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FUJI 登山車是第一部碟煞車我的美利達TR-760是V煞的,正好可以讓我仔細比較兩種不同機械設計的差異性,大哥您提出的問題是機械碟與油壓碟的差異性比較,所以我的小美可以去旁邊乘涼,不用理它了.
不知道大哥您有在使用汽車嗎?不知道您有沒有注意到單車的油壓碟式煞車系統其實跟汽車的設計原理是相同的,都是以能量不滅定律,液體不可被壓縮的巴斯葛原理.當然以汽車的速度與重量而言整個煞車系統都要更加強化而耐用,
相對來講單車為了要求輕量化所以結構簡單效能至上為原則,單車的油壓碟式煞車系統一樣有油壺,油封,油管,推動活塞對來令片施加壓力摩擦盤達到減速制動的效果,經由摩擦將動能轉換為熱能在空氣中冷卻,而煞車油不管使用的油品種類,耐熱係數高低,只要過熱就會造成膨脹直接對油管油封造成壓力導致老化甚至破裂也會產生氣泡,吃掉車手經由拉柄施加在活塞上面的力量,造成煞車力減弱或是沒有煞車,前面說過巴斯葛原理是液體不可被壓縮原理,可以空氣的密度低於於液體,所以會有反效果.
當煞車系統的壓力無車洩放一定是往結購中最脆弱的部位衝出去,除了油管之外就是油封了,很多油碟車主很不喜歡將車子到立過來以坐墊著地的方式擺放車子,因為這樣也會造成油缸裡面的煞車油洩漏出來,即使油封是新的一樣避免不了這樣的問題.走筆至此,我想聲明的是我沒有騎過油壓碟的車,我是根據我對汽車油壓碟煞系統的了解來提供一些看法.當然我們不能以上述那些問題就此抹煞油壓碟的好處與優點,可是今天把腳色換成機械碟之後,上述的問題都不復存在,沒有使用煞車油來當做媒介,自然也不需要一個密封的環境來傳導壓力,不需要擔心溫度造成油品變質劣化甚至汽化,也不需要擔心油封油管破裂,可見得溫度真的是煞車系統最大的敵人,不管今天的科技在進步,依然無法跳出它的物理定律,頂多是將它的極限在上修到更高一些罷了.而機械碟煞它的可靠性更是無庸置疑的,簡單的工具就能更換,調整與維修.即使身在荒山野嶺之中只簡單的工具一雙巧手,很容易就可以排除故障,然後它的力量傳導只有一條鋼索,很讓人信賴的構造.不是嗎?
其實油壓碟與機械碟各有一群死忠的擁護者,都誓死捍衛,它們也都擁有各自的一片天可以自信發揮的舞台,不管是林道,泥地或是從武嶺的下坡道都有機械碟油壓碟的車快樂悠遊,所以今天我想最重要的考量是你的預算還有你的用車環境與用車習慣,朋友間一定有人騎機械碟有人騎油壓碟還有V 煞的車,多嘗試多比較,不要太衝動就把錢花下去,騎車是騎長久的,事前的準備周詳可以讓你在往後的騎車生活中順心愉快,油封與油品都是耗材也都不便宜也必須在考量的範圍之內喔!
就愛騎單車 wrote:
大大您好!我的車機械...(恕刪)
基本上....
單車的油壓碟結構跟汽機車的是不一樣的
我是不知道你在哪裡碰到了哪位車主不敢把油碟反過來放的....
那我可以建議你叫他安心的放吧
正因為腳踏車常常要反過來放
所以油壺的油封設計是要汽機車來的更加講究
如果現在是西元1998年單車碟煞剛開始普遍的年代
那倒著放會漏油那就偶有所聞
但現在已經2009年的
而且腳踏車也不是每個人都是正著騎的
防漏措施都做的很完善
光倒著放就會漏油那真的是讓人笑掉大牙了
而且大多有做一些類似防止跑氣泡的設計
倒著放基本上是沒有啥影響的...
再者
像Avid的煞把油壺是和煞把平行不是垂直
如果跟汽機車結構一樣那早就跑氣泡囉
也不用倒著放就應該直接漏油了不是嗎?
但是事實上並不會
另外像之前的Hayes
基本上它並沒有油壺...而是用彈性油囊的設計
這東西不論用哪一個角度放都不會跑氣泡...除非灌油沒灌好
機械碟好保養的優勢這是無可否認的
但是機械碟在力量傳導上較油壓碟差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鋼絲和管壁磨擦跟油和管壁磨擦哪一個阻力小....你對油壓結構很瞭的話這應該不難理解吧?
相較於油管破裂
要把機械碟的煞車線拉斷其實是簡單的多
我自己沒捏爆過油壓碟....但V夾或機械碟的煞車線倒是拉斷過好幾次
因為鋼絲頭是要和鋼絲去接合的...長時間的磨擦下對編織成的鋼絲線傷害也很大
油壓碟在這方面的承受力就相對的比較好
在荒郊野外你把鋼索拉斷你也會知道越簡單的東西是有多不可靠了
而且機械碟也是有熱膨脹的問題
為了要讓煞車動作時沒有間隙
機械碟的旋轉關節會做的非常緊配公差抓的很小
油壓煞車系統裡油雖然會被加溫
但反過來油也是在幫卡鉗本體的機械結構降溫
而機械碟則什麼都沒有...全部金屬硬碰硬
緊配的金屬在沒有的冷卻的狀況下加溫....會變怎樣應該不難理解吧?
另外
機械碟本身也需要有一個螺旋狀的細彈簧支撐整個旋轉結構
這東西在加熱後...以及長時間的扭轉後....壽命有多少呢?
油壓碟並沒有這樣的結構....不知道你有沒有想到這方面的問題?
而油壓碟力道控制比較容易....這樣的優勢機械碟目前是根本想追都追不到
也許機械碟比較不會故障....但不好控制摔車之後車沒壞人壞掉了
這樣會比車壞掉人沒壞好嗎?
我自己從1998年就開始使用碟煞到現在
油壓碟用過不下十種
機械碟也四五種
而這總計十五種裡面最少十種有被我玩壞過
單車的世界很簡單
就是有一好必有一壞
如果機械碟真的像你說的那養免保養不會壞
那全世界都給你賣就好了何必再花那麼多錢設計油壓碟?
你用不到不代表全世界的人都用不到
你知道並不代表全世界的人都不知道
機械碟的優勢在於它便宜也不太需要保養....維修容易摔壞哪裡換哪裡就好
但缺點也一樣在那邊
力道不好控制....高溫容易故障....容易卡死或跳彈簧....間隙無法自動調整....等等
比較適合煞車只是輔佐用或是容易摔車丟車的使用方式
(例:街道....土坡....或是Touring及輕度XC)
油壓碟的優勢則是在於力道控制精準....在高速高溫高強度的使用下故障率較低
但缺點就是維修保養不易
比較適合需要精細控車或是煞車使用頻繁的騎乘方式
(例:DH....FR等等常常要煞車的環境)
有一好必有一壞
就是這麼簡單
沒有騎過油壓碟的車
那我建議你先去騎個幾台....最好是先去"騎壞"個幾台
當然機械碟的也是多去操壞個幾組
真的有在操要把腳踏車騎壞並不是多難的事
只用過一個東西就空說那個東西好....
這樣的一言堂洽當嗎?
很多東西裡其實藏著你很多不知道的秘密
像油壓碟會不會漏油這點就跟你對汽機車碟煞的認知天差地遠
多摸摸多騎騎多摸摸多摔個幾次
你會學到很多的
就愛騎單車 wrote:
大大您好!我的車機械碟登山車,在這裡先不就廠牌來做討論,純粹以我使用機械碟的心得與您分享.
我的FUJI 登山車是第一部碟煞車我的美利達TR-760是V煞的,正好可以讓我仔細比較兩種不同機械設計的差異性,大哥您提出的問題是機械碟與油壓碟的差異性比較,所以我的小美可以去旁邊乘涼,不用理它了.
不知道大哥您有在使用汽車嗎?不知道您有沒有注意到單車的油壓碟式煞車系統其實跟汽車的設計原理是相同的,都是以能量不滅定律,液體不可被壓縮的巴斯葛原理.當然以汽車的速度與重量而言整個煞車系統都要更加強化而耐用,
相對來講單車為了要求輕量化所以結構簡單效能至上為原則,單車的油壓碟式煞車系統一樣有油壺,油封,油管,推動活塞對來令片施加壓力摩擦盤達到減速制動的效果,經由摩擦將動能轉換為熱能在空氣中冷卻,而煞車油不管使用的油品種類,耐熱係數高低,只要過熱就會造成膨脹直接對油管油封造成壓力導致老化甚至破裂也會產生氣泡,吃掉車手經由拉柄施加在活塞上面的力量,造成煞車力減弱或是沒有煞車,前面說過巴斯葛原理是液體不可被壓縮原理,可以空氣的密度低於於液體,所以會有反效果.
當煞車系統的壓力無車洩放一定是往結購中最脆弱的部位衝出去,除了油管之外就是油封了,很多油碟車主很不喜歡將車子到立過來以坐墊著地的方式擺放車子,因為這樣也會造成油缸裡面的煞車油洩漏出來,即使油封是新的一樣避免不了這樣的問題.走筆至此,我想聲明的是我沒有騎過油壓碟的車,我是根據我對汽車油壓碟煞系統的了解來提供一些看法.當然我們不能以上述那些問題就此抹煞油壓碟的好處與優點,可是今天把腳色換成機械碟之後,上述的問題都不復存在,沒有使用煞車油來當做媒介,自然也不需要一個密封的環境來傳導壓力,不需要擔心溫度造成油品變質劣化甚至汽化,也不需要擔心油封油管破裂,可見得溫度真的是煞車系統最大的敵人,不管今天的科技在進步,依然無法跳出它的物理定律,頂多是將它的極限在上修到更高一些罷了.而機械碟煞它的可靠性更是無庸置疑的,簡單的工具就能更換,調整與維修.即使身在荒山野嶺之中只簡單的工具一雙巧手,很容易就可以排除故障,然後它的力量傳導只有一條鋼索,很讓人信賴的構造.不是嗎?
其實油壓碟與機械碟各有一群死忠的擁護者,都誓死捍衛,它們也都擁有各自的一片天可以自信發揮的舞台,不管是林道,泥地或是從武嶺的下坡道都有機械碟油壓碟的車快樂悠遊,所以今天我想最重要的考量是你的預算還有你的用車環境與用車習慣, 朋友間一定有人騎機械碟有人騎油壓碟還有V 煞的車,多嘗試多比較,不要太衝動就把錢花下去,騎車是騎長久的,事前的準備周詳可以讓你在往後的騎車生活中順心愉快,油封與油品都是耗材也都不便宜也必須在考量的範圍之內喔!...(恕刪)
讚成 你的說的!!!!!!!非常客觀的一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