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小弟不會導公式,只會基本原理。

因為小弟是做車的,談到避震器,只知道有兩個主要結構
一個是彈簧(SPRING),負責緩衝降低瞬間衝擊力道
一個是吸震筒(DAMPER),負責將衝擊力道吸收掉(實際上是轉換為熱能,消耗掉)
要吸收能量,彈簧幾乎用不到,行程也不是重點
在同樣的衝擊力道之下,行程造成的影響,是提供多少緩衝空間
緩衝空間小,吸震筒就必須在很短的行程裡,把能量吸收掉,所以DAMPER會偏硬,阻抗大
緩衝空間長,吸震筒可以在比較充裕的行程裡吸收能量,所以DAMPER會偏軟,阻抗小
基本上,10公里時速通過一個突起,和30公里時速通過一個突起,遇到的衝擊能量是後者大於前者
所以越快的速度通過,對避震器來說,負荷越重
在這種狀況下,行程所影響的,是能夠通過多高的障礙,和車的速度沒關係
行程不夠的,就會觸底;行程夠的,就能夠順利通過
剩下的是避震筒如何順暢地吸收能量
所以長一點的行程,對於通過障礙,應該是有一些好處
但是跳起後落地,要考慮的不只是如何吸收能量,更重要的是怎麼緩衝衝擊力道
衝擊力道太強,力量會直接傳到車架和人的身上
車架會斷
人會被震走
至於怎麼樣能夠提高衝擊力道的吸收能力
把力量變緩,要靠彈簧,還有雙腿
把力道吸收掉,要靠吸震筒,還有雙腿
以上是小弟能夠想到的,希望能夠幫得上忙

阿海
PS.這篇應該PO在這裡嗎?還是要PO到汽車那邊去啊?如果有不適當的,不要打偶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