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胎式和膠帶式的ghetto tubeless 土砲式改法我都用過...!!
現在前輪用膠帶式,後輪用內胎式..都要加補胎劑.
膠帶式改裝簡單但漏氣也較快,內胎式則機乎不會漏氣但較傷荷包.
改裝用的內胎建議找法式且氣閥可拆的氣嘴.改天灌補胎劑較方便.
用低胎壓跑過多趟浸水營都沒脫框過,應該安全.下一步要自己DIY
做補胎劑了.
感謝分享
請問補胎劑需要經常補充嗎?如果一開始用得夠的話。
又請問低壓胎使用沒問題,低壓到多少?
用內胎式的每換一次外胎就要消耗一條內胎,是吧?

感謝嘍!
chen002
chen002 wrote:
請問補胎劑需要經常補充嗎?如果一開始用得夠的話。
又請問低壓胎使用沒問題,低壓到多少?
用內胎式的每換一次外胎就要消耗一條內胎,是吧?
...(恕刪)


我的經驗
26寸的登山胎一次60cc的話大約3~4個月要補一次.所以我才說下一步要自己DIY
做補胎劑.

30psi以下但不會低於20psi,不然過彎時很飄..

基本上不用,你把那條原本的內胎當成stan`s tubeless kit中那兩條襯帶使用就可能以了.
但最好先用膠帶把輪框上的洞封一下.
用內胎法是不是要找小一點的內胎啊
26吋的內胎應該會比框還大
那要用幾吋的內胎比較適合呢?
另外我看影片中把內胎裝進去後好像多餘的胎皮還留在框上
那是要等外胎裝上後才割掉嗎
還是內胎切開後就割掉呢?
請不吝指敎
jyp93arc wrote:
用內胎法是不是要找小一點的內胎啊
26吋的內胎應該會比框還大
那要用幾吋的內胎比較適合呢?
另外我看影片中把內胎裝進去後好像多餘的胎皮還留在框上
那是要等外胎裝上後才割掉嗎
還是內胎切開後就割掉呢?
...(恕刪)


我26和29寸輪組都是用20"內胎改的..

確定改裝成功後再割掉
Y飛 wrote:
我26和29寸輪組都...(恕刪)

怎麼樣確定成功呢?
是把外胎裝上去嗎?
把剪開的內胎夾在外胎和框的中間嗎?
這樣好像要很大的功夫才能裝上去
用一般框改成無內胎的方式.....效能大概只有用真正無內胎框的50%而已吧?

光是胎唇的設計就完全不同了!!

一般框用到很低的胎壓,除了不像無內胎框的胎唇那麼強,撞到容易變型之外,甚至也比較容易脫唇吧?

實在沒什麼意義........

聖皇龍 wrote:
用一般框改成無內胎的方式.....效能大概只有用真正無內胎框的50%而已吧?
光是胎唇的設計就完全不同了!!
一般框用到很低的胎壓,除了不像無內胎框的胎唇那麼強,撞到容易變型之外,甚至也比較容易脫唇吧?
實在沒什麼意義........

不曉得這個50%的效能,是如何計算出來的?

事實上,跑重口味 or DH方式的車友,鮮少使用無內胎。
原因無他?
就是輪框一敲凹,沒有氣密,當場無內胎系統就失效。

使用純正UST or Notube or 土砲改法.....風險基本上都一樣。
以我所熟之的輪框中,還是以V夾框最耐撞擊。
碟煞框,尤其是輕量化輪組,輪框最外緣不見得比較耐撞擊。
目前還是比較常見到XC賽場在使用無內胎,
畢竟XC車的避震效果比較差。
sylow wrote:
新年快樂, 藉這篇一問:
無內胎框和一般框構造, 除了鋼絲孔外, 有何不同?
也就是說, 我把一個一般框的鋼絲孔用氣密膠或氣密帶封死後, 用UST的效果是否就和無內胎框一樣?
又...無內胎打氣對一些人是個夢靨, 為何登山車管胎(直接黏合內外胎)仍不普及?
謝謝...

基本上無內胎框就是氣密框,當然土砲改造一般框也行。
無內胎打氣,其實多打幾次,熟練之後也還好。
沒有想像中那麼困難。
只是抓地力上升,外胎磨耗也比較快。
Off Road路況不比在平路,尤其是很可能騎士會身在荒野or深山之中。
管胎,最糟的就是很難修復。
帶這種不可靠的東西Off Road,絕對是找自己麻煩。
使用無內胎系統,一般都會帶一條內胎,預防有問題時可換上使用,如此即可保有無內胎的優點及便利性
參考一下別人的文章吧^^

http://blog.xuite.net/gptomas/gptomas/16133810

你家那台騎起來很豪邁的古董豪邁125都已經沒在用內胎了
可是被你供奉在旁邊那台價格不斐的登山車呢?

這絕對不是一個合理的現象.........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