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ven Beal wrote:

不過, 小弟較好奇的是, 除了車架幾何的設定之外, 車架管材的型狀差異, 是否會對車架硬度/強度/剛性有所影響, 而這樣的影響, 是否也會決定騎士騎乘效率輸出的表現呢?

譬如用各品牌的下管外型來說, G牌 TCR Advanced 車架選用的方型管 (正方管/長方管), 或是Cervelo車架採用刀鋒型的水滴管等, 還是傳統的圓形下管, 這一些差異, 會影響到公路車騎乘者騎乘時的何種感覺/效果? (恕刪)


這個讓我想想...寫得詳細一點

請耐心等待
歡迎來Aq's Bike http://aqbike.blogspot.com/
好文一定要推一下 !

想請問一下,後下差的長度
410mm加粗來增加剛性,為何是種削足適履的做法呢?
是不是有什麼矛盾之處,還請F大分享一下!
編輪編到怕!!!@@ http://blog.xuite.net/sunnysoap/990
Bartolomeu.Dias wrote:

很多車行老闆都用這個來唬爛我,我就一直覺得很怪,如果可以補償,那車廠幹嘛出這麼
多尺寸,乾脆出三個尺寸來配8~15公分的龍頭。


F大,想請問最近有些車廠特別強調頭管長度,這會有甚麼影響嗎?有些頭管特長的車,上
管與下管接合點會比較開,這會影響車架強度嗎?...(恕刪)


GIANT最初的壓縮車架概念就是用幾個車架尺寸,配合許多龍頭座墊桿來造出每個選手所需的設定

算成功也不算成功

暫且按下不表



頭管加長兩種作法,一種是在原來的頭管長上再往上或往下加

另一種是加大上下管間距,我在懷疑是否會犧牲掉一些FC(前輪軸-BB)的距離

在這個碳纖維時代,車架各部位的強度都被計算補強得很好,我想是不用擔心
歡迎來Aq's Bike http://aqbike.blogspot.com/
感謝F大的分享~
上次不才小弟在某文上說caad 9踩起來很軟。F大解釋說是bb drop的關係!
不才小弟愚鈍,還請F大指教。以當日後買車架之參考! 多謝~

peace
阿普利亞 wrote:

想請問一下,後下差的長度
410mm加粗來增加剛性,為何是種削足適履的做法呢?
是不是有什麼矛盾之處,還請F大分享一下!
...(恕刪)


個人認為

後叉短所造成的鏈條短導致傳動感比較好

與後叉長一點,加粗管徑而增加剛性所造成的傳動感沒有減弱

是不一樣的


這樣說吧...

鏈條長短由後下叉以及BB drop決定,越短力量的傳達越直接

因此在後輪夠穩定的狀況下找到最短後下叉長,簡單明瞭!


車架後下叉變長又變粗,是車架剛性增加而讓騎士覺得不會軟腳

鏈條還是長啊,傳到腳上的傳動感還是會有差


這是個人的騎乘經驗

目前我找不到科學數據可以佐證

歡迎有人提出證據,證明我是對得或錯得

歡迎來Aq's Bike http://aqbike.blogspot.com/
啊!一切都是力矩問題。
題外話,小弟相信工程師都想設計一台重心可以放在雙輪上的車架(這樣最穩),
可是永遠做不到,只要輪子是700C又符合uci規範!

peace
valeriowu wrote:
感謝F大的分享~上次...(恕刪)


從古至今CAAD系列許多的更迭,經歷許多次征戰

車架角度會設計成這樣一定有他的原因

至於BB drop所造成的軟硬

應該這樣說:

如果兩輛車就只有BB drop不同

BB drop較大的傳動感會比較軟腳,但整體騎乘感較穩定

BB drop較小的傳動感會比較硬而直接,但整體騎乘感較漂浮


在傳動感的部份

BB drop越大,後下叉所必須承受的向前與向下的力道越大,才能有相同的鏈條張力來驅動後輪

這就是為什麼騎乘感軟腳的原因


請大家指教
歡迎來Aq's Bike http://aqbike.blogspot.com/

f2344773 wrote:
千萬不要聽信謠言選小車架裝長龍頭,這兩者是無法補償的。


f大,這邊我有的小疑問~
龍頭的長度要怎麼決定啊?
之前看職業車手的車架設定,龍頭長度大都落在12cm
可是一般看到車友的龍頭大都落在9~10cm

Silence Jealousy
f2344773 wrote:
B→車架上管長:這裡說的是有效上管長。如果是壓縮車架,請拉一條虛擬水平線測量,數據才能用。目前一般車架廠所給的幾何圖也都會標示有效上管長。有效上管長代表著你上半身的位置(由髖關節到肩關節);上半身越短的人上管長越短,每個人身體結構都不一樣,絕對不是一個身高可以搞定一切。目前台灣車友大多選擇較小的車架,導致整個上半身無法有效延伸,力量也無法貫徹到踏板上。千萬不要聽信謠言選小車架裝長龍頭,這兩者是無法補償的。

Bartolomeu.Dias wrote:
很多車行老闆都用這個來唬爛我,我就一直覺得很怪,如果可以補償,那車廠幹嘛出這麼
多尺寸,乾脆出三個尺寸來配8~15公分的龍頭。

上管+龍頭。
同樣長度下會有很多種組合。
f兄說的,二者不能補償,
我的看法是......
騎乘特性會不一樣,要看個人選擇。
而Bartolomeu.Dias車友也不能輕易一桿子打翻一船人,說車行虎濫。

數據and幾何.....重點不是在這些數字,
而是數字後面帶給自己的影響。

在可以調整的出足夠座艙空間(立管角)的情況下,
我會選擇立管較大的小車架,使用較長的龍頭+較短上管的設定。
這是因為我自己的騎法,這樣的設定我比較好發揮。

思考一下,不要人云亦云。
更何況騎法不一樣,身體條件不一樣,沒有通則的。
要看情況判定。
想請問UCI對CYCLING SPORT車子的規範中:1.0.013
The peak of the saddle shall be a minimum of 5 cm to the rear of a vertical plane passing through
the bottom bracket spindle (1).
從坐墊鼻端到BB中心點的距離必須要有5CM以上的距離

這規則的目的為何?

這對立管角度比較大的車架,選擇座管時就有很大的影響,坐墊也是一樣,如果用FIZIK ARIONE之類的長坐墊(29.XCM),要達到這5CM的規定就不是那麼的容易。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