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弟近期要上阿里山,關於齒輪比想請教。

小弟最近入手的MTA520 大盤44/32/22 飛輪11-32

小弟若是騎平路,大約都是配32-11、12or14

巡航速度大概27~30KM/HR

記得有次上坡時,刻意將大盤降至22 飛輪降到24or28

想試看看是啥感覺

只能說比想像中輕太多.....

實用性感覺不如想像中高。

請問:一般平路時,各位騎登山車的先輩會上到44Tor48T嗎?
  因小弟於今年1月底曾騎賣場車上阿里山,但是於石桌那裏殘念。
  這次不想重蹈覆轍 能請各位前輩教導一下攻山的技巧及是否需要用到22T?
  小弟本身有練過田徑 對自己腳力還算有信心。
 
文章關鍵字

fook959 wrote:
小弟最近入手的MTA...(恕刪)


我不太會算齒比~~ 不過我都是看轉速~ 保持固定的轉速

我因該都是很輕的齒比XD 前面最小 ~ 後面第3.4 大
板大的腳力好像蠻強的!!

小弟的520今天剛換了48T...

極速約可以踩到50左右....在上去變得類似空踩

我的大盤最小的變成26T...
通常最小盤我是用在長陡坡(爬高山)或為了休閒用的!
一般道路使用機會不多...
而且最小齒比檔位我的速度大約只有6~7公里而已
大盤22實用性啊
等你遇到30%以上的坡
又算長
你就知道了

其實光20%坡 來個幾公里 如過是騎登山車不用22T就可以很刺激了

順便一提
啊里山平均坡度4%不到
當然有上下坡 所以才光看數字只有這樣
但是只算上坡也5%可能不到
最陡的10%左右可能有幾處 但有也很短 都百公尺左右
所以
那你哪天遇到30%以上的坡
你就知道有22T感覺了
到這邊都是說鋪裝路面
你去騎林道就知道
那種路面就算沒很陡也難輾得要命
沒有22T 恩
當然
只有騎乘一般這種鋪裝路面你永遠遇不到
腳踏車設計已經多少年
單車不會有用不到的設計
只有你用不到這些設計

真的嫌棄22T無用 哪你應該都是要騎鋪裝路面
建議公路車吧

說到登山車平路我都掛44 後面幾乎都用11 13 15在騎
啊里山之前有騎過
直達塔塔加
有些暖坡都是掛大盤 後面11 13 15 17T
斗一點的就是32 飛輪不會低於第4盤 而這也很少用的到

啊里山要只拚不落地並不難
用公路車更輕鬆

就這樣

fook959 wrote:
小弟最近入手的MTA...(恕刪)


平路的話小弟都是用44T配飛輪前3盤頂多到第4盤
如果是22T,小弟只有在產業道路會用到.

fook959 wrote:
小弟最近入手的MTA...(恕刪)</blockquo

最近登山車很冷大家交流一下

版大的腳力不錯喔~~

登山車齒比 44-12也是可以時速超過50Km/hr的

轉速有出來加上肌耐力夠~~不會太困難,也不太會受傷

只是登山車超過50Km/hr能撐多久就是功力了~~但是不符合效益﹝跟公路車比起來﹞

跟重踩最大的差別是練轉速的可以在爬長坡後,容易發動一波衝刺讓重踩者措手不及

且練重踩較容易看見成果,但是膝蓋容易受傷~~例子蠻多的

轉速真的要練習,不然心跳一下子就爆了~~受傷的例子較少~~但是不好練

我的齒比是大盤44-32-22 飛輪是12-23

22是公路爬坡的救命盤,上武嶺,爆心跳時用的~~有備無患啦

阿里山22是還不用到,但是趕時間還是會很累

若純粹只是完成應該是用不到啦!

齒比是用自己的節奏去完成才是重點

順順的就到了~~加油~~不會太難啦

感謝各位大大的回答~
我真的感激不盡
最近又打算將原本的避震前叉(無法Lock Out)
換成MOSSO硬叉~
希望能在上阿里山前 給自己在裝備上更多信心。
照這樣看來 上山是否只需用到44OR32就OK?
520不是前面能鎖死嗎
現在改規格了嗎
然後
誠心建議不要用硬叉
會改變車架幾何 產生座管角度等等問題
用能鎖死的不就好了

而且以後你說不定會用到避震
應該說
上山總有下山
路面總有坑洞

想快??
換硬叉一點點好處都犧牲更多優點
我的是X-5 冠軍一號
我還恨我當初沒拜前後雙避震車

當初你真的要考慮公路車

基本上啊里山只需要44 22 飛輪最輕也只用一半左右 頂多幾個陡坡用到23T

建議中午以前收工下山
不然容易起霧或下雨 比較危險
一般由山下廟6點出發
用登山車輕鬆騎邊看風景一定能在4小時內就到啊里山了
10點之前下山也安全
想拚不落地建議背水袋跟吃的
這樣就不用補給了
邊騎邊解決

就這樣
祝挑戰成功

小齒盤至然有它的用處

既然都買登山車了 不登山就可惜了

乾脆買公路車算了 對吧~

22t 其實都在其上坡的時候 你就知道了

22T魔鬼大盤,肉腳騎登山車攻大屯山助航站腳不會壞掉的最大功臣。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