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皇龍 wrote:
用一般框改成無內胎的方式.....效能大概只有用真正無內胎框的50%而已吧?
光是胎唇的設計就完全不同了!!
一般框用到很低的胎壓,除了不像無內胎框的胎唇那麼強,撞到容易變型之外,甚至也比較容易脫唇吧?
實在沒什麼意義........
不曉得這個50%的效能,是如何計算出來的?
事實上,跑重口味 or DH方式的車友,鮮少使用無內胎。
原因無他?
就是輪框一敲凹,沒有氣密,當場無內胎系統就失效。
使用純正UST or Notube or 土砲改法.....風險基本上都一樣。
以我所熟之的輪框中,還是以V夾框最耐撞擊。
碟煞框,尤其是輕量化輪組,輪框最外緣不見得比較耐撞擊。
目前還是比較常見到XC賽場在使用無內胎,
畢竟XC車的避震效果比較差。
sylow wrote:
新年快樂, 藉這篇一問:
無內胎框和一般框構造, 除了鋼絲孔外, 有何不同?
也就是說, 我把一個一般框的鋼絲孔用氣密膠或氣密帶封死後, 用UST的效果是否就和無內胎框一樣?
又...無內胎打氣對一些人是個夢靨, 為何登山車管胎(直接黏合內外胎)仍不普及?
謝謝...
基本上無內胎框就是氣密框,當然土砲改造一般框也行。
無內胎打氣,其實多打幾次,熟練之後也還好。
沒有想像中那麼困難。
只是抓地力上升,外胎磨耗也比較快。
Off Road路況不比在平路,尤其是很可能騎士會身在荒野or深山之中。
管胎,最糟的就是很難修復。
帶這種不可靠的東西Off Road,絕對是找自己麻煩。
http://blog.xuite.net/gptomas/gptomas/16133810
你家那台騎起來很豪邁的古董豪邁125都已經沒在用內胎了
可是被你供奉在旁邊那台價格不斐的登山車呢?
這絕對不是一個合理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