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在考慮將目前 V 夾的登山車升級成碟煞, 看了多組油壓碟煞組, 不是前後碟盤都為 160mm, 不然就是前大後小 (前 185/180, 後 160), 我打算將前後都安裝 185mm 的碟煞盤, 但是想先確認以下疑問:

我不解的是, 為啥大部分的後盤都配 160mm 的, 有啥重要因素嗎? 找了些資料, 可是都沒提及到重點, 還請各位前輩們解惑了, 感恩!!
pgvin wrote:
最近有在考慮將目前 ...(恕刪)



因為登山車的前煞比後煞重要,需要較多的制動力!
因此都會配前大後小!
「沒有瘋狂就沒有精彩」「最棒的總在安全區之外」
Bruce815 wrote:
因為登山車的前煞比後煞重要,需要較多的制動力!
...(恕刪)

是否還有其他原因勒?

有沒有安全性的考量?

之前有看過一篇關於力矩之類的文章, 有提到如果搭配太大的碟盤, 有可能會造成車架斷裂之類的狀況, 當時看到的是搭配 203mm 的, 為此我還特別看了一下我的後三角, 倒是覺得應該夠粗壯到可以裝 185mm, 203mm 的我就不敢說了!
pgvin wrote:
之前有看過一篇關於力矩之類的文章, 有提到如果搭配太大的碟盤, 有可能會造成車架斷裂之類的狀況, 當時看到的是搭配 203mm 的, 為此我還特別看了一下我的後三角, 倒是覺得應該夠粗壯到可以裝 185mm, 203mm 的我就不敢說了!

大約10年前,碟煞剛剛開始流行,車架開始有"碟煞座"。
那段時間,確實有安裝碟煞造成車架損毀的事件,但並不多。
當年技術不夠成熟,並沒有考慮碟煞使用時,對車架的影響。
(尤其是後上叉與後下叉)
現在碟煞,幾乎是越野車的標準配備,
都會考慮到對車架的補強。
這類因為安裝碟煞,造成車架毀損的事情,已經很久沒有見過了。
-----
沒有劇烈騎乘的技術與習慣,
"不需要"用到203mm的碟盤。
碟盤越大,越容易有異音與變形。
(大碟盤不夠好,還蠻容易變形的。)
且使用203mm碟盤,自己必須要有控制煞車的技術,
不然按太大力.....很容易飛出去。
小弟兩台車
較重的雙避震車用185mm

單避震車用160mm

XC用頂多185mm

FR~DH才上203mm
因為車越重下坡制動力很重要

不過185mm 真的比較爽
下坡較敢衝.....

XC車雖然較輕
160mm的確要施較大力氣才發揮跟185mm相同制動力
在林道一個長下坡下來
加上高速 情況下手較容易因疲勞而影響操控!!

不過還是個人習慣為主
有的人V夾也是衝到那邊去........


感謝樓上兩位前輩們的解說!

事實上我頂多也只會裝到 185mm, 在大上去, 就有很多因素及問題要考慮!

現在我大概了解了, 後碟煞也準備來裝 185mm, 其實我不太常騎 OR, 主要是裝爽的而已啦!!

謝謝各位啦!
要裝到203mm的

也不是你說要裝就裝的

前叉 後叉不支援那麼大的話 還要另外想辦法

要改東改西的....

為了爽度 實用度都不見了
炫耀你的車有幾匹之前.. 先告訴我你能發揮幾匹..
配什麼盤主要是看車種用途吧~~ 前大後小幾乎汽車 摩托車都是這樣~ 大盤煞車真的有比較利!! 不過也要總傍分傍一起配合喔!!
如果就同一組碟煞來說
搭配大的碟盤制動力會較強
溫度上升也會比較慢
但相對的煞車力道也會比較急
對力道的控制也會略差一點
所以...
這時候就要看車輪所需要的煞車力道來決定了
對後輪來說
煞車時荷重會往前移
比較容易鎖死
除非有特殊要求
不然能讓後輪鎖住的力道就夠了
再大力也不會讓車子停的比較快
還會造成力道控制的不易和重量的增加
所以早在一開始IS mount碟煞統一規格在設計的時候
就刻意的把後碟盤的尺寸做小
如果用一模一樣的卡鉗和轉接座
裝在前輪要用的碟盤會比後輪的大20mm



至於為什麼要前後盤都160mm的...
最大的理由很簡單
"錢"
對碟煞廠來說
生產不同尺吋碟盤的工程比起生產不同尺寸轉接座困難
成本也比較高
然而對組車廠/經銷商來說
碟盤比較貴...轉接座比較便宜
而且轉接座要保存屯貨也比碟盤來的容易
早期在Post mount還沒開始流行之前
沒有所謂轉接座這個東西...
所以大部份碟煞廠都採取160/140(XC)或180/160(DH)這樣的碟盤配制
不然卡鉗要做兩種規格
但有了Post mount之後靠轉接座就能解決一切
就變成前後一樣大了

再者
前後碟盤一樣在部份人的觀點裡也較美觀
我是前後都裝203mm的
因為想要走視覺系
之前有車行是建議要我把碟盤換小
因為會怕前叉或後叉使用後會有斷裂的情形
不過我有打電話詢問過捷安特和Trigon
他們的回答是只要裝得下去 在他們保固期內
有問題都可以找他們
所以我就繼續裝203mm碟盤囉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