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anwen wrote:
看到這規格~~令我著實嚇了一跳...(恕刪)
補一下原廠的幾何資料:
http://www.giant-bicycles.com/en-au/bikes/mountain/2335/32060/geometry/
然後2009年的捷安特台灣中文網站沒有附幾何,但2008年有:
http://www.giant-bicycles.com/zh-TW/bikes/mountain/1697/30621/?collections_id=3
可惜的是,上面那些名詞都打錯了,「上管角度(?)」22.6....跟英文網站對照(2008年還是用英吋單位),就會知道那欄是有效水平上管。
另外,HB3的幾何資料(一樣是2008年的):
http://www.giant-bicycles.com/zh-TW/bikes/mountain/1696/30620/
很明顯的,HB3在上管長度上比SE2要短了一些(以立管16吋來說,分別是569mm跟575mm),這對於休閒騎乘是頗有幫助的。
不過入手SEV目前累積約620Km的騎乘經驗後, 越來越體會到jsoccer所言
回想當初到賊安特試車時, 本來猶豫是否直接牽17" SEV
不過總得把坐管拉到安全線才行, 而且腳步迴轉空間也稍嫌侷促...
幾經思考與身高差不多店員(也是用此車架)的建議下, 改成19"
只能說好顯當初不是選SE2, 不然改版後的水平有效上管應該會讓俺吃不消
小弟的比例騎19" SEV只能算剛好符合, 長途騎乘(例:超過百公里之類的)後還是稍微覺得會手酸
不過也有可能手部肌肉尚未練成?

在多騎幾些里程後, 如果還是會手酸...也許就要考慮稍短的龍頭
XTC車架的特性與後三角直接回饋反應
若是休閒用途的買家還是考慮小瓜或其他品牌比較恰當...
不過小弟還是愛我的選擇, 對我來說XTC車架優點大於缺點啦

jsoccer wrote:
[前言]會寫這一篇,...(恕刪)
頗贊同你的話(因為我也是騎xtc), 不過仍然必須說...你的話有些以偏蓋全
您文中所提很多xtc的車主都會改裝龍頭增高器...然後如何...
我個人感覺您是以果為因
北部的地形本來就比較和緩, 例如著名的風櫃嘴也不過爾爾(十多年前在台北工作過), 這樣的地形路況根本不需用xtc這樣類型的車就可以輕鬆攻克
那來到我現在居住的中部呢(南投) ? 找機會不彷去著名的139縣道看看, 你一定會發現, 不要說xtc好了, 就連別牌的登山車, 也都少見龍頭增高器, 原因在哪 ? 因為一裝, 上半身仰起, 重心向後移, 在多山的中部地區, 尤其要對付非常眾多的水泥型產業翹孤輪道路, 根本行不通 !
至於太趴要用龍頭增高器改善這種方法根本跟xtc無關, 純粹以訛傳訛罷了, reach太長只能靠縮短龍頭或換車架改善
最後要說的是...不會有一種車子, 它可以適用所有地形, 如果有, 他的名字叫...變形金剛 !
原本騎的也是捷安特的17吋車子,雖說是廉價雙避震車款,但長途騎乘並不會身體不舒服(我已經習慣雙避震寬胎所帶來的舒適性了)。
牽 XTC 騎回家的石上,細胎和車輕讓我很不習慣,不過我瞭解這是車子的設定不同。晚上去河濱騎,一開始感覺速度比之前的快許多(當然,因為沒有後避震加上細胎,變速系統又比較高級),接著刻意挑一段不平的路來騎,發現彈跳很嚴重(我認為這是因為沒有後避震跟細胎的原因),以上情況算是我換車前就有的認知,所以ok。但問題來了,騎不到幾分鐘,我就發現身體不舒服,尤其是腰,就是身體要很前傾去抓車把,於是我就調頭回家。
跟原來的車比對了一下,發現座墊跟龍頭的距離比我原來的車長不少,這台車的原廠設定不適合我,所以現在打算把座墊往前移或換高角度短龍頭試看看會不會有改善,順便把彎把換成比較短的直把(我喜歡騎短直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