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計時車胯下有壓迫是必然的 , 因為你無法像公路車一樣姿勢換來換去 , 換ism adamo減壓坐墊比較實在 , 因為他把前面有壓迫的地方去掉 , 只用坐骨支撐 , 小弟我剛跑完台東113 , 騎了兩個小時多胯下還是很舒服 , 只不過ism只有用在計時車才好用 , 一般騎乘會覺得坐墊太大 , 其實計時車不一定要調成78度大落差的騎姿 , 因為真正能趴成那樣騎一兩個小時的人 , 大概都是精英選手 , 一般人大概趴半個小時幾乎就要休息一下(因為一直抬頭是剖累的) , 所以調成舒適的騎姿也剖重要。
No No No, 小弟的見解與樓上不同. So sorry.最終把坐墊調成 78'/79' 有其必要, 不然為何要那麼辛苦換騎三鐵計時車 ?78/79 度的目的, 主要是讓騎車姿勢重心前移, 讓踩踏肌群接近跑步肌群, 這也是三鐵計時車的最大優勢.除非樓主只參加一些 TTT 比賽, 全力衝刺騎完就 QK 了, 那可以不用在乎.如果是參加鐵人賽, 騎完車還有 10 km - 21 km - 42.195 km 的跑步項目等在那裏, 腳踏車下車後直接可以開始跑步是差蠻多滴.至於趴騎時間的長短, 就靠訓練了 XD.當然絕對沒有人可以從頭騎到尾都用趴的, 即使 KONA 鐵人賽世界一流的 Pro 選手們, 也都是靠爬坡起來抽車, 吃東西, 喝水, 補給的時機, 變換姿勢舒緩一下...參考看看 ... ^^
有個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三鐵車要讓騎車的肌肉趨近於跑步的肌群單是如果可以分開不是比較好嗎.51.5的強者還可以用同一肌群拼完113或226不就把肌群分開來比較能減輕同一肌群的負擔我也有轉換時抽筋過.不過多練一下轉換.不適感可以減輕很多asusk8n wrote:No No No, ...(恕刪)
完成鐵人賽就跟悟道一樣, 每人各有不同法門. 而每次聽前輩高手分享的結論都大同小異, 距離越長的鐵人賽, 跑步決戰的比例越重.騎三鐵計時車主要是讓腳踏車項目進行的更有效率, 同時也讓後面的跑步項目順利展開 -> 完成.如果腳踏車 -> 跑步還要經過肌群轉換, 轉換過程當然可以透過認真的訓練, 來降低生理上的不適感.但仍會有風險, 尤其跑步的距離越長風險越大, 最終可能造成跑步成績受到影響, 甚至於無法完成比賽.
asusk8n wrote:如果腳踏車 -> 跑步還要經過肌群轉換, 轉換過程當然可以透過認真的訓練, 來降低生理上的不適感. ...(恕刪) 這點與我的認知不同單車跑步轉換是不同肌肉群會較佳所以三鐵車角度是希望用到不同跑步肌肉群讓腿可以休息,跑步時可不受單車造成的乳酸堆積影響跑步!
對於三鐵計時車的騎乘...為了滿足趴著騎時須要比較大的坐管角度(78~80)...及比較高的坐墊承載位置...於是逐步調整...嚐試把坐墊往前推及拉高坐墊位置...一路騎來順暢許多...比較不利的在於當上半身恢復一般騎乘角度時...踩到下頂點時腳會拉的比較直...由騎乘中發現...因趴著騎時與恢復一般騎乘角度時...臀部相對於坐墊的位置及高度大不相同...因而以單一騎乘姿勢或混合型騎乘姿勢兩著之間不同的是...所須要的坐墊高度及角度會略有不同是一定的...而趴著騎的好處繼續體驗中...以扶休息把操控因寬度變窄許多...操控平衡須加練習...比較容易應付路況...踩到下頂點時大腿在中管前方...要趴的更低些除手把位要下降外...肩頸柔軟也要再多練習外...安全帽也應該要換...前簷及角度不對...後頭有點會頂住前緣略有遮住...
我的經驗是騎計時車所用的肌群相較於騎公路車是更接近跑步,但也不完全一樣,不過可以降低轉換的不適感是確定的!這真的弄一台來騎騎跑跑就可感受,轉換的訓練真的沒這麼容易,我想這利用騎姿的變化也許能克服?這個應該是有個人與車輛設定差異的狀況~小弟還要&還在TRY!問題來了,請教樓主與其他先進,三鐵車的設定,似乎手肘、肩、膝蓋要求90度較佳但不太容易以此騎姿為目標來加強肌力、拉筋、調整?對嗎?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