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車的坐墊長短(角度差382)

CaseyChao wrote:
分析討論很單純沒有其...(恕刪)

跟我的比賽車一樣說
我173cm用14.5吋在騎
希望能試用到CC大的夢幻產品
mosaico wrote:
是卡到什麼..是座墊...(恕刪)

MO 犯了大忌...




此討論串不宜認真啊
http://tw.myblog.yahoo.com/filipyang/
話說....
trance換160前叉還敢貼照片出來
這樣以後車架有問題捷安特看到照片也不會賠了
五年保固變廢紙一張
愚哉愚哉....

FILIPYANG wrote:
此討論串不宜認真啊

我沒很認真啊..
是CC說會卡的..
我是不知道卡什麼東西啦.
所以李組長才會出現啊..
只是..






PI啊PI...

被搞爛了
天漸黑 心不想睡 點點星光 靜靜躺在黑夜 你曾說 在你心中 我是你唯一的夢 夢開始飛翔 在每一個晚上 心也會靜靜停在想你的地方 夢開始飛翔 飛翔在你如夢的晚上

mosaico wrote:
所以李組長才會出現啊..


不甚了解 煩請解惑 ^^

15151515151515
CaseyChao wrote:
.....當前叉加長後...
車架被改變幾何...
除了前輪圓心與地面投影點...
與前叉與地面的延伸點寬度改變外...
軸距拉長點...
頭管與車架角度變大...
坐管角度也變大...
連帶的踏板的高度也變的比較高...
這些改變在騎乘上的影響是蠻多的...
是加分或者是減分...
會因人而異...
就以頭管角度變大後的受力...
對我來說還沒跳過超過60CM的高度...
一般林道上下騎乘...
小跳一下是沒問題...


幫幫忙....沒聽過加長前叉,踏板反而會變高的?
你難道不知道加大前叉行程,會使重心變得更後面,會更壓縮後避震器,使得BB高度變低嗎?
看來你騎車的方是真的有問題!
............
CaseyChao wrote:
以下同樣的上下樓梯路段...
因為原廠前叉120CM行程會因為被壓縮多...
使得下坡重心穩定度下降有點放不開...
慢速對於手握回饋的反應不大...
目前使用160CM重心操控上感覺比較自在...
速度可以快一點...
可以感覺台階路面對於手握的反應比較多...
由此以比對比較多的範圍...
來體驗觸感硬表面的飛行手握...
Q彈性的內在對於騎乘使用上的優...
這部份等完成時再回到飛行手握上討論......


老兄,你還真善變?
以前不是說你的設定是很優的嗎?
現在加長避震器了,改成說現在比以前的更優?
你難道不知道你覺得"原廠前叉120CM行程會因為被壓縮多"是因為你用了錯誤尺寸的車架,然後加高坐墊,造成重心太往前的結果嗎?

至於已經加長避震器,結果手部的震動還比以前120時的多,不是你避震器的設定錯誤,就是你騎的方式依然是錯的!

看來你要多騎一下別人的車,才不會老是認為自己的設定是優的,然後改了一下才又驚覺還有更優的.......


CaseyChao wrote:

分享一下我為何選擇XS的車架的過程...
林道騎乘我不飛不跳...
而林道中下陡一點的坡度...
須要臀部離開坐墊往後輪移..

之前分享過手肘外擴也是穩定的重點...
而此時影響最多的是人車三點相對長短位置...
目前我用60長的龍頭...
標準坐墊高...
退到後輪上方時感覺手臂已經拉直...
此時約為後退最長距離...
用長一點的龍頭或大一點的車架...
會讓坐墊後方的空間變小...
所以我選擇適合我的上管長度...
XS剛好滿足我的騎乘範圍...
至今並不覺得有合不妥...
把圖片轉一下角度...
我會用標準坐墊高...
因為不飛跳在站姿騎乘操控時...
坐墊與臀部的緩衝距離可以滿足...
當須要重心後移時也可以快速後移...
低坐墊位對我來說反而在某種後移時...
感覺卡卡的...

所以要用標準坐墊高或低坐地墊位...
這部份應該也是會因人而異...

當我可以會飛跳到某種程度時...
必要把坐墊位降低...
我也會降低...
但不是目前的操控能力...
我想最少也要能夠提昇個三五級才有可能...
應該是熟練所有基本動作後的事...
這事我還蠻清楚的...


那麼請你說明一下既然你只騎XC,為何不選ANTHEM或是XTC就好?
上次已經依照你的騎乘方式幫你在官網找到適合你的ACCEND車子了!!
而且換更長的前叉做甚麼?
160的行程,你也只用了不到100,換了有甚麼用?

再說,你需要坐墊後方的距離做甚麼?
你騎的的方是根本不需要將屁股離開坐墊吧?
甚至還要鋸掉坐墊鼻頭來增加前面的空間?
你都不需要吧?
你又不會飛也不會跳的?


何況沒人叫你換大一點的車架還用長龍頭呀?
玩OFFROAD的人幾乎都用短龍頭吧?
連這個你也不知道?

而且,沒聽說過拉高坐墊會比降低坐墊還能得到坐墊後方的距離?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些攀岩車,街車應該每輛都將坐墊拉到很高才對?
坐墊越低,屁股能越快速的轉移重心,這也是常識好嗎?
沒聽說過降低坐墊比拉高坐墊做重心轉移時還更會卡卡的?

問題應該出現在你說的:"在某種後移時"產生的!!
可以請CC大為我們圖例示範一下是哪"某種"的重心轉移會讓你覺得拉高坐墊比降低坐墊好的?


不然就是你的騎車知識真的問題啦!!
應該從頭學起!!

「沒有瘋狂就沒有精彩」「最棒的總在安全區之外」
我很好奇CC的照片是誰拍的?一起騎車的人嗎?那他的車子設定是不是也是一樣"特別"?








2841u04 wrote:
我很好奇CC的照片是誰拍的?一起騎車的人嗎?那他的車子設定是不是也是一樣"特別"?

自high的啦....
打錯..
是自拍的啦..

沒人跟他騎車..
他是老闆耶..
要翹頭就翹頭
要自拍就自拍..
他底下的人..早就不知笑掉幾顆大牙了

上回..我問他底下的人..
那個飛行把手..裝了以後
off road會飛嗎?

那人回:
不適合使用在off road哦..

這代表什麼?

代表cc很自high嘛..
天漸黑 心不想睡 點點星光 靜靜躺在黑夜 你曾說 在你心中 我是你唯一的夢 夢開始飛翔 在每一個晚上 心也會靜靜停在想你的地方 夢開始飛翔 飛翔在你如夢的晚上
請車友前輩回歸分享...
比較可以造福路過的車友...

就以車友前輩對於後避震...
因前叉加長...
頭管及坐管後傾...
後避壓縮的比較多來分析...
太過複雜的計算就免了...
最簡單的分析...
犬師原廠的後避震是同級車最差的...
也是可以依照須求...
打不同的磅數...
使前叉加長改變後有相同的下沉量...
這應該就像不同體重的人...
及騎乘需求不一時...
會設定不同磅數是同樣的道理...

對於可昇降坐桿的須求...
對我來說...
之前連犬師原廠前叉的鎖定裝置都拆了...
因為用不到...
找之前的圖看一下犬師只有四條煞變線...

原廠車有五條管線...


裝可昇降坐桿對我來說是多的...
換個方式說...
我下坡的速度會比前輩慢技巧也不好...
在下某個角度的坡度時...
一般是臀部退到坐墊後方在後輪上方...
以站姿對應...
所以坐墊後方的空間應用...
對我來說是重要的...

就拿一般長溪岸護堤平順面陡下來說...

坐墊一般在腹部的空間...
膝蓋與坐管的空間是相對比較大的...
假如坐桿下降到外露一半時...
約略在膝蓋處...
那會變成膝蓋與坐墊旁...
在我變化姿勢時...
相對空間相對變小...
這是為什麼我為什麼不習慣坐墊下降的原因之一...

當然有車友前輩用不到這姿勢...
因為技術比我好可以飛跳下或花式下...


陡下慢並不一定是最安全的...
慢到一定的程度...
會因打滑失去抓地力...
快慢之間是需依自己的能力範圍來操控...
在足夠的防護力下...
偶爾略挑戰自己也是不錯...

慢會須要比較多的平衡能力...
快會須要膽識與技巧...
兩者之間因人而異本屬自然...

我的騎乘技巧屬輕鬆騎...
一般也會用簡單的方式來比對...
其長短不一樣的差異...
在從中整理出不一樣的差異...

左右手裝上不同手握.
以無塗裝版本飛行手握...
及傳統直手握...
小繞一圈感覺一下比對試一下...
了解個中不同的差異...

如左右同樣手是濕的...
不帶手套握持時...
左右手把同樣輕鬆施力後的止滑性...
何者為優...
同樣握持力道時...
何者的約束力會比較好...

也可以用最簡單的方式...
不須要騎車只要找一隻手把...
兩邊裝上不同手握...
手沾濕握一下就知道...


長顛簸路面手握握持...
比對一下以同樣的範圍...
會跑出不同的差異...
在找時間來分享...

一次裝兩種不同的型式的手握...
還真是有點不習慣...

有些東西為什麼以前沒有...
一個原因...
舉個例子簡單的說...
在第一部登山車之前...
是沒有登山車的...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4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