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次我在路上看到公路車用前小後小的方式騎乘,
我打量其裝束與設備,決不是半吊子的車手,
忽然閃過一個念頭,爬坡時除了小對大(前小後大),是不是可以小對小,
所以,若不考慮設定與否,小對小是不是最省力的方式。
例如鏈條在 34/13 時的張力比在 50/19 時要大
鏈條張力大會使壽命變短
聽說小小的傳動效率也較差
事實上,從 Shimano 的登山車電子變速的演示影片,
可發現他們喜歡(愛用)大大,而避開小小
回到公路車
如果是騎純平路,其實一直掛大盤就夠了,前變不用切
其實 50/21 或 53/23 齒比滿輕的,起步很容易的
功率區間範圍請參考截圖:

一般來說省力的範圍,應該是指第二行 Endurance(有氧耐力)這個功率區間,也就是 FTP 的 56%~75%,表格也舉例在這個區間連續騎車應該可以撐到 5 小時。
我個人在長途騎車的時候也是看 1. 功率、2. 轉速、3. 心率,以及 4. 騎行時間(用來決定補給的時機)。
另外一個角度來解釋省力:請採用高踏頻做定功率輸出。如果同樣 200watts 輸出,踏頻 90rpm vs 70rpm,那麼 90rpm 一定比 70rpm 省力(面積概念),所以平時請多練習踏頻,鍛鍊一下肌肉慢速收縮纖維(這個慢速收縮纖維吃的能源是脂肪,耗氧量大,所以也要練一下 VO2Max 哦~)。
jay6705 wrote:
如果有[功率計]的話,可先測得自己的[一小時FTP大約值],包含[最大心跳]以及[最大攝氧量閥值]大約多少,然後如果要省力騎乘的話,在碼表上你只需要看三個數據,1.功率 2.迴轉數 3.心跳,迴轉數控制在80~90,心跳控制在tempo以下[中度騎乘],功率不要暴衝穩定輸出,保證是最省力的方式。[至於怎麼變速的搭配,因人而異,只要避開極端的鏈條歪斜(大對大、小對小) 其實怎麼變都沒關係!! 1.功率 2.迴轉數 3.心跳 這三個控制即可]。如果沒有功率計的.... 那.... 恐怕沒有[一定科學量化的省力騎乘]模式,只能憑身體的主觀感覺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