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現在用Lubuntu取代Win10,一個多月了。

說實話,Lubuntu是我的「次愛」,最愛是Knoppix,雖然很多Linux版本沒提過它,但它確確實實在臺灣紅過一陣子,後來Knoppix中文版連結不再提供,英文版也停止更新,才轉向Lubuntu。

Ubuntu當然安裝過,因為向來我偏愛買中低階電腦,而且因為擅長優化,電腦都可以跑很快、壽命很長,Ubuntu安裝到我的電腦有點卡,Kubuntu更是卡到不行(我是說過去的安裝經驗)。

Kubuntu比Ubuntu更吃資源,這幾年觀察它的ISO檔,似乎有了改進,而KDE界面的程式不限於Kubuntu使用,例如KDE界面的磁碟分割軟體、系統監控軟體……,也是一大進步。

LXQT比Xfce更輕量,而且Lubuntu更新頻率幾乎和Ubuntu同步,但卻很少人提及,當Xubuntu還在使用傳統Grub時,Lubuntu已經使用UEFI,把自己的作業系統掛在Bios開機選單裡了,和Win11一樣。

掛在Bios開機選單裡有好有壞。壞處是,一旦電池沒電,Bios就會回復出廠預設值,要重新掛作業系統很難;好處是,不會去覆蓋其他作業系統的開機選單,也就沒有移除Grub後無法開機的風險。

不過要電腦健康,多重作業系統還是少玩,雖然谷歌搜尋AI說:同一磁碟不同格式的磁區不會對硬碟造成損壞,但過去我學到的不是這樣,HDD有些誤刪檔案可以復原,因為HDD有八層,可從底層復原,但不同格式的磁區會破壞底層。當然SSD成本低,沒有八層,誤刪本來就無法復原,也就沒這困擾了🤣

曾經有幾次,我就把「單一作業系統」設為Knoppix或Lubuntu,想擺脫微軟,可當年那環境~~,Office只支援doc,連PDF都還沒廣泛被運用~~

過去有個Linux版Word叫Abi Word,界面輕量好用,但很致命的缺點——輸入中文一堆亂碼~~,當時連Open Office都還沒內建,遑論Libre Office,我的Linux「單一作業系統」就這樣撐了一星期多一點,改回Windows~~

後來Lubuntu就長期作為救援USB了,安卓桌機版無法作為救援USB,因為它看不到C槽D槽,很多APP無法安裝,我非常不滿意,安卓桌機版很多版本我都玩過。

當年使用Linux「單一作業系統」,心中是害怕、孤獨的,彷彿在無人星球拓荒,毫無援助;然而,今日再度使用Linux「單一作業系統」,教學文件、軟體……,那資源是多到滿出來溢出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應有盡有……多不容易!!

火狐不須安裝,從官網下載,解壓縮後,就可以直接使用,過去如此現在也如此。從網景到今天的火狐,它對Linux家族不離不棄,點滴在心頭……
可以去玩玩 CachyOS。

有針對硬體優化,試過一些老機器跑起來還不錯。

ArchLinux 基底,滾動更新。
拿來灌在非主力退役備用電腦還可以,試一下非MS的OS
不過我非MS都玩ubuntu,還有Android x86
Lubuntu會試一下看看

主力電腦還是乖乖跑Win10,沒辦法主力東西都只能在WIntel平台跑
作業系統灌好
上面再裝vmware workstation
看你要玩什麼作業系統都很方便
GailLim
虛擬機感覺疊床架屋、耗資源,低階電腦會很卡……
grason00
我也不愛虛擬機,弄台老4代I5電腦來跑,從Winxp到Win11還有Android x86 Freebsd ubuntu全都跑過 只有arm版的os沒辦法跑(win8.1 rt/win10 ARM)
選舉 wrote:
作業系統灌好上面再裝vmware...(恕刪)


早期Ubuntu推出Wubi,現在則有Grub2Win,害怕Grub覆蓋Win10開機選單,也擔心虛擬機疊床架屋的話,Grub2Win是不錯選擇。不過當時我必須把Win10強制用MBR安裝,Grub2Win才能夠安裝成功。

Grub也不須移除,微軟不喜歡其他系統,用Windows安裝隨身碟去修復開機選單即可。

重點是,像Gparted這樣優質的磁碟分割軟體(後來還做成Live USB ISO),讓我很輕鬆而且確實地管理自己的分割區。
Lubuntu安裝時不會問你要不要順帶安裝Grub,但這不代表它沒有Grub,只是隱藏起來而已。

它會智慧去判斷需不需要啟動Grub,智慧去判斷UEFI開機選單,譬如兩個月前我是Win10和Lubuntu雙系統,Bios呈現的是Ubuntu和主磁碟機名稱,從Bios Boot切換,就可以選擇何者優先開機。

之後改為Lubuntu單一系統,Bios Boot卻沒呈現Ubuntu,只有主磁碟機名稱,這是它自己的判斷。

安裝好後,用Gparted檢查,仍然只有C槽D槽兩個主分割區,swap作為一個檔案,叫做swapfile,放在根目錄,類似Windows的分頁檔。

Lubuntu安裝時會問你要標準安裝還是迷你安裝,標準安裝包含Libre Office、Snap Firefox、Wine、KDE軟體中心Discover,安裝完大約10GB。

BleachBit「磁碟可用空間」不要勾選,不然可能要掃描一整天~~;「本地化」不要勾選,不然整個系統包含程式會變回英文,就算事後找回語言包也不完整;「記憶體」不要勾選,不然掃描過程會當機。

我選擇迷你安裝,安裝完又下載火狐,整個是5.8GB,後來常常系統更新,又刪除一些程式,BleachBit清掃後,目前是6.5GB。

終端機sudo apt install雖然方便,但sudo apt autoremove移除不徹底,而且有時也需探索其他相關程式,KDE Discover太大,用回Synaptic,能夠移除徹底。而且Lubuntu程式之間,相黏性並不高,其他需要的程式就靠谷歌搜索了,大部分都是免安裝程式,至今還是能夠避開Snap和Flatpak。

一度懷疑Lubuntu沒安裝顯示卡驅動,懷疑它用內顯充當外顯,後來找到intel-gpu-tool,沒有圖形界面,在終端機下指令intel-gpu-top,就可以看到顯示卡運作狀況。

順帶一題,KDE Plasma System Monitor在非Root模式下,GPU顯示為0%,只有用Root模式去跑,才能顯示真實GPU狀況。

LXQT桌面「建立啟動器」,用純文字記事本打開,內容這樣寫,Icon小圖示找個自己喜歡的PNG路徑蓋過去即可:

[Desktop Entry]
Name=intel gpu tool
GenericName=
Comment=
Exec=sudo intel_gpu_top
Categories=System;
Type=Application
Icon=/home/gail/D/圖片/3.png
Terminal=true

之後,複製捷徑,用Root打開檔案總管,貼到/usr/share/applications/,就可以在程式集「系統工具」找到它。

用Nvidia顯示卡的,網路教學文件和軟體更多,就不講了。

df-h做成桌面捷徑要這樣寫:

[Desktop Entry]
Encoding=UTF-8
Name=磁碟空間
Comment=磁碟空間
Exec=bash -c 'df -h; exec $SHELL'
Categories=System;
Icon=/home/gail/D/圖片/2.png
Terminal=true
Type=Application

在/home/gail建立新資料夾,取名「D」,掛載Windows定義的D槽,並額外建立兩個空資料夾,取名「E」「F」,用KDE Partition Manager掛載隨身碟或隨身硬碟,就算平常沒使用,這兩個空資料夾也不要刪除,之後移除KDE Partition Manager,即使插入隨身碟或隨身硬碟,系統仍然會自動分配到「E」或「F」。如此一來,要檢查磁碟空間,df-h指令就很足夠了。



對於一台運行 Windows 10 已經卡頓不堪的 5-10 年老電腦,與其讓它報廢或花錢升級硬體,安裝 Lubuntu 無疑是性價比最高的「續命方案」
GailLim
其實Win10我跑很順,只是手癢,加上微軟一天到晚安全性安全性的~~
TS4DUFPF wrote:
對於一台運行 Windows 10 已經卡頓不堪的 5-10 年老電腦,與其讓它報廢或花錢升級硬體,安裝 Lubuntu 無疑是性價比最高的「續命方案」


你如果說20年前的電腦就算了
5-10年內的電腦用WINDOWS10 會到卡頓不堪
有點難想像
grason00
i5 3代跑win10 ltsc 2019還算可以,早一點的版本win10 ltsb 2016順暢度我覺得跟win7差不多了,不過現在很多東西已經沒支援win10 ltsb
選舉 wrote:
你如果說20年前的電...(恕刪)

Ram 2GB,CPU 1.3Mhz,SSD 32GB,32位元,八年前買來2950元,安裝Tiny10英文精簡版覆蓋中文語系,跑很快,一分鐘內開機、十秒內關機,後來是三竹股票軟體不想支援它,我又不小心手癢,安裝Android 9 X86失敗,似乎UEFI表格被破壞,不得已上上星期才替我媽買新電腦🤣

很怪的超迷你桌機,一直到它掛掉前,我進不去Bios。
可能螢幕是舊型的關係,我的電腦完全不支援WayLand,之前我一直說LXQT-Penal崩潰,昨天再度安裝最新2.22版,登入Lubuntu仍然崩潰,但登入LXQT桌面沒有崩潰,非但如此,先前LXQT-Penal無法透明,新版要求順帶安裝libxcb-composite0,連工作列透明化都做到了!

但程式集選單,雖然可以自訂圖示,可是即使使用透明SVG圖片,按鈕也呈現半透明黑色框框,無法全透明。

還是Plank比較漂亮,所以換回Plank了。

雖然同樣是2.22版,卻不再崩潰,可見LXQT團隊有用心,發現問題,就算是老電腦,常常收到必要更新,心情多好~~

安裝時我會截圖,移除時連依賴程式順帶移除,因為這樣,昨天移除後,系統更小,6.4GB。

Lubuntu不像Windows,越更新越肥大,上上星期我更新後7GB,之後平均兩天更新一次,卻到6.4GB,足見系統會自動刪除不再依賴的程式,再生龍做成映像檔只有2.7GB。

Linux系統很多人不習慣,但如果你好好用上一陣子,你會發覺它的設計思維是「合理」並「簡潔」的,不像Windows,總是死背硬記,微軟自己也很清楚,Windows稱霸世界的時代,快要過去了……

PS.以前用Win10,必須額外安裝音效卡驅動,不然播放影片,一些女性說話聲音會ㄅㄧˋㄔㄟ,然而驅動程式350MB,拖慢整個系統,不得已,我只有錄音時才會額外安裝音效卡驅動。

換到Lubuntu,女性說話聲音ㄅㄧˋㄔㄟ情況大幅減少。很多人以為使用Lubuntu,他們自帶的驅動很陽春,其實不然,因為更新頻繁,硬體驅動都還不錯。

而且因為系統極度優化,連帶的USB3 Port讀取狀況也比Win10時代好。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