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hm1350 wrote:
非也,實際BB至座管...(恕刪)
非也非也
其實真的是76度上下沒錯
中管本身的角度是66度是沒錯
但請注意....它的BB並不在中管直線延伸下來的地方
而是在更後面
所以若直接測量BB到中管延伸至上管水平高處和中管的交會點來計算角度
(這也是騎乘者真正感受到的角度)
變成76度是再正常不過的
跟什麼十度不十度的一點關係都沒有
(何況十度的測量標準是誰定的?)
這樣的設計從20世紀末期的Intense M1, GT Lobo DH, Giant ATX1 DH等等的車開始出現
就一直用到現在
原因無他
因為後避震行程不斷的加大
而現存的幾乎所有後避震動作方式又幾乎都是靠連桿的轉動
在後行程接近觸底的時候
後輪和後三角一定會貼近車架而不會遠離
這時候如果要容納七八吋的後行程又不能讓後輪撞到中管
唯一的方法就是把中管往前推
但對DH racing來說
面對高速賽道車手會喜歡把坐墊拉高
以換取更後方的重心和更多出力抽車的空間
面對技術賽道車手又希望坐墊放低同時縮短上管以換取更靈活的操控
所以就出現了這樣中管往前推但角度很斜的設計
剛好可以滿足兩種需求又不會讓後輪撞到中管
不過若沒有說明清楚的話
其實很容易造成消費者的誤解...
Specialized在這方面處理的就不錯
有把這樣的必要資訊說出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