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cessdai wrote:
A&F 的種族歧視問題在被告太多次之後改善很多
你要是在02年以前 應該是看不太到亞洲臉孔的員工...(恕刪)
以前蠻喜歡去 AF 看金髮辣妹的!

以前同學間可能會問:"要不要去 AF?"
其實就是在問你 "要不要去看金髮辣妹!"

自從他們家那件有名的 "two wongs can make it white" T shirt,以及 CBS 的 60 分鐘把 AF 的一些 "惡行惡狀" 捅出來之後,AF 的確有改。以前 AF 的店,真的是非常的 "金髮碧眼";跟現在從 "表面" 看上去的 AF,真的是有些差別。只可惜,當 "two wongs can make it white" 上市的當時,我人在台灣;等我回美之後,它以經下市了!沒機會搶一件 (或幾件) 來珍藏

話說那些引起爭議的圖文,的確可以有不同的解讀,所以很難界定是歧視或是不尊重或是其它。畢竟以 AF 的作風,他們就是喜歡譏諷一些有的沒有的,而且也不是第一次鬧新聞了。但這個 "two wongs can make it white" 有很多華裔起來反,那就是問題,因為通常沒問題是不會叫的,而且還叫的那麼大聲。當然每個人喜歡什麼,這是每個人自己的事。雖然我以前從沒買過 AF 的產品,但覺的他們的產品也不錯看!可是自從這個 "two wongs can make it white" 事件以及 CBS 60 分鐘的報導之後,他們的產品還是不錯看,但我是選擇離這個牌子一段距離,畢竟沒必要去當蛋捲!
chanhanliao wrote:
你買什麼品牌,就等於是認同該品牌傳遞的價值觀
一、意識型態的差異未必妨礙交易成立
例如:
老王說女人不用讀多少書,超過二十就嫁人
我雖然不同意,但我還是會買他的蔥油餅
二、交易成立未必代表意識型態的認同
例如:
我買了美國政府公債,但是我不同意伊拉克戰爭
三、交易雙方看待交易成立所代表的意義未必相同
例如:
我剛剛買了A&F的上衣,目的是在一片批評裡,對A&F的言論自由表示維護
四、交易的成立也可以是對意識型態的抗拒和顛覆
例如:
我在中國置產,不是為了支持一個中國、共產主義、控制經濟或言論管制
而是希望藉由消費促進資本主義、改善人民生活、提昇教育水準、強化人民的力量,進而削減政府的獨裁
又例如:
我在脫衣舞孃的小丁裡塞$500,不是要買春或物化女性,而是要支持她讀大學!
考慮到資本的流動和全球化的市場,依你的邏輯,你「什麼都不能買」!
最後,建議你不要未經思辨就對看似很有道理的論點全面支持
chanhanliao wrote:
我自己住在美國好幾年...(恕刪)
幾點同意:
個人看十年前的 A&F 和現在的 A&F
差別其實真的相當大
90年代末期和00年代初期, A&F 的白人至上文化的確是顯眼到它不管開什麼樣的玩笑,
別人都只是視之為歧視
所以如果同樣是畫個彌勒佛
Gap 的話頂多少數人出來說這是不尊重東方文化
A&F 的話就是歧視
不過除了當時它公司本身的偏好(白人文化)之外
樹大招風其實也是一大原因啦...
愛迪達之前一雙 Y1 HUF 不也被人罵歧視罵到立刻下架?
但是當年的 A&F, 甚至現在的 A&F, 有沒有偏向白人市場的傾向?
當年很明顯, 現在較不明顯, 但是當然有
但從另一個角度想
老闆, 設計師大部分都是白人, 市場主流是白人, 它不偏白人該偏誰?
很多人都認為特別是在美國, 黑人最常會以"你們/他們XXX, 因為我是黑人"
事實上自我意識最重的, 恐怕亞裔不是第一, 也是前三
只要是在檯面上, 特別是非亞裔的, 開了跟亞洲有關的玩笑時
特別是80,90年代前的第一代或第二代移民, 其實通常是很少會帶著幽默感去看的(因為其中不少人經歷過那類不友善的"幽默")
不過在此有兩點建議樓主:
一, 建議不要以維基作根據, 維基是誰都可以進去編寫和更改的, 信服力實在不高...某些程度上就跟從某論壇摘下來的文一樣. 同樣的話題和內容, 您說 BBC 或 CNN 也會比 Wiki 聽起來有根據...事實上這兩邊也都有, 不是嗎?
二, Asian Pride 這種東西, 只有在國外時有用, 體會也較深刻...在本國的人, 其實大部分是沒什麼感受的
樓主這類的文章一不小心就會單純被人當成砲文, 辛苦了

更何況 A&F 歧視的老話題
這種東西本來就是除非在內部工作
否則單純身為消費者
本來就是: 1, 生氣(That's disrepectful, I'm offended)或是 2, 無所謂(Psst, they ain't talking about me)
您覺得在港台澳, 通常是哪一種居多?

關閉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