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興這次有機會能參加Windows 8 達人體驗會。這次的心得分享是採取介紹Windows 8 Release Preview(以下簡稱Win 8) 的方式。以下是小弟的針對這次Windows 8 Metro Mode介紹。
小弟其他的Windows 8 Metro Mode界面操作全攻略
基礎操作邏輯
程式集與Charm Bar
在此必須一提的是,在下打這篇感想的同時,微軟已停止使用Metro這個術語,希望內部員工和開發人員能改成Windows 8 style UI。原因目前整理新聞一般大約猜測有兩個:
1.可能針對此名詞有智慧財產訴訟,事實上德國就有一個Metro集團
2.消費者會混淆(說實在的,我實在很不想跟我爸媽解釋什麼是Metro呵呵)
雖說如此,還是要稍微跟大家解釋一下Metro這個字在被微軟禁用前是什麼意思。詳細可以看一下這個Youtube 影片(建議直接跳到14分09秒,針對設計語言大概長達10分鐘左右)。
簡單的來說,Metro最早源自於二戰後1950年代的歐洲swiss style,是為了因應各個民族在大戰後互相頻繁移動,所以公共設施和大眾報紙、雜誌設計者需要一個中性的,不代表任何文化,每個人都能理解的現代設計語言。
因為最常見到這種設計語言的時候是在各個文化匯集的機場、車站等所以Metro成為微軟對這種設計語言的代號名稱。
為了達成這個目的,設計師必須避免各種文化的世紀元素出現在作品中。因此,文字、幾何圖形、色塊、留白和照片成為作品的裝飾本身。作品漂亮並不是因為畫框、名牌、背景有設計感,而是因為傳達訊提內容本事就好看。
簡單的舉例來說,捷運的路線圖會有設計感是因為捷運路線本身縱橫交錯有藝術感,而不是因為設計者畫了一個很好看的捷運在旁邊或是為背景加上漸層色彩。
這種設計語言因為不會嵌入任何文化,所以與任何國度、語言和年代都能相容。
圖為某年奧運的各種運動icon,是任何國家人種都看得懂的圖片語言。
電影小太陽的海報,可以看到留白後的效果能讓人更集中在海報的內容上
左上角商業的包裝,英文單字雖然沒辦法在有限的空間內表達出來,但是環繞盒子的結果卻像邀請人把盒子拿起來看看,這種手法也隨處在Windows 8和windows phone裡可以看到。而右邊的Lebron James海報,只需簡簡單單的幾個英文標字和一個logo就可以達到宣傳效果和藝術感,不需另加什麼籃球紋路和本人的裝飾。
這種設計語言經過了五十幾年,微軟將它使用在數位世界,誕生的就是Windows 8 Style。
在windows 8 裡可以輕易感受到這種語言的幾個元素。
1.留白
2.有點"被剪斷"但卻"流動"的介面
3.只提供訊息,缺乏質感和邊框設計的動態磚
或許有人會覺得這樣設計很無聊,但相對的,這種設計將內容放在第一位,你的桌面好看不是因為有好看的框框,而是因為桌布圖案本身好看,你的社群網路動態磚有趣不是因為那格的背景有很漂亮的裝飾,而是因為朋友剛才說了一個好笑的笑話。這樣的理念也可以在圖片、windows 8 style的檔案總管裡看到。總之,重要的不是UI本身,而是內容。
大家或許會覺得這個開始畫面好像是破版了,但是實際使用起來,奇檬子其實還滿好的,至少我是這麼認為的啦XD。而上下的留白可以讓使用者集中在中間真正重要的區塊(至少我是這麼覺得啦XD),另外這些動態磚已經過我個人編排過了,所以大家可能會覺得特別紊亂,但是對我來說是整理的很好的,就像大家ios的桌面一般,看似無章法,使用者卻可以快速找到各個功能。
我的結論感想是,從windows vista開始,微軟就一直希望能擺脫大家會Mircosoft商品的印象:因為有很多功能,實用,所以難免很難看,很複雜。在這次的Windows 8中,微軟因為有需要統整所以平台的的介面而有機會針對windows這個品牌從新翻新。就結果來說,翻新是絕對有的,但同時我也可以感覺到這個翻新不是為了改變而改變,而是想在雲端、桌上型作業系統、手機、xbox、及許許多多未來的微電腦或大型電腦系統有相似的介面和相似的使用習慣,使整個產品有一體性,或許這種風格所能套用的所有軟體介面,就是Microsoft所理解的Eco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