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我也在藍色公路、望高寮、松鼠坡一帶活動,希望有機會能遇到樓主
最近騎去新社看花海還不錯呀~
瘦的狠 wrote:
騎保養得宜的入門車
跟騎1級車可以差到多少
真心好奇...(恕刪)

我覺得,速度上,輪組差比較多。

騎乘感受上,齒比選擇差比較多。

視覺上,一級車就真的差很多。
當然是爽就換啊,騎出興趣投資器材天經地義
一切都是主觀感受的問題
為何反而檢討起車主來??

Toyuta、BMW、Lamborghini,不同樣也都是車、不也都是載人
開在台灣高速公路上合法最快也都是120
但是帶給車主的主觀感受卻是層次分明
照上面幾樓邏輯,難不成要換車前,還要先檢討車主開車技術好不好
開車技術不夠好,不好意思就算換了超跑也不會還比較快
不夠資格換車請先精進技術再來?

好的公路車整體性能會提升不少
這些帶來的效應,客觀數據於一般人情形,雖然沒有什麼差距
但是帶給車主的「主觀感受」卻是遠超乎低價車

車架剛性提升,抽車時的回饋感會明顯增加
輪組側向剛性好,給多少力就跑多少路的硬挺感,只能親身體會
標準22速爬大山時的綿密齒比
這些在總成績上影響,或許只有幾分鐘差距
但花錢投資器材,不就是為了得到更好的騎乘體驗
當然是想換就換

體力?器材好不好跟這個壓根沒一撇關係
好器材壞器材,一樣可以鍛鍊體能,達到運動效果
反倒是體力不足不夠格換好器材的酸葡萄心態言論
硬要把無關兩者湊上邊、扣人帽子的邏輯
才是最該質疑的地方

無意指名誰,他篇討論也有相同情形,一併回覆
Toby san wrote:
單純是比較騎出心得...(恕刪)


喔喔,
看起來是少一台車啊?
那就不是換車是補車了。

銳克多榮耀是難得的鋁合金空力車,
只看變速套件等級的話㑹覺得好像太貴了,
不過以空力車來說售價比較便宜,

齒比雖然大盤最小是39(現在流行34,比較輕),
但飛輪最大有28(比25輕一些),
應該是夠了,但爬大山還是㑹對體能比較要求。

輪組不曉得重量如何?
38mm高的鋁輪啊...如果很重的話爬山就辛苦了...
我本身是從2015年的美利達902(14速但改了CT盤)進階到ASTER F1(全套挖地瓜),最大的差別就是同樣的騎乘環境我的膝蓋負擔減輕很多,騎車要騎的久才是王道啊!
另外這台美利達902陪了我一年,大台北一半的山頭幾乎都上去過甚至上武嶺及一日北高,雖然大家說腿力是最重要的,我也用這台車刷了不少比我高階的車子,但膝蓋是要用一輩子的!




學生就選卜賀瑪跟亞士特最划算 預算自己看要哪台

想要性能提升 最聰明改法是買稍好的萬元11速輪組內外胎 配大一點飛輪(8速便宜的很)

花些錢把椅墊升級 龍頭fitting做好 就好騎很多很多了 卡鞋看要不要也上

以上是比換車還要實在的對症下藥

要換車就換好一點碳車 前面花錢買的零件還可以無痛移植 而且容易diy

如前面所說 而換車成績不會有什麼差 而上卡可以讓成績差到15-20趴 但前提要會用

總之初學還在進步 有時候進步是雙腳 而非車子變輕



TONY1978 wrote:
學生就選卜賀瑪跟亞士特最划算 預算自己看要哪台
想要性能提升 最聰明改法是買稍好的萬元11速輪組內外胎 配大一點飛輪(8速便宜的很)
花些錢把椅墊升級 龍頭fitting做好 就好騎很多很多了 卡鞋看要不要也上
以上是比換車還要實在的對症下藥
要換車就換好一點碳車 前面花錢買的零件還可以無痛移植 而且容易diy
如前面所說 而換車成績不會有什麼差 而上卡可以讓成績差到15-20趴 但前提要會用
總之初學還在進步 有時候進步是雙腳 而非車子變輕

.
.
.
咪嗚~
.
樓上的車有們大家喵喵~
.
我是粉紅貓M
.
==========================
.
貓努力的思考了一下~
.
TONY1978 的說法.
.
再拿計算機敲了敲~
.
發現 這個方法對Toby san 同學 來說,真的是最省錢又最有效的方法
.
真是突破了盲點啊!!
.
(跪!)
.
大推換輪組,搭 大飛輪的方式~
.
如果真的還不夠爬山~還可以換 8速的登山車飛輪 11-40 或是 11-42 的那種
.
但是可能又要多花錢改東西了。
.
要是我可能騎TCR SL2換32T飛輪

這樣騎不好就是自己的問題
DIRAC10 wrote:
我自己覺得車架差最多在幾何,會影響騎乘姿勢和肌群的用力方式,那騎起來成績就會有差
但入門車架、一級車架如果是相同幾何,那可能只差在些微重量,以一個20分鐘的路段來測可能差不了幾秒
但輪組真的就差滿多的,剛性好的輪組能確實傳遞騎士踩踏的力量,想對軟的輪組就會浪費掉不少力量
我從鋁車換成碳車,但在同一個13分鐘的爬坡段成績幾乎沒變
但用幾乎同樣重量的二組輪,在同一個爬坡段成績可以差到1分鐘
輪組對成績的影響我覺得是遠大於車架或其他零件的


我覺得可能還有舒適度有差, 距離越長舒適度會越放大體力耗損的差異, 接下來可以有更多的體力可以分配(更有效率) (距離短就衝了).

我自己騎G社材質Aluxx SL和Aluxx SLR的鋁車, 同樣中程距離比如說60km出門和回家的時間都差不多, 了不起說差個十分鐘好了, 可是舒適度差滿多的. 低階鋁車Aluxx SL騎完隔天就不想碰車了, 高階鋁Aluxx SLR今天騎完隔天還會想拉車出去再騎一次.

雜誌說Team Sky勝利的秘訣()是累積每個小優勢成為勝利(那應該只是雜誌要湊滿篇幅的文, 每一隊每個人應該都是這麼想的). 空力安全帽贏一點點, 車衣褲贏一點點, 車架贏一點點, 傳動系統贏一點點, 輪組輪胎贏一點點, 騎的人體力和運氣贏一點點, 距離一拉長下來, 加起來就可觀了.

(心得 ===> 我發現他們的潛台詞是, 每一項錢都要多加一些些, 全部加起來就很可觀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