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塔或北高適合(計時車)或是(灣把空力車)??

MOMO20863 wrote:
我說我兒子身高比我...(恕刪)

你知道耐力是怎麼出現的嗎?
核磁共振問世後解開了這個醫學秘密,答案是微血管數量,因為只要肌肉中的微血管數量增加,你運送氧氣、養分、代謝廢棄物等等的速率就會增加 (解剖、超音波、X光皆無法有效觀察微血管的生成、萎縮過程)
透過LSD運動,能夠增加微血管數量,不用多長的時間,只要每天散步1-2小時的運動量持續一星期就可以有效增加微血管數量,保持在有氧範圍內逐步提高強度效果還會更好,而只要LSD停下,二星期內因LSD額外增加的微血管就會幾乎萎縮殆盡,這就是為什麼任何運動的選手都需要做LSD來維持體能 (也是為什麼賽前準備期需要一定的時間,準備時間不夠的話選手甚至會放棄比賽)

既然有在騎,你應該多少也會有點察覺
只要一個星期不騎體能就會噴掉近半,二個星期不騎體能基本上會崩潰
這個東西對於體能的影響遠超年齡問題 (當然不包含已經進或快要進安養院那種)
我想你可以在這方面做一點調整,對你的成績肯定會有不少幫助

另外你可以稍微加練核心肌群
想要增強騎行實力,不是只練腳就足夠




直路+上坡 15分鐘, 計時車快2秒
下坡 6分鐘 , 空力車快6秒 (主要原因是空力車比較好控制過彎)

所以騎18小時差別大概也就幾分鐘而已。
操控性當然是空力車好操控,舒適度因人而異,樓主需親自體驗。
怨念聚合體 wrote:
你知道耐力是怎麼出現...(恕刪)


我老骨頭一把順順騎挑戰賽

北高18小時趕在下午19;00進高雄搭車回台北就好

挑戰賽騎到16小時15小時內對我沒意義

長篇大論對我沒意義我也可以對你講

如果你夠堅持, 好事就會發生。 ... 所有白血球皆可穿出微血管壁吞噬細菌 血友病是因血小板數目太少,導致患者血液不易凝結。 ... 蛋白元等)、電解質(如鈉、鉀等)、營養物質(主要為葡萄糖、胺基酸、脂質)、代謝後的產物(如尿素、尿酸、肌酸酐等)。血漿能運送少部份的氧氣及大部份的二氧化碳,而且細胞所需要的物質及代謝後 ...

我1年只騎這公路車北高一次18小時我騎得完對得起自己個人爽快就好

既然你在講
只要一個星期不騎體能就會噴掉近半,二個星期不騎體能基本上會崩潰

我都一年騎一次你怎麼解釋
Cervelo P5x Argon 18 119+ Pinarello bolide Canyon speedmax Cipollini Nuke
@@?
有人可以itt18個小時嗎?
椅墊上那組東西不會麻木不能嗎?

瘦的狠 wrote:
@@?
有人可以itt18個小時嗎?
椅墊上那組東西不會麻木不能嗎?
(恕刪)


ism saddle 不錯用
男女都有適合的型號, 對男生特別有幫助
三鐵賽滿多人用的






經驗上除了空力把,加裝休息把更有用
多了一種姿態可以用, 使用的肌肉群不同, 交替使用對長程騎乘很有幫助


我沒騎過北高

但我騎幾次長途心得是

計時車需要很強的核心 一般市民組體力一下子就榨乾了


彎把車空力效果有沒有差我不清楚

但把位設定很重要 一般空力車都配小彎把

攻擊型小彎把比較容易累

而大彎把能創造落差更大的把位 舒適性較好


計時車空力車軸距都很短 長途穩定性差

像是defy/anyroad 軸距長 車體循跡性會好很多



輪組也很重要 不是板高越高就是越好

每組輪組上都有最一個最合適巡航的甜蜜速度

假設預計均速20-25km/h 就沒必要選太高的碳板輪

若是均速想拉至35up 那空力武器就很重要了


所以我認為長軸的defy 配碳大彎把 寬框一級鋁輪 低風阻服裝 是我覺得比較合適濱海長途的配置


MOMO20863 wrote:
哪一種起久了比較不累 比較舒適一點 哪台比較快具有優勢小弟目前(灣把空力車)加上休息把
一直覺得不夠快去年北高18個小時 ...(恕刪)



北高
一種騎久了比較不累 比較舒適一點 :彎把空力車加休息把,空力帽、空力緊身衣褲

哪台比較快具有優勢:計時車、碟輪、空力飲水系統、空力帽、空力緊身衣褲.....

另外您有一個沒想到就是好的破風手,台中前一個、台中至台南一個、台南至高雄一個(這個最重要,因為帶路和最後沒有季風了,完全就靠他了)

大哥:如果您的去年是TWB2017的話,那問題就是您休息太多了,因為去年的季風大到我上好望角時時速都在25以上。要不然就是因為您太瘦,風推不到您。


雙塔:

那種騎久了比較不累 比較舒適一點 :沒有~~~~真的沒有,尤其是過了高雄之後,完全是要人命的節奏。

最好的方式建議;彎把公路車,加上休息把,不可用碟輪,不可用大於50的板輪(或是高雄前用板輪,至高雄換38的碳輪)
計時車不建議,原因不是不夠快,計時車一定最快,但是要能一路520KM保持計時車姿勢是個大問題,要是能撐的住的話,您也不會在這兒問我們這些後生了。

北高和雙塔不同級別,北高假日車手跑跑,只要年輕一定能到,年紀長一點的撐一下也一定可以到。但雙塔是意志,和年紀無太大的關係,我曾看過72歲老先生騎雙塔,一路就是平平的騎,不快不慢大約就是25-28KM/H一路到底,別笑他,我後來完全跟不上他,因為小小的季風之下,他老先生又沒有跟團,就是一個獨推的騎著,我又不好意思跟他後方,需要多少的耐力才能完成呀~~~

後話:騎北高或是雙塔不完全是體力問題,尤其是雙塔決不是一年騎一次就行的,長程需要的是平日練習,如果您一年騎一次,還選擇了雙塔或是北高,我建議大哥您,為了身體著想真的不應該騎一天這麼長途的,睡不好又累累的,如年輕人說的越級打怪,對身體不是助力而是傷害。

您加油~~也許年底可以看到您的遊記呢~~(如要騎雙塔,請真的考慮建立耐力和意志力)
我2016 2017兩年騎過三次北高。說一下路上看到計時車的心得。

路上看到不少騎計時車的車友,但一出發都衝很快,大概到台中,就一個一個落後了!

當然還是有一路衝到終點的,但那是高手中的高手!沒幾個啦。

以說撐不久是最大因素!空力姿勢好!但撐不久沒用!

再來,空力姿勢也相對危險太多,在享受低風阻的同時,西濱路面不是很好,而且天色又暗!

心理壓力超大,一加一減不一定有優勢。

折衷一下,公路車裝上休息把,多了一些把位可以握或放,總是好事,

但會犧牲上把位所有的空間。有好就有壞。
容小弟我分享一下個人經驗
雖然我也不敢說到底哪個配置比較好

前年2016年陰錯陽差的在報名TWB雙塔後參加活動抽中G牌贊助的NS北高
而且那時也是第一次參加雙塔,接觸公路車也差不多一年而已
本來是想說雙塔跟北高來比較的話不如痛一次就好才選擇了雙塔

對,就這麼的"幸運"抽中了 , 而且兩場相差12天而已

也因為是自己一個人去參加,所以當時雙塔的配置就是做好要有單幹的心理準備
採用了公路車+休息把的方式,另一方面休息把還可以在多掛個燈在雙把間的碼表桿上
在進入恆春半島後的照明上心理比較踏實一點
但是雙塔這場後來大概只有1/4的時間在用休息把
一個部分是當時從富貴角就開始下小雨一直到過新竹
(北高組的朋友說沒有,可能因為他們早4個小時出發沒遇到,機車~)
擔心穩定性跟意外所以很少很少趴下去
另一個部分則是進入恆春半島後的側風真的有點超乎想像
加上我又是用55高板輪,安全第一

再來的NS雙城,思考後一然採用了跟雙塔同樣的配置
因為時間短很多,又只有到左營而已
再加上雙塔的疲勞尚未恢復,想利用姿勢的變換來減輕肌群的負荷
這次趴在休息把上的時間就增加到約6成左右
有跟車狀況為了安全當然不趴
這配置狀況下就覺得明顯輕鬆不少
也順利完賽了
(題外話:這場遇到一對老夫妻兩個人加起來160歲在挑戰雙塔阿!!! 太欽佩了)

我覺得可以提供一個思考方向是看看手頭上現有的裝備有甚麼
以及現有裝備面對這場挑戰時的缺點有哪些以及有甚麼方法可以彌補
比方說像我雙塔時帶休息把就有點多餘了,感覺只剩燈架的功能
而且又被僅有的一組高板輪限制住了使用時間
但同樣配置到雙城就覺得很OK
畢竟只是個假日車手,配置得宜的話確實會對整體有顯著幫助


難得帥一次的假日車手~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