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ar白馬 wrote:白馬大,真可謂主觀必然存在,近幾年在討論區,尤其是 01 這一類的,討論的背後有著什麼,小弟相信您多少明白的。觀察了一段時間,覺得白馬大的回應,較背離所謂的 01 精神,所以,小弟偶爾會上來拜讀一下,覺得有點收穫,剛好樓主問的問題,印象中白馬大也回應不少,所以推薦樓主去讀一下。當然,也不是說白馬大說的就一定得照辦,討論的過程也有其他訊息可以參考。但,無論如何,有很多疑慮是可以自己先做功課的,可惜的是 01 沒有這樣的設計,很多文章就這樣隨著時間與新討論的出現就壓過去了。
不中肯,還請多多賜教一下,感恩。
(其實我偏見很多......XD)
回到樓主的問題,從樓主另外一篇抽筋文,大概知道已經選好尺寸了,也算是功德一件。
ddar白馬 wrote:
簡單說一下,主因是上面說的賽道變很難。
11月美利達杯前,美利達請到Gunn-Rita來台做演講,
有幸跟到,聽到一些有趣的改變。
Gunn-Rita是4次UCI女子XC賽年度冠軍,
他講的話很有說服力。
Gunn-Rita,他30歲以前,XC車的設定,
和公路車是很相像的,但10年後改變很多。
以前XC車,龍頭9cm起跳,
龍頭角度低,高低差大,把手長65cm上下。
現在XC車,龍頭8cm上下,
龍頭角度小,高低差小,把手長70cm上下。
就是應付困難賽道的轉變。
總之,除了XC車還會用到8cm上下的龍頭。
其他越野車種,現在都是用6cm上下的龍頭。
給大家參考。

樓主選的是 Trance,去年新規格發表,今年延續,車架幾何設定沒有太大的變動;如果是另外一部之前大家一起討論過的 Anthem,變化就有點明顯,例如,廠配把手從 690mm 改為 730mm,今年在米國及歐洲甚至出了一款 SX 版(如上圖),廠配龍頭也短了不少,前避改搭行程 120mm,據了解,主要原因是可以讓選車的人,同時擁有一部兼顧 Trail 與 XC 性能的車(其實這樣的組合跟捷安特車手 Adam Craig 愛用的設定好像也有點關係),目前的評價還不賴,也一併回應到白馬大對近年越野車變化的說明(仍在持續變化中)。
此外,也有一款新車 Stance,很明顯是介於 Trance 與 Anthem 之間,我們這裡還看不到,有點小可惜。
wewishyouamerryx'mas wrote:
彼得兄這張照片實在有夠閃,比開箱還閃
哈哈...腰間肉傷眼...讓聖誕快樂大見笑了

分享一段影片
可以看到20年前與現代登山車在同一賽道的性能表現
當時代窄把寬,長龍頭,高重心的設定
即便是專業選手也得下得小心翼翼

隨著幾何設定,材料科技與避震科技的演進
可以看到lighter, stronger, faster真的實現了

我真心認為這是登山車遠比公路車有趣味的地方呀~

(P.S. : Santa Cruz Bronson真的好漂亮呦
)wewishyouamerryx'mas wrote:
同時擁有一部兼顧 Trail 與 XC 性能的車
(其實這樣的組合跟捷安特車手 Adam Craig 愛用的設定好像也有點關係),
目前的評價還不賴,
也一併回應到白馬大對近年越野車變化的說明(仍在持續變化中)。
現在越野車比賽很多元,有上有下的xc賽,
把人往下丟的下坡賽。
還有像紅牛辦得跳懸崖大賽,Red Bull Rampage。
每種車型都不太一樣。
這幾年Enduro耐力賽也辦得不少,
台灣有真級八Enduro挑戰賽作為代表。
每種比賽都買一台專用車,哪受得了......

所以我目前都是用Enduro賽當設定範本,
可以爬山,但不拼速度。
下坡可以盡興,但不到追求高速的危險程度。
彼得孫 wrote:
隨著幾何設定,材料科技與避震科技的演進
可以看到lighter, stronger, faster真的實現了
我真心認為這是登山車遠比公路車有趣味的地方呀~
想想萬惡的uci,公路車都被綁死了,
越野車20多年來,真的進步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