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便宜車架 就拿出來研究研究吧 我也想 檢便宜那個 土炸彈 要3萬起跳 那個突出的 手把? OFFROAD的時候 會弄到 菊花吧!?單槍避震 反應 直接 靈巧 行程都比較短不過 也意味著 衝擊感 也 直接反應天秤式連桿 連桿越長 越能放大行程 分散(模糊)直接而來的衝擊力兩種 車架幾何設計就好像早年的 手排 自排 一樣高手 愛用手排 操控講求 技巧 人車合一正常人 用自排 簡單便利 技術不好 也能當高手說到底 高級車或 影片裡 跳上跳下的通常 都是 單槍搖臂高手的選擇 選一台吧!
abaama wrote:這應該不太算單搖臂吧 這是單搖臂沒錯。現在越來越多車架設計回歸到最基本的單搖臂了,例如obera還有cannondale。或許單搖臂的直接加上避震器的技術才是王道。駿哥,我現在一直再撐的原因,有一部份是...也許這兩年如果我論文有做相關題目,哈哈,搞不好我想自己燒一個車架來玩A_A((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沒錢嗚嗚))再讓我多累積一點理論基礎還有騎乘的經驗吧哈哈,同時也累積一點財富嗚嗚。
單車狂熱車架種類市面上這麼多種類的車架結構,各個廠牌都略有不同,但是大致上都可以分為以下三個種類,而各種類下又有其他的次種類,我們將談到的包括:1. 固定轉點 a. 單搖臂 (Monopivot) b. 連桿式 (Faux bar)2. 虛擬轉點 a. Horst link b. VPP c. NRS d. Lawwill3. 其他 a. URT b. i-Drive避震車架 — 固定轉點a. 單轉點 (Monopivot)最初的前後避震車通常都是採用單搖臂的設計,因為它的架構簡單,而且各項的特性也很容易分析。在這裡我們選的代表車款是SantaCruz的Bullit,它的踩踏效率就如同我們之前所說的,只能在特定的檔位去減低踩踏對避震器的影響。由於只有一個轉點與後搖臂減少了一些連桿的重量,它的轉點跟後搖臂可以做得相當堅固以維持整體的剛性,相對的在選購時也要注意主轉點與搖臂是否做得夠堅固。固定轉點的車如採用高轉點設計會在踩踏時使避震器拉伸,而低轉點會在踩踏時使避震器壓縮,因此一般單搖臂的轉點位置通常在大盤到中盤之間,使得在使用小盤時使避震拉伸而減緩避震器作動,增加踩踏效率,而在下坡時以大盤踩踏能維持避震器的靈敏度。由於單轉點的設計是最直接的受力方式,在避震靈敏度上仍是最佳的系統,因此目前多用於DH用途的車上。至於DH車的轉點會放那麼高,當然對踩踏會有一些幫助,但主要原因應該是因為在長衝程的車上要盡可能提高BB的高度,以避免在後段行程時造成踏板觸地。b. 連桿式 (Faux bar, Seatstay four bar)這類型的車架很容易讓人誤以為是Horst-link,但其實它的表現跟單搖臂的車架相當接近。差別就在於後輪軸附近的轉點位置,請比較下圖與Horst-link的轉點,可以發現原本在Horst-link的chainstay上的轉點,在Faux-bar上則是位於seatstay上,而使得後輪軸到前三角的連結之間只有一個轉點,其他的連桿只是用來改變對避震器的驅動方式,若看它的在行程中後輪軸運動的軌跡(wheel path)則同樣是一個正圓的圓弧,因此它在踩踏方面的表現跟單搖臂的車架相同,均是以固定的轉點位置來決定其特性。但由於連桿的幫助改變了施力的方式,因此Faux-bar在煞車的性能方面則優於單搖臂,這我們在以後的章節會談到。可以發現到一個有趣的現象是Faux-bar的主轉點位置幾乎位在 seattube後面跟chainstay的交界處,這是由於要顧慮到連桿的連接點與前變位置,因此幾乎只有那個地方有空間設置主轉點。 這類型的車架與單搖臂同樣都只有chainstay經一個轉點後連接到車架,但它又加上其他連桿的輔助,因此它的剛性應該是較單搖臂好一些popingkao wrote:這是單搖臂沒錯。...(恕刪) 第一輛是單搖臂第二輛是連桿還有你之前PO的那輛應該要算是 ...虛擬轉點 a. Horst link...下側有2個轉點..上策又多了隻連桿*************************************************************耶..豪哥跟小高會焊接喔趕快來搞一台來玩玩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