇安裝位置還可以安裝兩顆 140 mm 風扇,另外 CORSAIR 3500X 機殼可以在這個位置跟上方支援安裝 360mm / 280mm / 240mm 的水冷排。

三顆風扇是用串接的方式來連接電源與 ARGB 訊號,在主機板上只需要一組連接就可以了,如果想要整線視覺上更簡潔的話,也可改用 iCUE Link 系統(請見:CORSAIR iCUE Link 系統開箱試用 以物件互聯設計精簡接線 讓裝機更方便)來達成視覺化更省線的結果。

下方的這個位置也可以安裝一顆 120mm 或是 140mm 風扇,透過下方的大面積沖孔設計從底部吸入冷卻氣流來散熱。

卸下後方側板來拍一張,可以看到這次 CORSAIR 3500X 機殼因為支援背插主機板的緣故,在主機板支撐架的上方、右側以及下方具備更多開口,相容背插主機板的相關插座位置。

近看 CORSAIR 3500X 機殼的主機板安裝位置,支援 ATX、m-ATX、iTX 規格的主機板,並且在對應 ATX 主機板的位置已經先鎖上了支撐銅柱,另外在對應的鎖點也有小字標示。

CORSAIR 3500X 上的主機板對應規格標示。

實際裝上 ATX 尺寸的 ASRock Z790 Nova WiFi 主機板的情形,可以看到右側面還有多出一段空間,可容納比較小型設計的 E-ATX 規格主機板(最大支援 305mm x 277mm 規格)。

上方處理器電源線的走線空間。

側面主機板電源線以及前面板 USB 插座連接線的走線空間。


電源供應器分艙的隔板也具備大面積的散熱沖孔設計,這部分可安裝兩顆 120mm 的風扇,另外在後方也預留了顯示卡垂直安裝模組的安裝孔位。

從上方可以看出這次 CORSAIR 3500X 相當注重由下方引進散熱氣流,在機殼底部設置了相當大面積的散熱沖孔,並且具備全長的濾網來阻擋灰塵,濾網可以從前方抽出進行清潔。

從機身底部來看 CORSAIR 3500X 的氣流導入設計,可以看到可說是全部的機身底部都具備了散熱沖孔,濾網也是覆蓋了整個機身底部。

移除濾網後可以更清楚地看見大面積的散熱進風設計。

機身後方同樣具備大面積的散熱沖孔來排出機殼內的熱氣,上方的正方形區塊可讓使用者安裝 120 mm 風扇或是水冷排向後排風,不過出廠時並未預裝風扇。另外下方的介面卡安裝空間則是提供了七組插槽的安裝位置,出廠時並未提供顯示卡的垂直安裝套件,若是要將顯示卡垂直安裝的話,就要另外購買垂直安裝套件。

將顯示卡實際安裝到 CORSAIR 3500X 機殼內的情形,基本上因為機殼前方不能安裝風扇,所以 CORSAIR 3500X 機殼可以支援最長 410 mm 的顯示卡,幾乎市面上的大型顯卡都能支援(圖中是使用長度 304 mm 的 RTX 4080 FE 顯示卡,可以看到前面還有很大一段空間)。可惜的是 CORSAIR 3500X 並沒有內建顯示卡支撐架的設計,若是要安裝較大型的顯示卡,就需要像陳拔一樣透過額外的顯示卡支撐架來協助尾端的支撐。

另外在顯示卡電源線走線空間的維持上,CORSAIR 3500X 機殼倒是給了不錯的剩餘長度,以寬度 137mm 的 RTX 4090 FE 顯示卡來說,將側板安裝上去後還有超過 3 公分的剩餘寬度可以讓顯示卡電源線有足夠的空間彎曲,不會一離開接頭就呈現大角度的彎折。

另外在塔型空冷散熱器的支援上,CORSAIR 3500X 可支援高度為 170mm 的空冷散熱器,陳拔這次安裝搭配了高度為 164.8mm 的 CORSAIR A115i 空冷散熱器,基本上就還留下約 0.5 公分的空隙,但若搭配使用高度較高的記憶體模組,位在側邊的第二組風扇就沒辦法安裝。

要改用高度較低的記憶體模組,才能安裝 A115i 散熱器的另一組風扇。

轉過來看另外一側的機殼設計,在對應側面風扇的安裝位置一樣有讓氣流通過的沖孔設計。

機殼側板內的配置,在散熱沖孔區域的內側也有濾網的設計。

濾網採用磁吸固定形式,方便取下清潔。

取下側板後的右方機殼配置,為了支援背插式主機板,CORSAIR 3500X 在這部分留下比一般機殼更寬闊的走線空間,但相對的因為屬於前後較緊緻的配置,所以省略了理線通道的設計,僅提供使用者利用束線帶來整理線材的方式。

CORSAIR 3500X 主機板後方留給背插主機板的插線空間,深度大約為 3.8 公分左右,對應背插主機板應該不會讓排線有太大角度的彎折,不過可惜的是測試時陳拔手上並沒有背插主機板可用來裝機,這部分就沒辦法測試了。

主機板後方則是設計了 2.5 吋/3.5 吋 SATA 硬碟的安裝快拆板,提供兩顆 SATA 硬碟的安裝空間,不過這也是 CORSAIR 3500X 機殼唯一可安裝 SATA 硬碟的位置,若是 SATA 硬碟數量需求較多的人,這部分就要考量一下。

卸下硬碟安裝快拆板後,可以看到背面的螺絲孔有安裝指示符號,對應不同的硬碟機尺寸。

下方電源供應器分艙的部分,提供了相當大的電源供應器安裝空間,並且在下方提供了支撐軟墊來負擔電源供應器的重量。

實際安裝長度為 20 公分的 CORSAIR HX1500i 電源供應器後,後方大約還有 6 公分左右的走線空間,不過因為 CORSAIR 3500X 的電源供應器分艙隔板為固定設計,所以建議將電源供應器的線材都接上後再放進安裝會比較方便。

實際裝上連接線材後的情形。

試裝完成後背面線材的走線情形,因為缺乏理線通道設計,就僅能透過束線帶進行線材的整理,不過因為 CORSAIR 3500X 後方的走線空間相當寬,如果是使用一般主機板的話,基本上還蠻好理線的。

另外在機殼上方部分,CORSAIR 3500X 也具備了大面積的沖孔散熱設計,機殼前面板的按鍵與周邊連接埠則是移至右側位置。

機殼上方面板部分提供了電源按鍵、兩組 USB 3.2 Gen 1 Type-A 連接埠、一組 USB 3.2 Gen 2 Type-C 連接埠、一組 3.5 mm 音源輸出/輸入連接埠以及 Reset 按鍵。

上方面板部分一樣透過免工具的方式就可以從後方開啟卸下,方便使用者安裝上方的風扇或是水冷排。

上方面板內側一樣有磁吸式的濾網設計。
CORSAIR 3500X 機殼散熱測試
接著就來看看 CORSAIR 3500X 機殼在實際裝機後的散熱測試,這類的全景式機殼畢竟少了兩面的散熱進氣設計,相對的在散熱性能就不如正面具備散熱進風設計的機殼,但是 CORSAIR 3500X 機殼透過大量的沖孔設計(幾乎是主要支撐結構之外的面板都有)來提供大量的散熱通道,是否會對散熱效果有所幫助呢?
首先先來看一下陳拔這次裝機的配置,這次陳拔採用空冷散熱器的配置來進行測試,搭配的裝機配置如下:
處理器:Intel Core i7-14700K 處理器
處理器散熱器:CORSAIR A115i 空冷散熱器(安裝兩具風扇)
主機板:ASRock Z790 Nova WiFi 主機板
記憶體:美光 Crucial Pro DDR5-6000 16GB x2
顯示卡: NVIDIA RTX 4080 FE
系統 SSD:SOILDIGM P44 Pro PCIe Gen 4 SSD 1TB
電源供應器:CORSIAR H1500i
作業系統:Windows 11 Pro 23H2 版
首先先用 CPU-Z 來看一下測試機的相關配置:
- CPU
- 主機板
- 顯示卡
- 記憶體
首先先利用軟體來看一下待機時的溫度以及風扇轉速:

待機時 Intel Core i7-14700K 處理器的溫度大約在 45℃ 內,處理器的散熱風扇轉速為 800 RPM 左右,機殼隨附的 RS120 風扇也大約在 820 RPM 左右。

接著利用 CPU-Z 對 Intel Core i7-14700K 處理器進行壓力測試,雖然處理器溫度會到 100℃ 的溫度牆,但整體 P-Core 時脈可以維持在 5.2 GHz、E-Core 時脈可以維持在 4.2 GHz,處理器功耗為 250W。

另外陳拔也利用 AIDA64 進行處理器的壓力測試,處理器溫度比起 CPU-Z 壓力測試稍低,最高溫度為 98℃,處理器功耗為 220W 左右,處理器散熱器風扇轉速為 1600 RPM 左右,陳拔也在壓力測試時利用紅外線測溫儀拍攝了 CORSAIR 3500X 機殼的外部溫度,所拍攝到的最高溫度如下:
- 側面
- 頂部
- 後方
- 3DMark Steel Nomad Stress Test
- 3DMark Speed Way Stress Test
可以看到在兩項壓力測試的結果中, RTX 4080 FE 顯示卡的最高溫度最高可以來到 86℃,陳拔也在測試過程中用紅外線儀拍攝了機殼外部的溫度,以下是拍攝到的最高溫度結果:
- 側面
- 後方
可以看到機殼外部的溫度可以來到 58℃ 左右,溫度算是相當高,對於機殼內部對流相當要求的 RTX 4090 FE 顯示卡來說,CORSAIR 3500X 機殼隨附安裝在側面的三具 RS120 風扇顯然是不夠的,需要在機殼底部加裝向上提供散熱氣流的風扇,提供更多散熱氣流應該會比較理想。
CORSAIR 3500X 機殼實測結果

CORSAIR 3500X 機殼。
就實裝跟測試結果來看,CORSAIR 3500X 機殼可說是在 3500 元不到的價格帶內,提供了具備背插式主機板支援、全景機殼設計、多顆風扇安裝位置、大面積散熱沖孔配置的選擇,整體機殼的質感也屬中上等級,但相對來說也犧牲了一些細微的配置,像是缺乏顯示卡支撐架、簡化的理線設計以及較少的 SATA 硬碟安裝位置等等,需要消費者自行來補足這個部分。
至於在散熱表現上,為了避免全景機殼散熱較差的缺點,CORSAIR 3500X 機殼在可以開孔的部分幾乎都做了散熱沖孔的設計,雖說隨機附的三顆 RS120 風扇略嫌不足,但是這部分還是可以靠使用者自行加裝風扇來改善,而 CORSAIR 3500X 機殼在這部分的確也提供了相當多的風扇安裝位置,如果使用者可以自行安裝風扇來提高散熱性能,CORSAIR 3500X 機殼的確是相當具有 CP 值的裝機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