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大家的熱烈響應

但是看完之後有以下的想法.....


1- 市面上許多車廠推出的成車或是車架, 所用的幾何都是一樣, 好像也沒有考慮到不同的材料下所造成的改變
例如G牌的成車還有K牌的車架

這點似乎與"jolihi2007"大所說的有點不同

2- 與一部市售版的成車或者一部用市售版車架組出來的車相比, 依據個人身體特徵比例而找出來的幾何資訊做出來的車架如果在設定上都相同 (座墊高、把手高、全長等等的數據)不曉得又有什麼樣的差別








當然啦 我們在這裡說的是一支兩萬多元的量身訂作鋁合金車架

至於那些十幾萬的車架就先別提了唄
幾何相同而材質不同時,材質會造成影響
所以那個騎乘感覺,絕對不會是相同的
您說車廠對相同的幾何(我猜你是只外型吧),沒有對不同材質作出差異設定。

這有我幾點想法給您參考。
1.同像的外型 尺寸大小會影響幾何設定
這個去查大廠的車架尺寸圖就看得出來,同一型號的車,不同的SIZE(力矩不同多少有點變化),
立管/頭管...角度都會有點差異。
2.騎車的目的 會影響幾何設定
這你看TT車與一般公路車,就分辨得出來了
喜歡爬坡的人與跑平路的車部份幾何角度就+-0.5度之差
短程競速與長途騎乘幾何設定也不同

最後..
製車材質與幾何設定有無影響? 答案:沒有
材質影響舒適度與穩定比較多(多少也影響功率),幾何設定(含人的Fitting)影響車手如何發揮最大功率
(我猜你的意思是車廠有沒有於不同製車材料取得騎乘使用上的平衡)

假設某人決定需要的是競速車,幾何設定也一定利於這個目標,製車材料要選能忠實傳動剛性夠的材料。
但是100K的旅程,騎在一個硬垹垹的車上,恐怕不是件好事,因為一切的路感回饋都會由人吸收。
所以材料只有硬(維持傳動力量)還不夠,要減緩震動的特性(舒適),
會吸震太舒服的材料也不行,會吸掉踩踏的力量。

所以目前一堆材料都在剛性(硬),減震(軟)這兩個極端的特性調配。(當然還要考慮重量)
好比汽車避震器,不能是像兩根鐵條支撐力夠,但是震的人不舒服;但彈簧太軟一直上下晃,會暈車。
所以有一個說法叫:Q度 (中和 硬與軟),但是要硬中偏軟的Q,還是要軟中偏硬的Q?

各種材質都作得到各種不同的Q度設定,在不同的管位置(例:下管要硬與支撐力夠),給予不同的管材配製。
這些都是家廠自己的Know How,肉眼無法於外觀辨識,也不會公告。
最近有一本雜誌有一堆試車報告,內容各種材質車都有,
同一家廠同材質不同等級不同配製,造成的騎程路感就不同,外觀幾何呢? 看起來很像。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