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面轉移整理.新版已開.本版保存.感恩

To 米堤大 - 有收到了!謝謝囉!(還想說怎麼會有兩份呢!原來是丫宗的!)但那天霧台行忘了帶出門了啦!

To 丫宗 - 改天如還有團遊的話!再給你囉!(環島行前2張!藤枝行1張!)

To 安南董 - 感謝了呢!拍了這麼漂亮的照!還洗出來讓我們留念!祝感心也呢!

To 大雄 - 水喔!這樣也給你探吃來囉!讚啦!看來又多一條優質登山線囉!

To 啟東 - 感謝囉!拍了這麼多優照!尤其是美(眉)照特別的清晰哦!

To 慶兄 - 我當然是選二囉!寶來美瓏山!景美!又有花可賞!還有湯可泡!會不會太爽了丫?!

----------------------霧台原楓賞櫻樂活行之騎跡景象(下集)----------------------------------

一樣囉!小行服用!相機後半段所拍的沙龍效果照!是因為相機摔壞囉!各位看看就好!




























現在出遊真是一次比一次優阿,人數也是最多的一次耶,出去玩人多才會激發出更多的樂趣,人有點多又不會太多都不會有落單感覺!
在這裡非常感謝慶哥的帶領,使我們能去這麼好的地方遊山玩水,每次都要麻煩慶哥想點子真是不好意思啊,因為慶哥去過的地方比較多嘛,也因為這樣我才能去這些我之前想都沒想過的地方阿,這也讓我有了新的領悟,要多四處走走,要多嘗試阿!也很謝謝每位車友的熱心參與,讓每次出遊都能玩的很順利、開心,因為有大家的熱情所以我們才能一直給它衝下去,加油!旗山團!
阿賢的文筆真是太好了,我就望塵莫及啦,PO個2張特別照!博君一笑,請多見諒!!
紋阿自爽圖:

史上最安全、防風車帽!(前衛到了極點)

把你們這麼隱密的照片PO出來,應該會讓你們的人氣急速上升喲!
沒想到我久久發言一次就又講的這麼多的廢言阿!
米堤-旗山 wrote:
to:大雄:好厲害的...(恕刪)


我也很想騎單車走一趟
但禮拜六,日沒休假
星期五應可行 要去的話記得回復一下
大雄 希望的每一天
再探【美六古道】:
提議本週六或日再次探索『美六古道』,不知各位意下如何??路況看起來不錯,既然雄哥的轎車可以過,自行車一定沒問題的,這樣就表示我們上次真的走錯了!! 不過OFF-ROAD的感覺真不錯呢!! 值得再去..........
這次一雄哥的路線走,由小份尾進入、六龜出來。

不過由於路況尚未確定,強烈建議:要跟車的朋友請衡量OFF-ROAD實力。上次經驗----應該必摔車!!

星期日再來一趟黃蝶翠谷-六龜下山
12/21(日)6:20農會集合.中午應該可回到家
喜歡OFF-ROAD的朋友--絕對要來一趟--

慶爺:有輪胎資訊.請看私人訊息
昨晚夜騎照片來了!本團隊就是相片多,還不趕快來參加.







美六古道大雄開車可過的話,是不是表示沿路不夠“刺克”,建議還是從黃蝶翠谷上,或者可以考慮六龜上→黃蝶翠谷下,這樣會不會比較爽一點?

ps.個人騎法比較喜歡offroad一點,以上只是個人建議,最後路線還是尊重大家決定。
網路名稱 平常稱呼 照片
紋阿 文阿 po不出連結的照片
小小修 修阿 ******

請點進看岡山團的人員表格.然後教我如何使用.
我跟小修目前想造一個旗山的人員名單.奈何有心.但是電腦功力不足.如何使用表格內.載入連結.顯示出像岡山團一樣的個人照片.(我會製作月曆.是因為小惡魔有軟體可以下載)
.
本週日06:20美六古道確定成行!! 美濃入、六龜出,看當時情況,可能原路回程!!
三爺--如時間許可,可以專程轉往上次路線玩玩再回程!!可以把你的**重裝備**拿出來透透氣吧!!

米堤大--越玩口味越重囉....再接下來可能要換雙避震,挑戰off-road盟主寶座!!

分享一些輪胎常識:
TPI 織網密度
由於織網罩是輪胎的主體,而滾動阻力的主要來源就是織網罩在接觸路面時壓縮變形所造成的能量損耗,因此織網罩的良窳就是輪胎性能的關鍵。最常被拿來當作指標的就是 TPI ,也就是織網密度了。TPI 越高,代表一英吋內的纖維數量越多。高密度的織網,代表纖維更細,填補縫隙所需的橡膠就更少;相對的低密度的織網,纖維較粗而且所需使用的橡膠也更多。


織網罩影響的層面非常的廣泛。首先,它是形成輪胎路感特色的主要原因。織網密度越高,織網罩的厚度越薄,反應就越靈敏。在壓過不平整路面的時候,仍可保持與地面的最大接觸面積,並且不會讓震動擴散開來。低織網密度加上厚重的胎皮,在經過崎嶇路面的時候,往往胎皮會來不及反應,就把震動直接傳到手掌或屁股上來,而且會讓輪胎跳離地面,使得接觸面積變小,抓地力也變差。




從路感還可以衍生出高 TPI 的其他好處:重量輕、滾動阻力低、在粗糙路面上抓地力更好,連帶的力量傳導也更好。既然高 TPI 有這麼多好處,為什麼不每條胎都盡可能達到最高的織網密度?一部份原因是工業設計與成本考量,一部份原因是廠商產品線的區隔,還有一部份原因是強度的問題。高 TPI 的織網罩一定比低 TPI 的要薄,防爆的特性也較差。短程通勤、加了避震器的車、或者根本就是故意要去騎惡劣路面,實在沒必要採用高 TPI 的輪胎。


另外廠商通常也會在纖維材質上著墨。一般而言低 TPI 的輪胎是用尼龍纖維編織,而高 TPI 輪胎會採用更柔軟纖細的棉質、絲質纖維來編織。有些款式的輪胎織網纖維會採用聚酯棉,來增加織網罩強度,甚至安插超高強度的 Kevlar 纖維,來增加防爆的特性。另有些廠商有其獨門的織網纖維秘方,其效果不外乎是為了更柔軟以及更高強度。柔軟度高的棉質或絲質纖維當然路感最好、滾動阻力最低,但是用在戶外道路上卻不見得是理想材質,你還得考慮到強度的問題。所以你應該視用途挑選合適的織網材質以及密度,以在性能及價錢上取得均衡。挑選合適的織網材質以及密度,以在性能及價錢上取得均衡。

建大輪胎K1047和K1010比較

是由美國登山車傳奇選手"John Tomac"與建大共同設計研發的
中間胎塊斜度設計,增加騎乘接地穩定性,相對增加下坡路的速度感,胎肩胎塊採三角排列設計,
快速過彎時更能平穩有效防滑,另外加上建大的DTC技術,將兩種不同硬度的膠料結合在同一條輪胎中,中間部份使用較硬的L3R PRO膠料,直線時可以獲得較為輕快的路感,胎肩兩側使用較軟的STICK-E膠料,使得輪胎在過彎時仍可以緊抓地面
======================================================
手邊這兩條KENDA John Tomac系列的車胎,都是託店長的福才入手的拆車新品,不過這應該是建大提供給捷安特的cost down產品,輪胎上見不到John Tomac的簽名~規格也相當的奇怪,胎寬26x1.95~簾紗密度30~胎壓30~80psi,建大的網站上我怎麼找就是找不到這個規格,所以打氣時我一度很懷疑輪胎上標示的胎壓範圍,最低胎壓30psi~最高胎壓80psi~範圍也太大了吧!不過如此的胎壓範圍可使車手依路況調整胎壓 ,OFF ROAD時使用低胎壓,增強抓地力,減低衝擊 ,ON ROAD時使用高胎壓,減低滾動阻力,增加速度,雖然廠商給這樣的胎壓範圍~但那也只是建議,傻傻的把胎壓打到最低和最高胎壓去騎。

K1047(小八)的胎面
小八的胎面是由八個小胎塊所組成,由此可知~小八的主要訴求在於滾動效果,相較於一般巧克力胎~可以減低滾動阻力,

上路實測

在半屏山的OFF ROAD表現,小八在硬土及小石塊的路面上~抓地力不錯,但因為胎塊小的關係~不易越過大石塊,在泥濘路面時因為排泥效果較差~容易打滑,下坡時的吸震效果(胎壓40PSI)相對也較差,在澄清湖的ON ROAD表現,託高胎壓(70PSI)和小顆粒的福,小八在柏油路的表現相當的好,在加速表現的路感和公路胎相近,過彎的穩定性也相當足夠,缺點就是煞車抓地力較低,煞車減速時後輪容易鎖死(碟煞應該不會),在煞車力道上的控制要稍加注意。=================================================================


K1010(大八)的胎面

K1010和1047的胎塊設計其實是相同的,只是顆粒大小和數量上有差別,很明顯的可以看出K1010的胎塊較大,一切以抓地力為優先考量,

上路實測

在半屏山的OFF ROAD表現,大八的表現真是驚為天人,上坡時每踩下一次踏板,就感覺輪胎緊緊的咬住地面,越過石塊時不會發生打滑的狀況,泥濘路面時的排泥效果極佳,高速過彎時的穩定性也很好,大胎塊加上30TPI的低廉紗密度,大八在下坡時的吸震效果也是沒話說,在澄清湖的ON ROAD表現,
加速很慢~巡航時重拖的感覺很明顯,因為胎塊較大~又是方型的設計,在柏油路過彎時相當的不穩,
加上胎料軟~抓地力強~磨耗會大大的增加,只能說...想練腳力就裝大八吧!

==================================================================
總結:
小八:什麼都能~也什麼都不能,論越野能力沒標準巧克力胎好,論滾動效果沒標準公路胎好,但是對於偶爾會去熱血玩泥巴,沒有備用輪組~又不想一天到晚換輪胎,或是只騎平路~又不想讓自己偷懶的人來說,小八是很好的選擇,大八:越野超強~平路超娘,愛玩泥巴~吃重口味的人,選大八就對了!超強的抓地力絕對不會讓你失望,但是去騎柏油路絕對是自虐。

==================================================================
題外話:胎壓怎麼打?

先前在M型二位元網站上看到一篇文章,事主裝的是小八~把胎壓打到最高上限80psi,
結果輪胎沒事~輪框卻炸掉了~還懷疑框有問題,通常這種狀況下,輪胎和輪框廠商都沒錯,是使用的人方法有錯,一般登山車會使用到高胎壓的機會很少,有些廠商為了成本(要說輕量也可以),輪框在設計上不可能承受那麼大的壓力,另外在路面溫度和滾動磨擦的影響下,胎內的空氣受熱膨脹~要超過最高胎壓不是難事,最低胎壓也是一樣的道理~總是要把體重考慮進去,胎壓不夠~撞到小坑洞蛇咬爆胎~撞到大坑洞框毀人傷,所以胎壓的範圍的極限,最高胎壓-10psi、最低胎壓+10psi,這樣是比較保險的做法,可笑的是~那篇文章中,還見到多位車友回應,說自己也是打到最高胎壓~都沒出問題,就推論出是框有瑕疵~老闆講的話不可信,不是沒出問題~只是你沒碰上而已呀!輕則~爆胎爆框傷荷包,重則~摔車受傷出人命!你選哪一個?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82)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