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trv+01 wrote:
會有20%這麼多嗎?...(恕刪)


感謝wantrv+01兄的資訊分享。
但是恕小弟無知的問題:將後避震打飽氣和將氣放光,都是同一部車TOMAC的比較。也就是打飽氣和將氣放光的差異不大,我認為將氣放光一定仍然有避震效果,不會等於完全沒有後避震。
也就是,如果您騎的還是TOMAC但是沒有後避震的話,會不會到達時間少了至少幾分鐘?
tang111 wrote:
MECH大大可以先想...(恕刪)


tang111兄的意見很中肯,感謝。
小弟不常走路況不好的道路(都是河堤到和登山柏油路),因此會擔心anthem的後避震沒有需求有可能造成太多減損,當然我不知道會減損多少,減損20%是Giant直營店店長說的大略數據。
很多車有對碳纖材料的耐用和保養有很多意見,是我猶豫的最大原因。
不想組車是本身覺得,車廠出來的品質會比車行組車的品質穩定些,當然有很多組車高手,但必須知道他們在那裡。
你都會後悔
不信..............誰你去買............
mech wrote:
感謝wantrv+01兄的資訊分享。
但是恕小弟無知的問題:將後避震打飽氣和將氣放光,都是同一部車TOMAC的比較。也就是打飽氣和將氣放光的差異不大,我認為將氣放光一定仍然有避震效果,不會等於完全沒有後避震。
也就是,如果您騎的還是TOMAC但是沒有後避震的話,會不會到達時間少了至少幾分鐘?


TOMAC 的後避震,打飽和把氣放光,差很多...

打飽的話,後避震幾乎不會做動(避震器約前後移動1公分)

把氣放光,後避震會全部壓縮(避震器前後移動4-5CM)...
騎起來,椅子上上下下非常明顯

騎同一條路線(楓林橋到風櫃嘴)

騎雙避震的TOMAC 和騎單避震的KONA,感覺上單避震的KONA比較快
實際上...時間差不多...(KONA的前叉可以鎖死,不過我不喜歡鎖)

不過,個人覺得,騎單避震的KONA比較累,屁股比較痛(兩台車用相同的座墊)

要出門騎車,我會選雙避震的TOMAC,雖然耗損一點體力,但是換得屁股比較不疼痛,這點我認為值得。

楓林橋--風櫃嘴:32分51秒 (TOMAC 雙避震)


TOMAC的後避震(狐狸牌的)



我的兩台愛車
TOMAC 98 Special



Kona Kula Deluxe


mech wrote:
感謝大家熱心的幫忙,...(恕刪)

既然有人說我話只說一半,都沒有在推薦..我就再雞婆一下好了
先以MCM D跟XTC HB2和XTC COMPOSITE這三台單避振的來說吧
MCM 跟XTC COMPOSITE一樣皆為FORMULA ONE製程
但是空車架重量跟XTC HB差不多
XTC系列的車最大的賣點在於後三角部份導入了自家跑車的設計
若注意觀察XTC系列的後三角,可以很明顯的發現後上和下叉部份,在管形為了吸震而有所變化
而MCM為較早的設計,所以在後三角的設計並沒有XTC系列的好..
這也就是XTC在新的設計下,可以採用強度更優的T800級碳纖,依然有良好的吸震能力
而MCM所採用的T700級碳纖布就比較差嗎??
非也..在GIANT的另一部頂級車款TRANCE ADVANCE上即採用此碳纖布
T700的碳纖比T800的軔性較為優異~所以在不同的需求下,以及不同的車架幾何,採用不同特性的布料~
再者~XTC COMPOSITE車系在五通的部份也有長足的進步
GIANT宣稱在五通的強度部份就比MCM車系強了30%
這30%的差異~就可以讓我在抽車時有感覺(一樣都是XTR大齒盤)
這些大概就是MCM和XTC在車架部份的差異

再來說說最近MCM D最惹人爭議的煞車共振吧
現在的碟剎皆採用打洞或浪花碟盤的設計
好處是散熱快,煞車力道比較不易因來令片過熱而衰退
不過缺點則是容易產生噪音~
噪音的來源起因於盤面的不平整(因為打洞)
這一點大部份的單車廠在裝配時皆會盡量避免掉
就拿07MCM D 所配的AVID JUICY 3來說吧
在IGUANA和XTC HB2上皆不會有人反映發生共振
為什麼在MCM上就會?
那只是碰巧共振的聲音跟車架震動的頻率相同,所以被放大為有感振動
而在IGUANA和XTC HB2上的振動沒有被人察覺罷了
在這邊提供MCM D的車主一個方法(我自己親自體驗的)
如果是06年的MCM D配備LX一體煞變把的車,可以把原來SHIMANO的碟盤換成AVID的碟盤
這樣就可以搞定惱人的共振問題
換非SHIMANO的來令片"或許"也可以解決問題...但是我沒有找到那種來令片
這些..我想在保固期間內要求車店處理都是不用錢的,只是這關係到老闆願不願意花時間幫忙...
當初老闆也是在我車上花了很長的時間去試才找到解決的方法
同理,07年MCM D的車主可以試著往這個方向去解決

最後~
唯一的一部雙避振車ANTHEM是GIANT在被雷諾收回NRS的專利後的最新力作
雖然我沒有長時間騎乘的經驗~
不過我卻對它有很深的印象
ANTHEM 1在搭配FOX RP2後避振下,爬坡能力並不會輸單避振車
反而在某些不平的路面上~ANTHEM能夠比一般的單避振快~
至於騎ANTHEM的車友很多~我說的只是皮毛
更深刻的體驗可以請他們補充


以上是我個人的一點拙見~若有錯誤或不足,還請其他前輩們補充與指正~
也希望對樓主您能夠有所幫助~
鋼鐵馬廄維修中心 http://blog.xuite.net/grumps67/isservice
grumps wrote:
MCM 跟XTC COMPOSITE一樣皆為FORMULA ONE製程...(恕刪)


不曉得是不是我孤陋寡聞

請問一下 MCM 哪裡有文章提到
是使用 FORMULA ONE 製程

可否讓我解惑...

感恩
我不是好人 ; 我要當壞人 ...
grumps wrote:
有圖有真像~這是在[...(恕刪)


FORMULA OPTIMIZATION
FORMULA ONE

???????!!!!!!!!!

明天在打客服問問看



還在為了MCM這種老車吵個半天....
自從有碳纖維車架以來"碳纖車危險"的論調就一直被重新提起.
我是不懂材料啦...
只是知道現代化的戰機有很大的一部份是用碳纖材料製作的....有興趣的去看Discovery吧.
還有F1賽車用到碳纖的部份也不少.
先不論以上看不到摸不到的科技....

MCM已經賣了多少年了,賣出多少台了...這個數量是相當可觀的.
MCM重?...那只不過是舊產品舊技術罷了.當初發表時也是靚車一部耶.
MCM不堪?...每週有那麼多台3年以上車齡在山上跑,若是很不堪,Giant敢不回收嗎...?
更何況Giant有著5年保固的承諾.
為什麼MCM還在賣?...只不過是利用成熟技術成熟產線作出低價位的車架罷了....(反正碳纖維車很好賣)
那為什麼還要推出XTC碳纖維版的?...當一個產品已過時,G牌大廠若是不推出新科技的車豈不讓人笑話,而且也會失去競爭力.
而且MCM有個缺點就是彎道操控不好,直線加速偏軟,所以才會用XTC來取代他成為新一代的主力登山車.
選MCM的人請自行判斷.

且看Intel既然推出Pentium那為什麼還要推出Celeron......不就是為了賺錢.
這就像是MCM與XTC的關係一樣,沒什麼好奇怪的.

科技產品的QC要推5ppm的品管規格就已經很難了,更何況是單車業.
每一種材料的車架都會有不良品的啦...又不是只有碳纖維車架才會斷.

說了那麼多,我的親身經驗呢?
還好,我也自組了一台MCM Team,騎了一年吧...最後發現車子太多就賣掉只剩一台.
我3年前的MCM 有共振嗎??....並沒有...
或許是我運氣好吧,我從不知道共振是什麼...或許是用了XTR套件的關係,這我不確定.

發這篇文只是一直看到有人為了碳纖車架在傷腦筋.
提醒一下各位,看看過去吧....有很多烈士浮上來訴苦嗎?
看看事實吧,別一直為了一些謠言,推論左右了你的選擇.
過去那麼多年有那麼多的人騎乘碳纖維車架,就算會出事也還輪不到你.
~~抓住指縫的風,就能抓住緣分~~
大大所列的四款車中,我會推薦C2

以C2的規格應該可以騎上好一陣子,不會胡思亂想著升級的事

但是....

Scale 30定價9萬,

小弟猜測以大大的年齡而言,

再添個兩萬應該是不太痛吧!?

故在此斗膽建議:Scale 30

(註:我曾組過HB2及MCM team carbon車,後者有一點共鳴情形....)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