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輛低框, 後輪高框有何益處?
小第有一對42mm的板輪, 及32mm的鋁製低框前輪,

如何前輪用32mm, 後輪42mm輪,

前輪42mm, 後輪32mm的輪, 有什麼的分別
有大大能分析一下嗎?感謝~~

novemberceramic wrote:
前輛低框, 後輪高框...(恕刪)


平路前32後42
爬坡前42後32

或是都不要...直上全碳板輪...管胎....
來自中和的白Octavia Combi RS

novemberceramic wrote:
前輛低框, 後輪高框...(恕刪)


說實在前輪低框只有一個功能,降低側風影響。

風洞測試是說前輪碟輪跟後輪碟輪相比,可以減低更多的風阻。

由於後輪對側風的影響比較不敏感,在計時賽才都是清一色碟輪。

前高後低基本上就只是想減重,我是覺得真的要好的傳動那就更應該後輪上高框,

只是大多數人輸出瓦數根本不足以踩出差異,所以輕才是重點。

Lion
阿說好的鋸車架咧?(by 大仙)
42mm的那對輪, 我就是全碳板輪...管胎的
所以想問, 如果前輪配上32mm的鋁金屬輪, 會比起一對42mm的碳板輪有益處嗎?
既然你都有, 何不都試試看, 再來分享一下你的感覺?
42mm碳板輪 力量輸出直接, 加速快, 40KM以上很容易就到, 但上斜及長途時就很苦, 可能是因為比重及框高的原因。(前後輪約1800G, 管胎)
32MM鋁製輪, 重量與1780G, 重量差不多, 但上斜輕快, 加速也不錯, 40KM是可以的, 但長時間就比例辛苦了。
輪組的性能除了框高、重量、材質,還有花鼓、鋼絲,都有差異。
輪胎的等級也是有差異,小弟覺的樓主的兩組輪組重量相近,
框高也差異不大,前後對調的差異性應該不大。
前低鋁框加後高板框-> 醜+重, 好操控(側風)+好煞車(下坡制動性好)



前低碳板加後高板-> 水+輕+爽, 好操控




前高碳板加後低碳框-> 醜, 爬坡輕快



前高碳板加後低鋁框-> 搞不懂為什麼這樣做? 好像沒好處? 不想這麼做.
mfc74 wrote:
前低鋁框加後高板框-> 醜+重, 好操控(側風)+好煞車(下坡制動性好)
前低碳板加後高板-> 水+輕+爽, 好操控
前高碳板加後低碳框-> 醜, 爬坡輕快


多謝分享。

前低後高,下坡制動性好、也好操控。

那請教
前高後低,除了爬坡輕快的優點,會有不好操控、下坡制動性差的缺點嗎 ?

如果是前30mm、後20mm,用在鐵人二項、一般100km丘陵自我挑戰( 遊山觀海、環大高雄 )這樣ok嗎 ?
( 已完成過鐵人二項 )

因為舊20mm前輪壞掉,經修理還是不堪用,20mm後輪想延用( 省錢、不想換整組、也沒有要升級 ),剛好捷安特能單獨買一輪( 前、或後、或整組皆可 ), 有30mm、20mm基本款可選購,我想換30mm的,但心中猶豫。

看到mfc74 前輩有試過 ....
前低鋁框加後高板框-> 醜+重, 好操控(側風)+好煞車(下坡制動性好)
前低碳板加後高板-> 水+輕+爽, 好操控
前高碳板加後低碳框-> 醜, 爬坡輕快

因此請教。
還望解達迷津。
謝謝。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