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人居 wrote:烏山紫竹寺呢?...(恕刪) 沒辦法啦,狀況太多有人爆掉....有人摔卡....有人上支援車....所以這次就詐騙一下,只到旗山後折返,總里程數90km (比原本少了50km,算是另類的詐騙集團 ^^ )有趣的是大家依然玩得很開心,直說下次開團還要來 (驚驚!!)
jcchiou wrote:我認為要學好踩踏爬山最快 抱歉這點我不同意學好踩踏基本是從平地開始爬山時的踩踏是以平地的順暢迴轉衍生出來的變化kevinsed wrote:(不知有做小徑的fitting嗎?) 我認為小徑(這裡不是說小折)是可以做fitting的 (也真的有人去做)主要是水平(虛擬)上管 或者說從坐墊中心到手把中心(水平測量)的位置可改變之因素為龍頭長短 更精準還有彎把的不同設計 供同身高但手臂或者上半身比例不同的人做變化以及坐墊中心到BB的長度 更精準的還有坐墊中心到曲柄的長度可改變之因素包括坐墊和卡鞋扣片的厚度fitting的數據有舒適性為主 效率不是最高值 但適合長距離也有比賽攻擊短距離型 以達到最高效率為主 但需要配合肌肉群的訓練才能達到 一般騎乘使用這種fitting反而容易受運動傷害(舉例:看起來很帥的坐墊拉高---坐墊盡可能拉到所能踩踏最高 龍頭降到最低 座艙空間擴大到極限)通常一般人從踏板水平時腳板拇指球和膝蓋在垂直線上成一直線來固定坐墊位置:包括前後和高低再以柔軟度決定龍頭高度:以能夠保持胸腔順暢呼吸擴張這就是適合一般通勤踩踏效率的基本面接下來依照自己騎乘的路線-爬坡或丘陵或平地--慢慢去熟悉找到適合自己的調整時間久了 肌力的成長和柔軟度變化也會有達到以往無法適合的fitting之可能性fitting和練車的樂趣就在這裡
ii807 wrote:沒有啦 獻醜了不好意...(恕刪)大家多練多討論 很多東西我也是從書上看來 和別人請教 和大家出去騎車的樂趣得來的 ...(恕刪) 大家有分享才會一起進步,一個人很容易在思考上鑽牛角尖車友的提醒可以讓自己看到,錯誤的思考有時提醒別人時也可以教學相長使自己進步油俠未與伙伴出遊,天天掛重踩,一天只可以騎100km修正後突飛猛進也是開心油俠 大德魯伊-狂草
fatman99 wrote:大家有分享才會一...(恕刪) 大家所言甚事!!騎車是為了練身享受流汗的感覺(想當初是為了減肚子)所以從跑步1800~3000~5000~9000m然後跑柴山 (龍泉寺到雅座)下山用跑的 來回約50分最快(含休息)到後來買了我的愛車小白(愛爾蘭小摺) 再從平把時會手痛改彎把(降低風阻改騎乘姿勢) 屁股痛改座墊 最後為了踩踏極致上卡踏路程也漸漸~80km~100km~153km!而這一切也是騎車之後看書和車友互相討論學習而來練車不止是運動更可以認識很多同好只是現在同好們也漸漸的換上公路車 !而我還是堅持我的小徑練車 (因為它的輪子小需要更多迴轉速和耐力)~這樣是我目前練車哲學囉 哈哈
Fitting其實是參考用的啦 不過好像每一家Fitting設定值都不太一樣,參考即可我感覺Fitting都是個人極限值在設定的,但是都忽略個人輸出功率簡單的說就是馬步都沒紮好,就要開始學習衝刺,反而造成面的效果肌肉群不強的情況之下,座艙設定極限值,一定會受傷,我們都是普通人類並非神人所以個人建議在設定上面最好的方式還是採用,舒服最重要舒服設定就是 坐墊不要拉太高...龍頭不要用太長...盡量座艙縮小一點一邊騎乘一邊調整這樣最準...還有不要以為坐墊拉很高很帥...只是越容易受傷罷啦還有小折或是小徑要作Fitting我有另一種看法 廠商小車設定通常 方便 可折 輕鬆攜帶為主要目的往往犧牲掉很多大車的功能如果要好騎的小車 要先考量到本身車架的幾何 通常很多小車為了中變犧牲立管的角度跟公路車相比斜很多,導致很多小車坐墊都要往前移動,就算是移動未必是正確的位置小車我認為還是休閒騎就好,如果長程下來會造成身體的負擔要練車就必須告訴自己每天都必須騎乘多少的距離,絕對不可以偷懶,一墮落就會跟我一樣胖回來哈如果要鍛鍊的話我建議試著騎乘平路就好,先不要騎有陡坡的地方,控制一定的速度維持中間最好都不要爆衝,慢慢的騎乘這樣的效果會最好,先把肌肉練好吧在挑戰高難度的^^"關於穿卡鞋腳會麻就是.....車太硬啦......卡鞋綁太緊啦.....放鬆一點不是很好嗎[腳麻主因是血液不流通啦笨蛋]
fatman99 wrote:大家有分享才會一起進...(恕刪) 油俠葛葛請問"9/26 財政部高雄市國稅局前鎮稽徵所統一發票推行暨單車親子遊租稅宣導活動"關於這個活動你那邊收到可供車友報名的簡章了嗎??如果有收到我就過去找你拿簡章報名了~~煩請告知一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