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allsoul wrote:
有人說 Superbar 完全在抄 Dock,這是不負責任的說法,Superbar 用大圖示為了方便觸控螢幕操作...
講到 Dock 的源起就要追朔到 NextStep 系統的捷徑列,在當時早期的系統都有這種捷徑列,
後來 Win95 引進了 Taskbar 工作列,用來讓使用者知道自己開什麼程式,方便在程式之間切換,
但是後來的 Mac 並沒有捷徑列,一直到 MacOSX 才又把這東西加進去,
並引進了 Taskbar 工作列觀念,讓 Dock 具有捷徑列和工作列的功能,
但是把開啟中的程式圖示和未開啟的程式圖示捷徑放在一起很混亂,雖然可用cmd-tab和cmd+組合操作,
個人仍覺得 Dock 不好用,但是整體效果很漂亮
我想如果用windows的邏輯去使用dock, 會覺得不好用也是應該的吧
要切換或選擇程式的話, osx有更好用的expose, 功能直覺又方便多了
superbar不會單單因為一個大圖示就被說是抄襲dock...
dock要追溯到NextStep的話, NextStep當初也是Jobs公司的產品阿...
ycweng wrote:
這跟什麼厲害不厲害無關,就是一個觀念正確不正確,如果您有念資訊科系的朋友,請他翻一下比較著名的那幾本作業系統教科書,絕對不會有N位元作業系統只能管理最多2^N位元組實體記憶體的說法,因為從電腦誕生以來,反例實在太多了。
+1
個人比較認同您的觀點。
個人是屬於即使是我喜愛或尊敬的偶像,我一樣會心中列出她(他)有什麼缺點,而能跟討厭她(他)的人一起討論的那種人,因為「互相漏氣求進步」真的是真理。
所以,我也聲援您的「請微軟讓 32 位元的 Windows 也能支援 4GB 以上的 RAM 吧!」主張。
所以,我也支持「請微軟改進 VISTA 的效能吧! 否則我們還是要灌回 XP 使用,因為 VISTA 真的效能門檻過高,我們真的不想犧牲那麼多的效能、金錢與使用習慣來換取 VISTA 那些可有可無的功能增強」這種主張。
小弟真的想不通為什麼有人要反對、抵制以上兩種主張,我可以想像有許多人會著迷於 apple 的造型與形象,而迷戀 SONY 的造型與形象的人應該也有不少,但就比較難以想像為何有人會迷戀 Microsoft、Windows、VISTA 的造型與形象。
何況,連微軟也已虛心聽進了消費者的心聲,進而使 Win7 的效能比起 VISTA 有長足進步,甚至聽說還要出輕省版 Win7 來徹底終結 XP,不是嗎!?
(雖然目前仍似乎硬是不讓 32bit Win7 能支援 4GB 以上的 RAM)
最後,可否請教您兩個疑問:
1. 微軟硬是不讓 32bit Windows 能支援 4GB 以上的 RAM,是不是有可能是因為 32bit Windows 的內部架構已定所以技術上真的會有問題,而非其故意就是要拿掉的?
2. 現在的程式或軟體可說是普遍都肥得太超過了,功能強沒多少,效能則每況愈下,導致即使莫爾定律讓電腦的性能呈等比級數與日俱增也似乎跟不太上軟體程式發福的速度,請問這一切的罪魁禍首是不是 C++ 等物件導向的這種程式設計方式?
cbmtvb wrote:
1. 微軟硬是不讓 32bit Windows 能支援 4GB 以上的 RAM,是不是有可能是因為 32bit Windows 的內部架構已定所以技術上真的會有問題,而非其故意就是要拿掉的?
2. 現在的程式或軟體可說是普遍都肥得太超過了,效能則反而愈來愈差,導致即使莫爾定律讓電腦的性能呈等比級數與日俱增也似乎跟不太上軟體程式發福的速度,請問這一切的罪魁禍首是不是 C++ 等物件導向的這種程式設計方式?
...(恕刪)
cbmtvb兄大哉問,關於這兩點,小弟認為多少都來自微軟先射箭再畫靶的策略跟心態問題,如果在工作上曾經間接直接跟微軟打過交道的,應該知道微軟若有心要作一件事時,所能給業界帶來的有形無形強制壓力。微軟是曾經經歷過從Win9x轉換到WinXP驅動程式模型大改的大風大浪、甚至可說是微軟自己強制它發生的,如果有什麼技術問題是微軟的財力人力強制力克服不了的,那地球上照理也沒有其他公司作得到了。
據微軟表面上所稱之技術性理由,讓32位元Windows管理超過4GB的實體位址時,最常出錯的其中一類是Nvidia的顯示驅動程式,不過從XP SP2被閹割至今也好幾年光景了,我想不出如果微軟有心要開放4GB以上的實體位址,有什麼問題是Nvidia至今無法解決的。前面也有人提到了微軟專門負責驅動程式驗證的WHQL,如果今天微軟早早規定驅動程式必須限期解決這個問題,就算不透過Nvidia的真正大客戶HP、Dell、Acer、Toshiba...等施壓,難道Nvidia就敢當微軟的話是耳邊風嗎?如果再透過這些大客戶施壓,卻還能有什麼技術問題是這三、四年來Nvidia所推出的軟硬體都解決不了的,那真是匪夷所思了。
再一個旁證是以正常的商業邏輯來說,如果特定的硬體跟驅動程式有問題,那應該只限定那一群人只能使用4GB以下的實體位址,而不是一視同仁剝奪其他大多數沒有使用黑名單上硬體的消費者之權益。綜合以上這些,所以才說微軟是不願也,非不能也,以技術性問題搪塞的意味居多,反正瞭解事實的人居少數,而且從前面的回應來看,認為微軟為了賣64位元版因此限縮32位元Windows功能這件事乃情有可原者,嘿嘿,還真不少...
以程式或軟體的效能來說,也是微軟太過托大,太過相信自己多少能夠影響或強制換機潮的來臨,同時可能也太信任自家高階語言編譯器產生的機器碼的效能,因此針對Vista核心的高階跟低階最佳化作得不夠多。套用80/20法則,如果將作業系統核心最常用、佔用80%執行時間的那20%模組加快一倍,整體效能就快了40%(100%-(80/2+20)/100=40%),這也就是計算機結構或系統軟體學科中所謂的"Making the common case fast"原則的實踐。最佳化的方法可先從演算法下手,如果已經是最佳化演算法了,可以用組合語言改寫一遍,一定還會更快。我自己認為這是微軟老大心態使得Vista硬體門檻設定得不夠低,最佳化作得不夠全面,而在Win7才進行了亡羊補牢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