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在考慮將目前 V 夾的登山車升級成碟煞, 看了多組油壓碟煞組, 不是前後碟盤都為 160mm, 不然就是前大後小 (前 185/180, 後 160), 我打算將前後都安裝 185mm 的碟煞盤, 但是想先確認以下疑問:
我不解的是, 為啥大部分的後盤都配 160mm 的, 有啥重要因素嗎? 找了些資料, 可是都沒提及到重點, 還請各位前輩們解惑了, 感恩!!
pgvin wrote:
之前有看過一篇關於力矩之類的文章, 有提到如果搭配太大的碟盤, 有可能會造成車架斷裂之類的狀況, 當時看到的是搭配 203mm 的, 為此我還特別看了一下我的後三角, 倒是覺得應該夠粗壯到可以裝 185mm, 203mm 的我就不敢說了!
大約10年前,碟煞剛剛開始流行,車架開始有"碟煞座"。
那段時間,確實有安裝碟煞造成車架損毀的事件,但並不多。
當年技術不夠成熟,並沒有考慮碟煞使用時,對車架的影響。
(尤其是後上叉與後下叉)
現在碟煞,幾乎是越野車的標準配備,
都會考慮到對車架的補強。
這類因為安裝碟煞,造成車架毀損的事情,已經很久沒有見過了。
-----
沒有劇烈騎乘的技術與習慣,
"不需要"用到203mm的碟盤。
碟盤越大,越容易有異音與變形。
(大碟盤不夠好,還蠻容易變形的。)
且使用203mm碟盤,自己必須要有控制煞車的技術,
不然按太大力.....很容易飛出去。
搭配大的碟盤制動力會較強
溫度上升也會比較慢
但相對的煞車力道也會比較急
對力道的控制也會略差一點
所以...
這時候就要看車輪所需要的煞車力道來決定了
對後輪來說
煞車時荷重會往前移
比較容易鎖死
除非有特殊要求
不然能讓後輪鎖住的力道就夠了
再大力也不會讓車子停的比較快
還會造成力道控制的不易和重量的增加
所以早在一開始IS mount碟煞統一規格在設計的時候
就刻意的把後碟盤的尺寸做小
如果用一模一樣的卡鉗和轉接座
裝在前輪要用的碟盤會比後輪的大20mm
至於為什麼要前後盤都160mm的...
最大的理由很簡單
"錢"
對碟煞廠來說
生產不同尺吋碟盤的工程比起生產不同尺寸轉接座困難
成本也比較高
然而對組車廠/經銷商來說
碟盤比較貴...轉接座比較便宜
而且轉接座要保存屯貨也比碟盤來的容易
早期在Post mount還沒開始流行之前
沒有所謂轉接座這個東西...
所以大部份碟煞廠都採取160/140(XC)或180/160(DH)這樣的碟盤配制
不然卡鉗要做兩種規格
但有了Post mount之後靠轉接座就能解決一切
就變成前後一樣大了
再者
前後碟盤一樣在部份人的觀點裡也較美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