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ronmania wrote:
「對騎車的人來說,車...(恕刪)
這個綠好漂亮,可是好像 Bianchi
樓主寫的心得,很好啦.
這些書我也都看過,每本書籍都有可取之處,
卻也都有缺失和陷阱.

以《公路車設定指南》作者ENZO早川來說,
這位作者有個問題,那就是自己雖然不是選手,
但設定都和選手看齊,還有強調拱背的駱駝峰.
這些都可能因為車主先天的限制,無法做到.
而利用跨高帶入公式做座高計算,
這個在專業的fitting中已經沒人用了.
請小心服用.

《一生的自行車計畫》,雖然談設定的篇幅不多,
設定的方式也趨於保守,但我個人覺得相對起ENZO早川,
《一生的自行車計畫》還蠻適合用來借鏡.

《一生的自行車計畫》關於設定方面,
個人覺得比較有爭議是出在書中對於車主騎車的施力方式.
例如爬坡坐到坐墊的後方,上半身壓低,
讓身體和髖關節的夾角變小.....
這招是傳統老鋼管流傳下來的騎法.
現在的車很進步,事實上還有更多種騎法可用,
不同騎法與肌肉使用方式,會有不同的對應設定.

無論如何還請車友多騎多感受,
看書好事,也要多印証.
不見得書上的方法都試用每個人.

坊間的自行車相關書籍我幾乎都看過,
很想再多學一點,
現在看起來只能去給人專業fitting多學一點.
之前聽Retul fitting
在台灣的講師Winston Tam演講,整個好崇拜勒.
《一生的自行車計畫》這本書在下也有買,
也有少許疑惑,現在的車跟出書時會不會有落差?
車架幾何不知會不會差很多?
摸索中...
ericsss0203 wrote:
小弟有一事不解

您現階段讓坐墊與把手的落差小一點,無非是想在新手階段時,騎姿舒適一點

但看照片又選擇大落差(Drop)的彎把,抓下把的難度比小彎把還高

會採取這設定的原因是.....


我只改了車身顏色,其餘全車原廠未改,保留這支原廠人體工學把手的原因有二:

1. 因為是新手,所以大部分時間還是握上把,只有下坡時才會用下把,所以在設定時主要著重在上把的舒適度,下把的設定只要求食指能方便控制剎車拉桿即可。

2. 人體工學把相較於淺式彎把,在握把的地方是直線(非曲線),所以手心與握把間沒有空隙,能實握,較為輕鬆省力。

之後隨著騎乘技巧、體能與身體柔軟度提升,也會考慮更換把手,但就要看那時的需要而定了,謝謝!
ddar白馬 wrote:
以《公路車設定指南》作者ENZO早川來說,
這位作者有個問題,那就是自己雖然不是選手,
但設定都和選手看齊,還有強調拱背的駱駝峰.
這些都可能因為車主先天的限制,無法做到.


《公路車設定指南》作者ENZO早川強調「握下把」與「完美的駝峰」,但《一生的自行車計畫》卻不鼓勵將背拱成C型的騎姿,這是兩本書互相衝突的地方。但我覺得與其強調背要拱成什麼形狀,倒不如強調伸直骨盆,並鍛鍊核心肌群撐起上身,養成不將力量集中在肩膀與手腕的好習慣。最近在看《自行車騎乘解剖書》,希望能對騎乘姿勢有更深一層體會。

另外,就像白馬大講的,ENZO早川其實不是職業選手,速度也不快,但設定卻向選手看齊,例如他強調「優先調整下握把」,但新手大部分時間其實還是握上把,而且也不是每個新手都立志成為職業選手。職業選手當然有更專業及科學化的設定,但作為一名公路車新手,我個人傾向把ENZO早川建議的設定方式當作一個「參考值」,再透過「身體感受」來上下微調,找到當下最合適的設定。

公路車設定有「科學」的一面,也有「身體感受」的一面,如果兩者充分結合,就能夠運用科學方法找出最佳的騎乘感受。當初ENZO早川一路摸索,直到第三台車才找到適合自己的公路車設定,說明了公路車設定這條路是永無止境的、是車與身體的對話,隨著騎乘技巧、體能、身體柔軟度提升,公路車設定與騎乘感受也會持續改善,這也算是公路車迷人的地方吧:)








ironmania wrote:
我個人傾向把ENZO早川建議的設定方式當作一個「參考值」,再透過「身體感受」來上下微調,找到當下最合適的設定。

贊成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