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討論下去.飛羚就是一部好車了
完全沒電子配備還是爛

armisi wrote:
現在的車,包括M-B...

p.s.如果是在國外那種較乾燥的氣候不知會不會比較耐久...(恕刪)

我不認為MB在中東就能比較耐用

現在許多零件都有防水設計
GPS -- 壽命兩年,像筆電一樣兩年後市面上5000塊錢的機種功能已經超越你好多了
音響-- 5~7年,再來就老化囉 音質不如新的音響了 尤其是喇叭
大燈 -- 5年 沒有勤保養 就變成迷濛的雙眼
主電腦--應該可以用個15~20年吧,目前壞掉的聽到的不多
電動窗 八年後陸續出現狀況
主動懸吊 -- 買中古車吃悶虧的人不少 一換就是15~20萬
冷氣-- 用個十年不過份 版上不知有沒有十年沒修過冷氣的車 我也好奇想知道 我的冷氣12年掛點
所以台灣人真的是死好
Benz的短波雷達不進來台灣人罵法規罵車廠
真要進來又怕要修
怕就不要買,買就不要怕
不然就買台新堅達
不怕引擎操壞不怕5MT壞
3000CC後驅柴油一尾活龍
里程數2 30萬的滿街跑仍然頭好壯壯
路感一拜
載2 3噸林口坡還有7 80
空車140沒問題
碟煞ABS也都給你了
八合一影音是吧 ?
不用怕他也能裝
雙門敞篷後驅3.0柴油百萬跑車
不錯吧 ?

taermoney wrote:
所以台灣人真的是死好...(恕刪)

你也是打岳飛嗎??
也沒人抱怨吧!?我覺的樓主這問題也蠻不錯的阿!?確實是一個問題阿!?
我個人是不喜歡太多電子的東西控制機械,但這是一個趨勢...
要靠電子來輔助或控制機械
電子這東西也很難說要壞可能馬上就壞,沒事就沒事
我的觀念是基本上任何東西都一樣,零件數越多故障率就越高,不分品牌(01大多數人是看品牌的)
純機械的的產品功能有限(單價也是)
現在廠商要做高級的產品或所為的旗艦款勢必要加入大量的電子設備來達成功能的動作,這也是產品可賣高價的原因
至於耐用度就見仁見智或運氣吧!?,也許有人用個3,5年就覺得很好,也許有人要求海枯石爛

我覺得相較於傳統"機械車"那是不能比拉,故障率肯定會較高,因為沒電子配件就不會壞阿.....但時代就是會進步尤其這10年來的電子影響(不只是車子)

但我覺得這類電子車子對年輕一代非常有吸引力,但這電子車很炫很容易淘汰(因會更炫的產品又來了)
經典度可能無法與以前的機械車相比較(20年後的事誰知道)
armisi wrote:
現在的車,包括M-B...(恕刪)


車上不論室內外電子零件都有分等級的,
跟安全性有關要求就會相對嚴苛,
驗證測試時的條件也會相對不同,
而因為安裝區域的不同也會有相對不同的要求及測試,
車上部品須承受不同溫度,濕度,振動,耐塵,靜電,壓力等等外在因素考驗,
而開發期的樣品品質跟量產後大量生產的品質確實會有差異,
如何做到低不良率是門學問,
但任何部品都可能發生不良,
也沒有任何廠商敢保證0%不良率,
要把不良率降到多少ppm都是關乎成本問題,

車輛製造廠對於部品的驗證一定有做,
但做的周不周全耐用度夠不夠是另一個議題,
而且這些驗證是長期下來各家累積的經驗,
但這些經驗僅限於普遍會發生的問題,
但也總是會有些意料之外的事情,
即便到現在,
驗證測試的規範也是一直在修改變更;
(車輛的開發設計花的時間遠比驗證的時間來的短)

車輛用的零件規範一定比comsumer來的嚴謹,
舉例說一些車上電路上常用的離散元件,
某些車廠都已經要求部品部品須符合車規,
且須有AEC-Q101的認證(主動元件AEC-Q100,被動元件AEC-Q200),
在這麼些要求下總還是會有一定的不良率發生,

車廠造車考量幾乎是全球性的(還得考量多數大眾使用習性),
沒賣到某些國家除了策略性考量,
僅在於能不能通過當地的法規及相關法令要求,
比實際環境嚴苛的溫度條件多數都會測試,
而不是在歐洲生產製造就不去測試亞熱帶氣候條件,
差異在測試的條件夠不夠多嚴不嚴謹,
僅此而已

最後我想表達,
台灣的用路條件,環境,氣候真的沒你想像中的嚴苛...
雖然你我覺得不好,
但比起很多國家,我們真的不是太差!

以上拙見提供你參考~

別拿什麽臺灣路爛 氣候極端做藉口 臺灣不是一個什麽特別的地方

零下幾十度氣候極不極端 歐洲一年溫差四五十度極端不極端(冬天俄羅斯零下三十度是正常)

這些地方賣的車跟你拿到的是一樣的(當然寒帶地區或許有插頭給你過夜加熱用)






以人造衛星來看,只不過是成本的問題而已~

armisi wrote:
電子配備之耐用度
風調雨順 國泰民安
你先解釋台灣為什麼是極端氣候
我們地理老師教的是四季如春耶
armisi wrote:
現在的車,包括M-B...(恕刪)

館妹我最大 wrote:
你先解釋台灣為什麼是極端氣候
我們地理老師教的是四季如春耶...(恕刪)

妳覺的呢??
以前我們地理老師教的也是四季如春,考試時我確實也是填四季如春
如果就平均溫度來看確實是四季如春,但如要配合到乾濕度的話,體感溫度絕不是帳面上的溫度
溫度的測量不是於太陽下測得,台灣包括整個東南亞的潮濕氣候更增加天氣的酷熱
同樣溫度於郊外市區又會不同,如是在大都市的水泥叢林與柏油路面停停走走的話對機械是一大挑戰
我個人覺得台北市行車環境算嚴苛的,也許別人看法不同...
我自己覺得啦....四季比較如夏,也許有人覺得如春...

我覺得其實日夜的大溫差不是太大問題,同樣的溫度下乾燥型大陸氣候與潮濕氣候體感相差很大...
置於零下1,20度對車輛來說就還好...只是低溫下車內塑膠橡膠等材質會硬拆拔比較容易斷吧!?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