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五、六月,身邊的車友掀起了一股換車潮,多了好幾台Intense,讓我也一直心癢想換車,只是家裡的財務老大管的緊,領零用錢過日子的我看到 Intense 也只能在一旁流口水,就在那時在拍賣網站上看到了 Astro「太宇」的 FSS am(AFAMD)車架。

太宇 Astro FSS am 車架分享
Astro FSS am(AFAMD)取自原廠網站 http://www.astroeng.com.tw

太宇 Astro FSS am 車架分享
新版 Astro FSS am(AFAMG)取自原廠網站 http://www.astroeng.com.tw

便宜的虛擬轉點車架(不含後避震),又有 6 吋的行程,雖然車架看起來單薄了一點,但對不飛不跳,只騎柴山林道的我來說綽綽有餘了,在網路上搜尋過該車架的資訊,確認尺寸沒問題後就下手了,後來 Astro的網站又多了 AFAMG 新版的 6 吋行程車架,照片如上圖。

這個車架用了 Astro 自家的 FSS- Floating Shock Suspsension system 的虛擬轉點系統,詳細的內容請參考:http://www.astroeng.com.tw/images/news/090710-fss.jpg,整體的外觀看起來很像某『G』牌大廠『R』系列車架的樣子。

車架入手也有半年了,剛入手時,為了方便,後避震就先買了 X-Fusion O2 PVA 裝上,其他的零件大多從舊車移植過來,陸陸續續換了一些零件,主要是輪組、前後碟片和座管。沒什麼好料,整部車目前的配置大約 14.4 kg(主要是輪組比較重吧!前 Hope、後 Dabomb 花鼓 + EX823 + K1010 UST 外胎),配備就不再說明了,看圖吧!

太宇 Astro FSS am 車架分享
太宇 Astro FSS am 車架分享
車剛組好時的樣子

太宇 Astro FSS am 車架分享
太宇 Astro FSS am 車架分享
最近的照片

這個車架走線全部走前三角的下管,所以後碟煞油管要夠長,這台 S 號(16.5吋)車架,油管就要150 cm 才夠長,不過整個走線還算美觀好整理。

車架有幾個缺點:

1、立管因為轉點焊接點關係,350 mm 的座管只能收一小截到立管內,下坡時會過高,只能用兩截式座管。先前就是用Titec的兩截式座管,因為我的座管束會將上截座管一起夾住,每次調座墊都要放開兩個座管束,用起來不方便,而且個人覺得看起來很醜;後來就改用轉接的方式,直接用 27.2mm 的座管,這樣的效果比兩截式座管還好,看起來也比較好看。

2、後避震用 190mm 的避震器(7.5” / 2”),這個尺寸要找比較高階的彈簧避震器不太好找,所以就先用O2 PVA 先頂著。

3、後三角補強的直管太靠近後輪,之前用 2.35 的 K1010 時補強的直管會非常的靠近後輪只剩下約 2mm,想替這兩根管子綁上內胎來保護車架,當場就磨到後輪了。現在用 2.1 的 K1010 就比較剛好一點點,可是看起來還是滿近的,不過還好這個車架應該用不到超過 2.35 的重口味外胎。

車剛裝好時 SAG 先抓 30%,出去試車,第一個感覺是踩踏還滿輕快的,爬坡的效率不錯,可是總覺得後避震搭配 O2 PVA 的感覺偏硬,會不會是後避震調太硬了?做過不少測試後,最後將後避震 SAG 調到約 37%,回彈調到最快在往回調 2~3 格,平路、上坡就開 1~2 格 PVA 避免後避震前段過軟,下坡時再將 PVA 關閉,至於為何要這要調整,後面會說明。

騎了半年整體的感覺就是上坡踩踏效率還不錯,踏板回擊也還好,後避震偏硬但貼地性還算可以,車身輕巧操控性不錯。

因為這不是什麼大咖車架,也沒有一車好料,更沒有『御姐』開箱加持,為了加點料,只好試著不專業車架分析。

不過 Linkage 分析出來的東西沒幾樣看得懂的我,在這裡做車架分析好像在班門弄斧,說是車架特性曲線分享比較恰當吧!

要做這個車架的 Linkage 分析,要先找到可以用的照片來畫車架,原本應該以實車的照片來畫比較準確,可是照相技術不好,要照角度正確的側面圖好像有點難度,可是遍尋不到 Astro 這個車架可以用的照片,後來無意間找到一個加拿大的品牌「Opus」,他 08~10 年的 Maadh 車系的車架長得跟我的 Astro 車架幾乎一模一樣,除了頭管、中變走線和尺寸外,仔細比對照片後,發現後三角的避震結構和尺寸都一樣,Opus 原廠網站上的照片又很完整,那就以 Opus Maadh 這個車架的照片來畫吧!

太宇 Astro FSS am 車架分享
取自原廠網站 http://www.opusbike.com/

雖說是只是車架特性曲線分享,也是要引用一段原出自「單車狂熱」的聲明(寬哥不要收我版權費啊!):

「此車架特性曲線分享僅供參考,目的為學術討論,不應作為買車依據或廣告效果,也請不要引用本文內容在其他地方作為評論依據,僅依照 Linkage 軟體結果,盡可能力求正確,但不保證符合車架的真實性能,讀者請先有此認知再閱讀本文。」

太宇 Astro FSS am 車架分享
Linkage 只要各個轉點和輪軸的位置,所以我指描了車架前三角的外觀,後三角和連桿的外觀就讓系統自己產生

以下就是車架的各個特性曲線,請各位高手們自行參閱吧(真正的分析就要有請「單車狂熱」的阿寬站長了):

太宇 Astro FSS am 車架分享太宇 Astro FSS am 車架分享
太宇 Astro FSS am 車架分享太宇 Astro FSS am 車架分享
太宇 Astro FSS am 車架分享太宇 Astro FSS am 車架分享
太宇 Astro FSS am 車架分享太宇 Astro FSS am 車架分享

不知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車架有滿高的上升率,槓桿比從 3.8 降到 2.1 左右,幾乎差了 1 倍,這應該也就是我一開始就覺得後避震偏硬的原因吧!所以我的 O2 PVA 才會把 SAG 調整到 37% 左右,平路和上坡再靠 PVA 來調整,另外,回彈也要調快一些,避免回彈過慢讓後避震經常處於偏硬的後段行程內。

目前計畫換一支彈簧後避震來試試,看看後段行程偏硬的感覺會不會好一些。

一直在想為何 FSS 要用 Float 的避震方式,也就是避震器是夾在上下兩連桿中間,既然用了 Linkage 這套軟體,即使不懂車架結構,也可以來惡搞一下,只要改個設定就變成了 Astro FSS-『Fixed』Shock Suspsension system:

太宇 Astro FSS am 車架分享
看起來更像某『G』牌大廠車架的樣子了

只有車架的槓桿比變了,而且是更高的上升率,其他都沒有變…

原來這個車架的上連桿小而短,如果後避震下方跟一般的虛擬轉點車架一樣固定在前三角上,這樣車架的前、中段行程的槓桿比會很高;如果固定在下連桿上,後避震會隨下連桿改變角度,降低後避震在行程前、中段的壓縮比率,稍微減緩車架的上升率。

(不知道這樣解讀對不對,FSS 應該還有其他的玄機吧!還請各位高手分享,謝謝!)

太宇 Astro FSS am 車架分享太宇 Astro FSS am 車架分享
太宇 Astro FSS am 車架分享太宇 Astro FSS am 車架分享
太宇 Astro FSS am 車架分享太宇 Astro FSS am 車架分享

後記:

感謝大家耐心看完,這篇我原本發表在「單車狂熱」的討論區,是小弟第一篇單車的分享文,我想這個車架沒有在台灣的市場上流通,應該也不常見,只是分享一下我的小小心得,期待能遇到更多騎 FSS 的車友一同交流。

同時也感謝「單車狂熱」阿寬站長,站上之前的車架分析文章讓我學了很多,站長這兩天也回覆了我一些問題,才能有後面這些圖表。
這個車架後固定3角與避震器底部應該有連桿會動
你模型似乎沒有連動
這會影響你模型的車體上昇度

所以請重新查看一下模型圖面
好一篇技術性分析的文章
以機構學為基礎
圖片所做的動態分析
更是一級棒
給您拍拍手~~~
dc1132 wrote:
這個車架後固定3角與...(恕刪)



第一張 FSS 後避震作動圖,其實後避震有跟下連桿連動,可能是放的圖太小,看不出來。

沒有連動的是第二張 FSS 後避震作動圖。

其實避震器跟下連桿連動的幅度非常小,主要是角度的改變
小弟也請友人幫忙拿了這支車架, 目前剩前差跟後差還沒找到喜歡的組件,不然就可以騎上路來去兜風了,另外我想問樓主個小問題,就是這支車架本身後3角下面培林部分,運作時上下會有動作嗎?
mac69696 wrote:
小弟也請友人幫忙拿了...(恕刪)


不懂您的意思
車架上的轉點,在後避震作動時都有用到啊

如果是後三角下方的轉點,作動時,帶動車架下方的主搖臂上下
好車 應該多支持台灣品牌

但希望的的塗裝可以再用心一點..
hy.chan wrote:
不懂您的意思 車架上...(恕刪)

照片上紅色圈起來的地方,因為這個地方有裝培林,而我組裝好時,只有這個地方是感覺鎖死的,其他的地方都可順利作動,後3角差也可上下作動,不知道您的情形我的一樣嗎?
mac69696 wrote:
照片上紅色圈起來的地...(恕刪)


因為受限於上方的連桿,這個地方的動作幅度本來就不大,動作的幅度比較看不出來。

如果要確定的話要把後三角上方和上方連桿的螺絲拆掉,這樣下方的轉點才能獨立動作。

請問板大轉把的手把能不能推薦哪邊購買.很不好找.看到那仔細分析車架真是厲害!我也是相同這台車架.版大分享讓我更了解這車架..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