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有些人也都提過了, 這個技術, 要提升的, 是對於大量小檔案的存取速度, 這個時候, 對於 seek time 的要求非常嚴苛, 就算你是 15000 轉的硬碟, seek time 了不起給你來到 3.5ms 上下吧, 更別提一般人買的起的 7200 轉硬碟, seek time 都在 10ms 以上. 但是 flash 的 seek time (應該叫做 access time), 就算是最差的 random access 狀況, 頂多到達幾十 us 左右, us 和 ms, 立刻就差了兩三個數量級.
Vista 的作法, 就是把常常讀存的小檔案, 另外放一份在 flash 上頭, 如果在 flash 找的到, 就不去硬碟上讀, 如果遇上了大量的小檔案讀取, ReadyBoost 才比較會展現出他的效能增進.
當然, 要比 sequential read, 硬碟還是比較強, 所以大檔案就繼續留在硬碟上, 不會跑進 ReadyBoost 的大拇哥上面.
alex1973 wrote:
對於 seek time 的要求非常嚴苛, 就算你是 15000 轉的硬碟, seek time 了不起給你來到 3.5ms 上下吧, ,...(恕刪)
這裡感覺有點小小問題^^""
通常我們講硬碟的ranodm access time
是指seek time+rotational latency
seek time指的是讀寫臂移動到適當cylinder(翻譯成磁柱?)上的時間
而rotational latency指的是適當的sector旋轉到讀寫頭下的延遲
合起來稱random access time
所以說seek time本身跟硬碟轉速較無關
不過這是比較學理上的定義啦^^"
好像也有人直接就把seek time當作access time了
另外就是有大大提到以後說不定會有用DRAM做成的隨身碟
那當然也是不可能了XD
DRAM是一種volatile memory
切斷電源資料就消失了
alex1973 wrote:
Vista 的作法, 就是把常常讀存的小檔案, 另外放一份在 flash 上頭, 如果在 flash 找的到, 就不去硬碟上讀, 如果遇上了大量的小檔案讀取, ReadyBoost 才比較會展現出他的效能增進.
若目的真的是如此,那為什麼不直接把這群小檔案放進RAM裡面就好了?
又何苦特地放進隨身碟?
所以從功能性的邏輯上來判斷....
作為ReadyBoost的flash容量一定要大於RAM,而且可能是要大很多很多
若有2G的RAM,然後用512mb的隨身疊來做ReadyBoost,在取捨上是很浪費的行為。
...可以考慮一個1G RAM的系統,然後接個4G的iPod nano來做ReadyBoost,或許會很不錯!?

最佳的狀況,應該是常讀取的檔案,都在RAM跟flash之間打轉。
可是話說回來.... ReadyBoost表面上感覺還不錯,但是windows本身管理記憶體的能力呢?
這部分是windows一直被詬病的地方.....
即使ReadyBoost規格再好,但是windows該存的不存、不該存的卻放去佔空間的話....
那就真的變成笑柄了.....
反過來說,若是記憶體管理有進步,那不需要Readyboost就會有流暢的表現,有Readyboost則有加分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