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跟團騎車時,在平路要跟上速度並不難,如果那陣子比較有在練習,有時還覺得輕鬆.但發現每次只要一到上坡,不管那陣子練習的狀況如何,速度馬上下降許多,體力也一下就耗盡.當然直接覺得自己體力不佳,練習不夠.

而小弟的車和有位同事的同款,只差零件等級不同.這位同事平常練得比小弟更勤,體重也是標準範圍內.就在有次一起騎車時,他也提到相同的經驗,平路時在前面的順位,一到上坡就看到其他車友一部一部過去.因為都是新手,所以我們就在猜測可能會是車的關係.

雖說小弟心裡還是覺得個人體力佔最大的因素,但還是想請問站上的車友,如先不考慮體力上的差異,不同公路車在上坡時表現會有很大的不一樣嗎?
文章關鍵字
我覺得阿姆斯壯不管騎什麼車爬坡應該都比我騎公路車快~~
這問題很好...

對於某些追求輕量化的迷思應該也可以解決了

引述【強迫症療癒所】大大在某篇文章中發表

某段文章如下:

先前對全碳纖車架其實完全沒有想購買的慾望,貴的太貴,怕買了捨不得下場用,淪落到像BMC只有賽前兩週才會拿下來騎,便宜的似乎性能普普,或是塗裝太平凡,但由於近年來深感器材在成績上的影響因素實在太低了,舉例來說像花東賽這樣的平路為主的賽事,縱使有全套一級裝備,但若沒有集團間的合作掩護,一般人應該還是難靠自己有好的表現,又若像北部3P的賽事,輕的車架加裝備,縱使可以在剛開始爬山時較一般人重兩個檔位,但我想在越過兩座山頭後,飛輪還是要放到最大片的時間居多吧!

重點還是在於"人"

不只是體力、坡度的敏感度、變速的應用性、轉速的持續性

都有很大的要素在裡面

車子則是最後!!

多練習爬坡吧

引述資料原文
跟我一起去旅行... http://tw.myblog.yahoo.com/medication-language94
腳力有差, 車子也有差

(說車子沒差的人請騎size不合,幾何不對,重量又重的鋼管淑女車征服任何一個地方,再跟我說車子有沒有差)

如果口袋夠深, 換車是最快感受到差異的方法

但長久來看, 還是要靠practice,practice, and practice



人的腳力...決定車子的動力...大大..還是加緊的努力
這個問題我也想了很久因為之前都是騎小折,不管爬坡或是平路總是看到公路車好快...............還有人爬坡邊爬邊聊天讓我覺得公路車好像才是王道,上次去巴拉卡看到一對夫妻也是騎公路車很輕鬆就爬了上去,特別問了他們(公路車爬坡好爬嗎)他們說對阿比較輕鬆,看你們騎小折好利害喔~~~聽到這句話讓我心中更覺得公路車是王道了,直到最近買了我人生的第一台公路車後發現.............幹~~好累~~ 所以腳力才是王道啦 別被騙了






dino750 wrote:
之前跟團騎車時,在平路要跟上速度並不難,如果那陣子比較有在練習,有時還覺得輕鬆.但發現每次只要一到上坡,不管那陣子練習的狀況如何,速度馬上下降許多,體力也一下就耗盡.當然直接覺得自己體力不佳,練習不夠....(恕刪)

建議你可以先找『BICYCLE CLUB』創刊號來看。
裡面第一個單元,就是講到如何『輕鬆征服上坡路段』
簡單來說,就是『不要超過MAX心跳90%,盡可能保持在『微加速』的狀態』
另外就是保持一定的迴轉速,
陡坡用高迴轉,輔助抽車,
緩坡可以加重一點齒比,讓心肺休息。
盡可能保持心跳跟大腿交替休息。(這句是個人的心得)
dino750 wrote:
雖說小弟心裡還是覺得個人體力佔最大的因素,但還是想請問站上的車友,如先不考慮體力上的差異,不同公路車在上坡時表現會有很大的不一樣嗎?
...(恕刪)

換車有沒有差?以個人的經驗跟你說:『一定有差!!』
但是有沒有必要換,這就看施主你自己了。
好的器材,目的在於提供更好的騎車效率,讓你不用花更多的力氣,作一樣的功。
但重點是,『不管換什麼器材,最後還是自己跟自己的挑戰。』

你問我換不換車?我還是會換。
因為如果真的熱愛這個運動。
以我個人而言,終究還是需要一個基準以上的器材,才能感受到爬坡的樂趣。
有樂趣,才會更想挑戰下去。
因為有時候騎錯車,爬山真的是在受罪。(這樣該說是在練體力嗎?我不曉得!)
辛苦的打字,只是為了充實資源回收桶的容量~~
如果有人跟你說他40歲了,騎15Kg的車也可以征服武嶺, 講就給他講, 不一定要跟他一樣這麼委屈

騎車應該要有樂趣點, 車重若太重, 出力姿勢都扭曲了

我之前騎雙避震登山車(12.5Kg), 聽人家講上坡抽車像小跑步...我完全無法理解怎麼跑...

後來換了7.xKg的公路車才知道真的可以小跑步...抽車的姿勢更順暢更正確, 使用到的肌肉群更貼近騎車所需, 感動到快流淚了!

個人覺得,這種問題很難回答!

車子和人是互相配合的。
車麼馬力騎什麼車子。

要知道樓主的實力和車種才知道問題在人還在車。

不過我以前也喜歡怪車不好,喜歡為自己沒力的引擎找藉口。
直到去武嶺被歐巴桑電.....唉.....努力練車最實在!

本人提供一個不負責任的說法.

因為最近發現.................

跟車的狀況下..平路到緩坡...緩坡到平路...距離差距就出來了.

結論..因為我覺得2者腿力並不會差很多的前提下.在緩上坡與上坡後的連貫性協調拉大了差距. 請擅用變速.與變速技巧...

攝影是夏天的事.目前眼中只有單車.被海放的瞬間才知道~腳力差到不行. 我是騎小鳥的小湯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